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志这片浸润着抗联热血的土地上,周喜斌先生的名字早已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紧紧相连。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年庆阳考区的状元,他带着对知识的敬畏踏入师专校门,而后在庆阳学校、尚志党校的讲台前耕耘数载,又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岗位上坚守原则,岁月流转中,那份朴素节俭的底色、严谨较真的品性从未改变。
初识周先生,便被他身上“老学究”般的执着所打动。他爱追根问底,对每一个历史细节都不肯轻易放过;他勤于思考,案头总堆着密密麻麻的笔记与史料;更难得的是那份乐善好施的热忱,与笔耕不辍的坚守。而他最深情的牵挂,始终是尚志的抗联文化——赵尚志的刚毅、赵一曼的坚贞、李秋月的无畏、王慧童的赤诚、冯仲云的执着,这些英雄的名字常挂在他嘴边,他们的事迹是他反复钻研的课题。
“再不挖掘、再不宣传,这段历史就断档了!”先生的话语恳切而沉重。眼见年轻一代对本土抗战史知之甚少,他深感肩头责任重大,立志做抗联精神的传递者、历史文化的挖掘者。在他的带动下,我也渐渐爱上了这份与历史对话的事业,常陪他踏遍尚志的山山水水,在英雄战斗过的地方考证时间、核对细节,将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故事一一记录。有人称他为“尚志市的司马迁活地图”,这赞誉恰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本土历史的最好见证。
2016年,在周先生的倡导与推动下,尚志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经选举他出任会长。此后,他更是以满腔热忱搭建起文化传播的桥梁:牵头成立尚志市文学社,为一面坡中学的师生讲授抗联故事,让英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起同题创作,组建917交流群,汇聚起一批热爱本土文化的创作者;打造“诵读尚志”文学平台,多名主播用声音传递尚志之美,近300期节目成为城市文化的鲜活名片。
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不仅多次为本地及大庆市作家组织研讨会,促成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更将多年积累的珍贵史料倾囊相授,为赵一曼纪念馆、三股流史志馆的建设提供了详实依据。他执笔撰写尚志市年鉴、市志,字里行间皆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奔走于各个文化阵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英雄尚志宣传人”的使命,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宣传部的高度评价。
从讲台到纪检岗位,从历史研究者到文化推动者,周喜斌先生始终以中共党员的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他如同一颗铺路石,为尚志的历史文化传承筑牢根基;又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抗联精神代代相传的道路。这份对文化的坚守、对家乡的挚爱,终将化作尚志文脉中最坚韧的力量,激励着更多人接过传承的火炬,让英雄故事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