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与李斌一起工作的岁月
文︱于献龙
我与李斌结识近半个世纪。从1982年7月至1990年7月,在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委讲师团、长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一起工作整整八个年头。近50年过去了,但一起工作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左起:宣传部长杨继笑、中:于献龙、右:李斌
一、 转正的故事
1982年7月我所工作的长春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来了一位比一般女孩高出一头,两只大眼晴放射智慧光芒的女青年。处长郝喜堂同志向大家介绍,她是吉林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叫李斌。从此我们理论处增添了一股青春的气息。
她每天先于同志们到办公室,打水、托地、擦桌椅成了她的“专利”。平日里,除完成处长交办的任务外,只见她不是看书,就是挥笔“写东西”。在研究工作和讨论材料的会上,都能听到她深思熟虑的发言。她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句句紧扣主题,很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她的工作令处长满意。她政治成熟,学习刻苦,待人热情,业务精干,很短时间就有理论文章见诸报端。在我的意识中,认定她是一棵好苗子。
一年过去了,她来时是预备党员。在给她转正的问题上,出现了麻烦。市委机关党委一位负责人提出她是高干子女,应再锻炼一段时间。这一消息在理论处炸了锅。同志们纷纷建议去机关党委详细汇报李斌一年来的表现。我在党小组会上说:“对高干子女要具体人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形而上学地认为高干子女都不好。
像李斌这样的女青年与工农子弟没什么区别。”处长郝喜堂同志带上大家的意见去见了机关党委书记。没过两天,传来喜讯,机关党委同意李斌转正了。处里召开党小组会,李斌如期转为正式党员。
二、脱稿讲课
1983年市委成立讲师团。理论处大部分同志被调过去。到团里,我和李斌坐对面桌。她一如既往地读书学习、笔耕不辍。
1986年9月28日,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讲师团确定分六个专题给干部讲课。专题由个人起草讲稿,团长张春先同志主持研讨会,对每人的讲稿进行讨论、审阅。李斌的讲稿修改处最少,很快就通过了。我们六人第一堂课是讲给全市宣传部长学习班。
出人意料的是,李斌的课完全脱稿,三个多小时没念一句稿子,并多次赢得掌声。李斌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事后听他的丈夫张明说,她半夜十二点起来改讲稿,做饭时嘴里也嘟嘟囔囔地背讲稿,天天背,直背得脱稿为止。一次市电信局请她讲课,她忘带讲稿了,一讲就是一上午。有的听者说:“市委讲师团的人水平就是不一般!”在李斌的影响下,我也实现了脱稿讲课。
三、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斌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了长时间的研究,写成了厚厚的笔记。一次省经济团体联合会召开发展经济理论座谈会。
时任省长、经团联主席王忠禹同志出席会议。著名经济学家关梦觉、韩明希等教授和部分经济部门的厅长发言。市委宣传部派李斌和我出席座谈会。
大部分发言者主张“笼鸟经济”,让“市场”在“计划”的笼子里活动。几位年轻学者主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李斌从市场经济的属性和世界各国先进经验谈起,系统地论述了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根据和历史必然性。她的发言引起全体与会人员的关注。我看到王省长专注的目光,边听边记。
后来听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说,李斌正是通过这次座谈会,被省里列为后备干部名单中的,不久提升为市委讲师团副主任。
四、大丈夫的胸怀
1985年初,省委组织部青年干部处刘淑坤处长来长春考核李斌,让我对李斌进行评价。我从政治立场、为人修德、专业技能等方面谈了我的看法。重点谈了她心怀大事,有大丈夫胸怀。她与一些心眼小、待人处事婆婆妈妈的作风不沾边。多年来从不背后议论人,与人交谈都是家国大事。谈得最多的是理论。我把部里一些老同去对李斌的看法说给刘处长。一位老同志说:“女人成大事者都有英雄气概。”有一位老同志引用宋代苏轼的话说:“忍小念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他说李斌就是时代的“就大谋者”。我的话刘处长一句句地记下。
五、论文的力量
李斌的经济理论研究总是走在社会实践的前头。1988年她研究房产改革,率先提出将单位公有住房卖给个人,实现福利分房向住房货币化转型。她与长春市房地产经济研究会尧凤城秘书长合写了一篇住房市场化的论文,刊登在《中国房地产经济研究》上。该论文的观点和建议引起住建部领的重视。尧凤城曾对我说,这是论述住房市场化的第一篇文章,是撬动全国房地产改革的“千斤顶”,推动了房地产改革大潮的形成。
六、高规格的书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40周年,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兼长春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的李斌同志提议,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共同发起并开展“纪念新中国成立40周年征文”活动。我是住会副主席,由我主持起草了征文活动方案。经市委副书记兼社科联主席邢志同志签发后发至全市。
