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载梁元桂治台凡十年,其履台之始,可溯至同治三年(1864年)。考其生平,梁元桂于咸丰二年(1852年)登恩科进士第,宦途遍历福建延平、建宁诸府,后受命赴台任职,历任台湾府知府,终擢福建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自1864年履台视事,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致仕归乡,其治台岁月恰近十载。任内,他秉持“以民为本,以国为念”之心,整饬学风、倡办黉舍,拓殖疆土、惠济民生,更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成为台湾民众感念至今的治台能臣。
梁元桂的历史定位,核心在于守土护权的民族脊梁与治台兴邦的实干良吏。其治台功绩,可从三端见之:其一,文教兴台,筑牢文脉根基。他深知“教化兴则民心聚”,大力整肃颓败学风,广设学堂、延揽贤师,推动中原文化在台岛深耕,弥合两岸文化隔阂;其二,民生为本,深耕治台实效。他亲理积压讼案,明断是非曲直,更面对英、法洋商侵权之举,依法据理力争索赔,为百姓伸冤、护民生权益,其勤政爱民之风,终以民众馈赠的石桌石凳为证,成为两岸情谊的传世信物;其三,御侮守土,彰显民族气节。在“樟脑战争”中,面对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他毅然亲自督师御敌,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即便最终因清廷妥协而遭革职,其抗敌之志、爱国之情,早已镌刻于台胞心中,成为抵御外侮的精神标杆。

纵观台湾历史沿革,其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清晰的法理与历史脉络,而梁元桂的治台实践,正是这一脉络中熠熠生辉的篇章。三国孙权遣师赴夷洲(今台湾),留下最早官方记述;元朝设澎湖巡检司,首开中央对台行政管辖;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复立华夏衣冠;康熙年间施琅率军统一台湾,设府隶闽,奠定治台根基。自1684年台湾府建制,至1885年正式建省,清朝对台管辖层层递进,主权归属无可辩驳。梁元桂承续施琅等先贤的守土之志,以十年治台之功,践行着中央政府对台治理的职责,其维护国家统一、捍卫领土完整的初心,与历代护台先贤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丰碑。

时光流转,因历史变迁与现实语境差异,台湾民众对先贤的认知曾有隔阂。但随着两岸交流日益深化,历史研究不断精进,梁元桂的治台实绩与爱国精神,正被越来越多两岸同胞重新认知与尊崇。他的十年治台史,既是清代对台治理的生动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守望相助的精神写照——那石桌石凳承载的民望,那抗敌阵前挺起的脊梁,都在诉说着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缘与休戚与共的命运。

今日我们追溯梁元桂的治台岁月,并非仅为缅怀一位历史官员,更在于传承其“守土有责、爱国如家”的精神内核,坚定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自信,坚决抵制“台独”分裂行径。唯有铭记共同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方能让两岸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护国家领土完整,共绘民族复兴蓝图。这,正是梁元桂治台十年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