精华热点 不说伤害孩子的三句话
作者/山里布衣
“没有教导之前,训斥责骂的话不说;赌气的话不说;讽刺挖苦的话不说”。
这三句看似很平淡的话,深藏着教育幼儿的大智慧,反映着祖辈的高情商。直接关乎幼儿能否拙壮成长,将来能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核心命题。
语言的艺术不仅能让六月寒,也能使三冬暖。恰到好处发声融成的魅力,既能培养有用之才,也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教育幼儿(孙辈),不要有以老自居的心理,也不要有居高临下的“我说你听”的霸道,而应是以爱为底色,以耐心启蒙的陪伴与引导。
幼儿身体与心灵如同刚破土的嫩芽,虽弱不经风却充满生命力。祖辈一句不当的话语,可能成为伤害嫩芽的高温与霜雪,使其一生缺底气少动力,导致或偏激易怒,或胆小压抑,对孩子未来的成长进步构成心理障碍;而守住语言的边界底线,却能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的成长天空。
“没有教导之前批评责骂的话不说”。本质上是对教育公平的坚守,更是对幼儿认知规律的尊重。幼儿的世界里,没有“理所当然”的规则,没有“不言而喻”的常识,也没有规矩经验的遵循。他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一片空白,表现出的兴趣特点是眼手并用,惊喜好奇。由于扑朔迷离的大千世界,物质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非安全性的状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很大程度上靠成人的耐心指引与点拨。
那天,笔者在小区遛弯,发现一个姥姥一边责骂,一边对年仅4岁多的外孙女推推搡搡,孩子用惊恐的眼神看着这位师职岗位退休的老太太,吓的哇哇大哭。见此情景,在惜弱疼小心理下,我停下脚步,打趣地说:刘大姐,您这是怎么了,让孩子这么不高兴?她回答说:她玩狗屎!你看,弄的哪都是,不打骂她就不长记性!我随口问到:大姐,您告诉过孩子狗屎不能玩吗?她说没有。我说:咱成年人还有个“不知者不为罪”的法则,何况四五岁的孩子。你若告诉孩子狗屎又脏又臭不能玩,孩子肯定不去玩。孩子很小,处处充满好奇心,看到狗屎黑白相兼,造型怪异,可不就想拿在手上把玩吗!你不分青红皂白就又骂又打,对年幼无知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大姐你有无教先惩的偏颇呀!大姐听后说:对,你说的对,我不应该这样对孩子。孩子听了我们的对话,连声说道:谢谢爷爷,谢谢爷爷!虽然说语言简略,但我的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了,得到孩子的认可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把牛奶打翻在地上,奶瓶碎了一地,牛奶洒了一片,有的老者就会说:你怎么笨的像猪啊!其实,这一不是笨,二非故意捣蛋,可能只是还没掌握拿杯子的力度,是在失误中成长着;有的孩子玩同伴的玩具可以,但别人要玩他的玩具就是不行。即便是这样未必是自私,或许只是不懂得团结友爱的意义,与人“分享”快乐的含义。若成人不分青红皂白便批评责骂,“你怎么比猪还蠢,比牛还笨”;“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还记不住,你的脑袋让驴踢了”;“你怎么这么小家子气”!听到这些话,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委屈,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他们不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只会陷入“我不够好”的自卑情绪中。真正的教育,是先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再用温和的语言讲解规则:“牛奶打翻了会弄脏地板,我们下次慢慢拿,好不好?”“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你玩完了给别人,别人也会把好玩的分享给你”。没有教导的批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扼杀他们探索世界的勇气。
“赌气的话不说”,是对亲子关系的珍视,更是对幼儿安全感的守护。幼儿的安全感建立在与成人的情感联结上,他们对成人的话语有着天然的依赖与信任。生活中,不少成人会因孩子的执拗而说赌气的话:“你再不听话,奶奶就不喜欢你了”,“你这么闹,爷爷不管你了”。这些看似能让孩子暂时顺从的话语,却在悄悄撕裂孩子的安全感。他们无法分辨成人的“气话”,只会当真地认为自己被抛弃、被嫌弃,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
曾经见过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妈妈带他到农村去走亲戚。刚到亲戚家,小男孩就给妈妈嚷嚷着要回奶奶家。起初,这位妈妈还好言好语哄着他说一会就走,你先去跟别的小朋友玩一会儿。没过多久,他三番五次闹着要回奶奶家。妈妈听着实在不耐烦了,就睹气说了一句“要回奶奶家你自己回去吧”!说完就又与亲戚说话去了。
