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庙会到处有,但诸城白龙山的庙会与其他庙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看台见新先生的文章《三月三白龙山庙会》一文。这里的庙会不仅有宗教仪式与热闹的市集,更融合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如南北对唱的“斗台戏”、拴娃娃歌谣,还有祈雨仪式庄严而神秘,更有激昂的东路大鼓、老汤锅的鲜香……白龙山庙会,是信仰与生活的交汇,更是一幅流动的民间文化长卷。】


文//台见新
诸城一带自东汉以来,佛教道教并行,那时民间盛传三月三过神仙,相传这一天是西山王母娘娘的生日,天下神仙都要到西山瑶台赴会,为西山老母拜寿。民间则有百姓到山上寺庙进香的习俗,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三月三的庙会。
历史上庙会又“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广泛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庙会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诸城庙会,与众不同,时间就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诸城境内庙会规模比较大的是诸城白龙山庙会和枳沟庙山庙会。庙会每次都要举行庙会仪式,由寺庙主持为会首,地方官绅为副会首,主要内容是祭神。在悠扬的鼓乐声中,伴着“当当”的山寺钟声,会首率领众人毕恭毕敬地高高举起三炷香,焚香礼拜,三叩九拜之后,会首庄严宣布;某年某月某日庙会现在开山,顿时整个山上热闹非凡,前来赶会的人山人海,七匠八作,三教九流,应有尽有。
赶庙会大多是附近村庄乡下的农民,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为的是吃、住、买东西、看热闹,这就为庙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庙会上开始经营各种农产品,包括农资农具等,后来发展多种经营,于是从事饮食小吃的、卖鞋帽布匹的、抽签算卦的、卖丸散膏丹的、串换药材,求医问卜,卖艺的、卖日用杂货的、唱戏耍把戏的、唱大鼓拉洋片的、卖民间工艺品的等等各类生意人、手艺人、江湖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使庙会成为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

唱大戏是庙会必不可少的头等大事,并且要连续唱三天。白龙山庙会唱大戏一般都是唱对棚戏,露天扎放戏台,南北对棚演唱。为了吸引观众,两家戏班子,往往各自拿出自己看家的本领,都十分卖力。也有其他戏班子前来搭台演唱,最多时达十几家。有十几个演戏班子同时演戏,这叫斗台戏,各班子拿出最好“行头”“剧本”,各自都想斗倒对方。经常演出的剧目是“大劈棺”“罗衫记”、“赵美蓉观灯”等,民间一直称为“四大京八大记”台柱子戏,因而白龙山庙会名声大振。唱戏期间,会场布置非常庄重,男女要分席听戏,一般男左女右,中间要拉上红绳线,不能越界,有专人负责。富贵人家则搭建听席棚,有专人伺候。唱戏开场了,那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夹杂着明快的唢呐声,伴着悠扬的二胡声,花旦的娇吟声,老旦的吆喝声,花脸的怒吼声,加上人们的喝彩声、喧闹声,构成了一曲美妙的旋律,听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祈求平安是庙会上必不可缺少的一环。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首先在神像前焚香,然后跪在神像前,五腑投地,虔诚叩拜,嘴里还念念有词。有的为了家里病人,前来进香求神保佑的,还有的前来替家人还愿的,更有甚者整天跪在神像前前来拴娃娃的。古代久不生孕的人家,来到山寺,乞求送生娘娘送子,用红纲绳拴娃娃,大家坚信拴住了就可以生子,前来拴娃娃的不仅仅是不孕的妇女,连公婆男人都来了,口里不断的哼唱着“拴娃娃歌”,全歌一共十四段,前几段歌词曰:“送生娘,送给我个郎,一年四季奴都来烧香,来到你的庙堂。先点纸,后烧香,十个饽饽供在桌面上,跪在地当央。腰里掏,腰里捞,捞出一根红纲二尺半长,拴在那孩脖儿上......”这种拴娃娃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生儿育女的美好愿望和期盼,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上千年一直沿续下来的,独具特色的白龙山民俗文化,也是诸城白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祈雨是庙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民靠天吃饭,每逢干旱,都要到寺庙求神拜佛。当然这一仪式不仅仅限于庙会期间,其他时间也可到山上祈雨。祈雨仪式非常讲究,不仅要唱大戏,而且要有会首出面,精选十二位寡妇在前跪拜。祭品非常讲究,一般用“牛羊猪” 三生之首,然后大伙沐手焚香,三叩九拜,嘴里一个劲地祷告着“上天啊,可怜可怜俺这方百姓,求一场甘霖吧!”还要请僧人一边敲着木鱼,一边念经祈祷。
交换生产用品是庙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没有集市,庙会期间人们为了生活生产的需要,要求出卖农产品,添置一些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交换土产品种类很多,如农具、日用品、家禽家畜等。随着生活生产发展的需要,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纺织匠、篾匠、条货匠等匠人就应运而生。当时白龙山庙会最大的生意场面就是木料市和牲口市,木料市在北山,牲口市在南山南端,一直延伸到百尺河沙滩上。这样白龙山就逐渐形成一个庙市,后来演变成巨大的白龙山山会。
唱大鼓是庙会最热闹的场景之一。东路大鼓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清末民初,白龙山上有专门的台五说书场。台五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东路大鼓演唱艺人,曾足迹遍及长城内外,鼓响大江南北。每当庙会期间,他就率领众弟子,摆下鼓架开始说书,听书人围成扇形或蹲或坐在地上,听到那热闹之处,一个个眉飞色舞,大声喝彩,听到那悲伤之时,一个个抽抽噎噎,扑簌落泪。
风味小吃是庙会的一个重要美食特色。自古以来民间就有“要吃好饭,诸(诸城)安(安丘)二县”一说。诸城风味小吃,烹炒油炸,腌制蒸煮,花样多,品种全。既有普通的油条、水饺,炉包,单饼卷鸡蛋,老汤锅;又有杠头火烧,三鲜火烧、锅饼等特色小吃;还有腌制白菜、辣丝、制酱、豆腐乳等地方小吃。更有“白龙山乌鸡”“刘墉家烧烤”“东坡驴肉”“霸王别姬”“红烧鲤鱼”“五龙河鳆鱼”等大餐。其中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老汤锅,那黑黑的泥瓦盆子,泡上火烧,那鲜嫩的汤汁,老少皆宜,不仅物美价廉,而且味道鲜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星相医卜是庙会的一大亮点。庙会期间免不了有一些算命、风水先生在庙前解签、打卦、堪舆风水。相传有一南方蛮子,甚是妒忌白龙山风水,于是就暗中使坏,指使人们在山前龙脉打井,井没有打成,结果从井口里探出一条蟒蛇,将南蛮子一口吞了下去,从此白龙山再也没有敢打井的了。说来也怪,从那以后南山黑龙池池水特别旺,庙会期间供数万人取水,从不干涸。
规模宏大的庙会,在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著名诸城庙会文化。不仅仅孕育了医药文化、国学文化,佛学和道教文化,同时也衍生出礼仪文化,传说文化、大鼓文化、烙葫芦文化,白五叶茶文化,编席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文化等。
2018年12月26 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2020年2月28日第一次修改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乡镇和部门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乡村记忆”是都市头条平台上一个专注于记录乡愁、传承乡土文化的专栏。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来稿,让乡村记忆成为您心中的精神原乡。投稿微信:xcjyg666。

点击头像


关注我们
SUBSCRIBEto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