征文历时半年,收到论文100余篇。经专家组评审,将65篇优秀论文汇编成《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研究;第二编,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第三编,企业工作研究与探索。该书由长春出版社出版,40万字。出版社社长许仲同志亲任责任编辑。主编邢志,副主编李斌、于献龙。第一编主编张春先(市委党校主持工作副校长);第二编主编徐树桥(市委办公厅主任);第三编主编关晓锋(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书记吴亦侠同志为该书作序,市委副书记邢志同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继笑同志、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孟德喜同志鼎力支持征文活动,分别撰写重量级论文。局级领导撰写论文22篇,大学教授6篇,企业领导10篇。
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新观点新建议。全书由我统稿,李斌把关定稿。她一篇一篇过目。这部书将长春市社会科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吴亦侠书记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不仅会为形成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浓厚空气作出应有贡献,而且会以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益尝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健康发展。”
七、 热情地招待
2015年7月,市老干部局组织离退休干部赴北京、青岛考察疗养。在北京,李斌和张明夫妇请我和张明的两个朋友吃饭。见面时,李斌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于老好!我真想你们呢!”张明热烈地与我拥抱。席间李斌坐在我的右边,一遍一遍为我夾菜,把扒好的大虾送到我的碗里。她知道我耳聋,嘴对着我的耳朵打听宣传部、讲师团的老同志。问张春先、高惠清身体可好?问国龙、春光的工作情况。当我一一作答后,她说:“咱们在一起工作的日子,我总也忘不了,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一直牢记于心。”宴请后李斌与张明把我们送到饭店大门口,一直目送到我们上车。
回宾馆的路上,我的心潮翻滚,李斌是性情中人,官位高也没变。让我想起她刚到宣传部那年春节初三,她们夫妇把理论处的十个人请到她们家做客。李斌下厨,她做的红绕鲤魚至今还在嘴边留香。心里突然蹦出李白的两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于2025年11月12日
附一:
我不认识李斌,没跟她说过话,但是通过你的这篇文章啊,深深的感动了我。哎,李斌这个人儿,是啊,智商高情商也高,这是非常难得的高品格。她谦虚、谨慎、热情、勤奋,所以她成为大人物。这是必然的,她胸怀大志啊,有大丈夫的胸怀,这一点是不光女同志不具备,有许多男同志也不具备。你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又有感情又有深度,哎,让我们从中学习很多东西呀。做人应该向李斌学习呀!
【87岁楊贵】
附二:
于老这篇回忆文章,我反复捧读,感到太亲切了,提起了我的八十年代记忆。
一方面,那时候我曾经在基层单位担任工会副主席,有机会聆听市委讲师团的报告会,李斌老师的演讲,或者是时事报告,很是吸引人。李斌老师真的是脱稿演讲,实际又生动,调动起全场氛围,对学习领会那时候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启发和说服力,印象深刻。
当然,那时候市委讲师团的其它老师的讲座报告也都很好。
另一方面,在1983年到1986年期间,我在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读商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李斌老师是我们的任课老师,主讲政治经济学,其中既包括西方古典经济学,也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李斌老师的课,深入浅出,化深奥理论于现实经济问题之中,使我既有理论收获,也增加了看清现实问题的能力。李斌老师为我们同学都留下生动深刻印象。
四十多年过去了,感谢于老这篇精彩回忆,让我想起许多。【李春昌】
【于献龙简介】:(笔名大孤山翁)1939年11月生。研究员,曾任长春社科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长春市社科联驻会副主席、党组书记。
退休后从事散文、诗歌创作。
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理事、吉林省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长春市新诗学会顾问、长春汉俳学会副会长。
出版散文集3部、理论文集3部、诗集7部。
现住址:长春市朝阳区白山胡同72-2号
电话:158-4306-1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