到了中午饭点的时候,小男孩却找不到了。孩子妈妈和亲戚家十几个人顿时感到情况糟糕,立即象炸了窝一样,人人提心吊胆,个个惊恐万状,大家如“掐了头的蚂蚱”四面出击,误打误撞,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全村几百户人家问了个遍,所有的犄角旮旯,胡同巷子都翻了个“底朝天”,村里的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播放着:村民们注意啦,谁看到***家五岁的小男孩没有,如谁看到请立刻送到***家,必有重谢”!然而,就是不见孩子的踪影。
原来,孩子听了妈妈的话,真以为让他自己回奶奶家的,于是他便穿过三个村庄,越过两条深河沟,走过一个大市场,来到了远在20多公里外去往祖父母家的公共汽车站。在公交车站侯车时,幸运地遇到了孩子的舅舅,才算避免了在孩子身上可能发生的各种不测。至于孩子在去往长达5公里外的公交车站的路上,可能发生迷路遇险、被人贩子拐卖、碰到各类猛兽、遭到各种车辆碾压、乘错车次导致走失等可怕的后果,都被侥幸或万幸忽略不计,一带而过了。
那一次,有一个小女孩不知生了什么气,在地上打着滾地哭,外祖父越哄,她哭的越起劲。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的老者狠狠地甩下一句话:“哭吧,再哭就扔在这不要你了”!孩子听后哭声嘎然而止,紧紧抱住外公的腿,眼神里满是惶恐。并泣不成声地说:“外公,别不要我,我不哭了行吗”!这种恐惧会在孩子心中埋下阴影,让他们变得敏感多疑,甚至为了讨好成人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
赌气的话,对一个乳嗅未干,不知好赖话,不懂语中意,不识词句环境的幼儿来说,就等于“指北针”受到强磁场的干扰,导致方向的颠倒,路线图谱上的南辕北辙,长辈反意的表达导致幼儿正向的理解,情不所愿随意地把孩子引入歪门邪道上,引发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甚至遭受万劫不复的灭顶之灾。唯有用温暖的包容与心口一致的引导,才能让他们在安全感中勇敢前行。
“讽刺挖苦的话不说”,是对幼儿人格的尊重,更是对他们自信心的呵护。孩子的自我评价尚未形成,大多依赖成人的评价来认知自己。一句讽刺挖苦的话,比如“你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还能有什么大出息”!“你怎么比别的小朋友傻那么多”;“别人脑袋不大挺聪明,你脑袋不小蠢的像笨猪“!这些话看似是“激将法”,实则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和自信心的践踏,也是对孩子自我价值的否定。这些话语像一滴墨汁,瞬间玷污了孩子红亮透明的心,让他们在灵魂深处贴上了“我不行、我笨蛋”的负面标签,变得自卑、怯懦,不敢尝试新事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发育早,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并用讽刺的口吻打击伤害,无疑是在扼杀孩子的独特性。正确的教育,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鼓励的语言滋养他们的心灵:“你这次比上次进步了,真棒”,“虽然这件事有点难,但你愿意尝试,已经很了不起了,再难也难不住钢强的你”;你一定能征服困难,不会被困难所吓倒”。讽刺挖苦是摧毁孩子自信心的毒药,而真诚的鼓励与肯定,才能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充满底气,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
幼儿教育,是一场语言的艺术。这三句“不说”,不是束缚成人的枷锁,而是守护孩子心灵健康的屏障。没有先行教导就批评责骂,是无缘无故的内心刺痛,是漫无目的故意伤害;赌气的话语,是耐心不够表现,是方法不当的必然,是点燃各类事端的导火索,制造事端的高压线;讽刺挖苦的评价,是扼杀幼儿主动性上进心的深水泥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酷霜冷雨,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而守住这三句话的底线,用温和的语言教导,用真诚的态度沟通,用鼓励的话语滋养,才能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为自信、勇敢、善良的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正导、点拨、鼓励、提振。而绵言细语,温文而雅,四两棉花一张弓~慢慢弹(谈),正是唤醒孩子心灵的宫、商、角、徴、羽,五音合成最美的旋律。
愿每一位看护孙辈的老同志,都能铭记这三句“不说”的话,用爱心的温度,语言的湿度,培育贤才的高度,守护幼儿成长的每一步,让孩子们在呵护中享受祖(父)辈的温柔以待,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