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乡村旧忆:马车
文/金荣
在农村,生活宛如一首质朴且悠长的歌谣,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土地与岁月的故事,每一个村庄都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故事,我所生长的那个小乡村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六口人,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日子虽不宽裕,却满是温情。儿时记忆里,牛马这类牲畜是农家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我心中,马的地位尤为特殊,马车的轱辘声里,藏着半部童年。
于多数村民而言,牛,无疑是农耕岁月里的“肱骨之臣”。春耕时分,大地从沉睡中苏醒,田野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牛便迈着沉稳且坚毅的步伐,踏入那片希望的沃野。它脖颈上套着粗粝的挽具,身后沉重的犁铧翻开沉睡一冬的土地,一道道新鲜的泥土沟壑,宛如大地初绽的笑纹,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农家对丰收的祈愿。秋收之际,牛车又慢悠悠地穿梭在田埂小道间,车上满载着金黄的稻谷、饱满的玉米,沉甸甸的不仅是收获,更是生活的殷实。牛的一生,与土地深度绑定,默默耕耘,不问回报,那哞哞的低吟,仿若与大地的私密对话,沉稳、笃实,诉说着农耕文明最本真的坚守。
可于我而言,马却承载了更多不一样的情愫。父亲青壮年时,拉马车是他维持家计的营生,马车便是我们家的“衣食饭碗”。那辆斑驳却坚实的马车,既是家中经济的重要源头,也是我们全家出行的“座驾”。记忆回溯,晨曦微露,父亲便已起身,身影在马厩旁忙碌,他精心挑选最新鲜的草料,双手温柔地梳理马鬃,如同在为出征的将士整饬戎装;继而细致检查马车的每一处榫卯、每一根辐条,任何细微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只为确保全天劳作顺遂无忧。那时,在村里,像父亲这般年纪的,甚至有爷爷辈的,大多也都驾驭着马车奔波在路上。
父亲的马车用途广泛,它是“载货能手”,在种烤烟的季节,能从其他镇上的煤矿拉煤回来烤烤烟;遇上村里盖房子,马车又变身“大力士”,去山里拉石头,那沉重的石块压在车板上,马车却从未有过丝毫“怨言”;有遇到老板来村里买树时,父亲便用马车帮老板从山里拉到马路边来上车,也能获得一些报酬。值得一提的是,马仿若自带“夜视”技能。往昔乡村,夜幕深沉如墨,路灯难觅踪迹,可无论父亲归程多晚,马总能稳健地拉着马车,避开沟渠、绕过障碍,安然返家。村里拉马车的马脖间大多挂着铃铛,清风拂过,铃声悠悠。虽说各家铃铛音色相近,然朝夕相伴,我渐能于远处辨出父亲马车那熟悉的铃铛声,清脆且有节奏,一听便知是家人归巢,心中暖流涌动,那是独属于我们家的“声响名片”。
每到星期天的赶集日,马车更是成了我们全家的“专属座驾”。天蒙蒙亮,我们都还没有起来,父亲就已经喂好了马,母亲也收拾好要拿去集市售卖的农副产品,等我们起来,全家吃完早饭,我与姐弟们迫不及待,像欢快的小雀般蹦上马车,抢占视野最佳之处,目光灼灼,盼着启程。父亲坐于车头,缰绳在握,长鞭轻扬,清脆“驾”声划破晨寂,马车晃晃悠悠启程,一路上,邻里乡亲的马车也纷纷朝着镇上赶去,马蹄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乡村独有的晨曲。一路向着镇上奔去。
制作马车可是个技术活儿,我们这儿做马车,首选“梨材树”,学名称青冈树,那是大自然赋予乡村的宝藏,它生长缓慢,质地却极其坚硬,经风历雨,耐腐蚀又抗磨损,用它打造的马车车身,坚实无比,能经得起岁月与重载的双重考验。巧的是,二叔是村里制作马车的行家里手,我们两家的房子是连着的,打我记事起,就常常见二叔在院子里忙碌着。院子里堆满了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青冈木料,二叔手持斧头、锯子,精雕细琢,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他先将树干按尺寸锯好,再用刨子将表面刨得光滑平整,榫卯拼接处严丝合缝,做出来的马车相对“精美”,那工艺,堪称一绝。周边村子不少人家都慕名而来,请二叔帮忙打造马车,他们拉的马车也大都出自二叔之手。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不经意间陡然转向。有一回,二叔去山里砍伐青冈树,意外突生。那棵选定的大树在倒下瞬间,因拉绳子的人没有集中注意,偏离了预定方向,砸向旁边帮忙的小工。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等众人反应过来,小工已倒在血泊之中,没了气息。自那以后,二叔便放下了手中的斧锯,再也没碰过制作马车的活儿。那曾经摆满木料与工具、充满生机的院子,渐渐荒芜,只剩下角落里几辆未完工的马车骨架,在风雨侵蚀下,日渐腐朽,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记忆中,周日赶集的路程像是一场充满趣味的冒险。从村子到镇上,分为两段截然不同的路。前大半段是泥巴路,不仅路面狭窄,弯道多,而且路面有很多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就会积满雨水或泥浆,马车行在其上,艰难跋涉。马蹄不时陷入泥坑,父亲就得吆喝着,和马一起使劲儿,车身剧烈摇晃,我们坐在后面紧紧抓住车帮,嬉笑中带着些许紧张,身体随着马车起伏摇晃。母亲则在一旁不停叮嘱,生怕我们摔下车去。可一转入国道,画风突变,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又直又长,拉车的马瞬间像是挣脱了束缚的野马,轻快地飞驰起来。马蹄敲击地面,节奏明快,溅起星星点点的小石子,微风拂过脸颊,带着自由的气息。我和姐弟们兴奋得大喊大叫,看着路边快速后退的树木,满心欢喜。此时的马,似乎也感受到了我们的兴奋,昂首嘶鸣,四蹄生风,尽情展现着它的力量与速度。
为了让马在赶集日跑得更快,我这个小机灵鬼可有不少“小心思”。一到周六,别的小伙伴都忙着玩耍,我却拎着镰刀,直奔田间地头,专挑那些鲜嫩肥美的青草割下,一捆捆背回家,喂给家里的马。在山上放牛时,我也会特意去找一些好一点的青草割来喂马,看着它大口咀嚼,眼神里满是期待,盼着它能吃饱喝足,积蓄力量,好在第二天赶集路上一展“雄风”。马似乎也通人性,吃完后还会蹭蹭我的脸,用温柔的大眼睛看着我,像是在回应我的心意。
时光悠悠,如白驹过隙,乡村的面貌悄然蜕变。“村村通”工程让水泥路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村子各个角落,曾经难行的泥巴路成为历史。摩托车、三轮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农家。我家也不例外,父亲放下马鞭,告别了陪伴他半生的马车,购置了摩托车,走亲访友、短途出行,方便又快捷;拉货运物时,三轮摩托车派上用场,车厢宽敞,动力十足,比马车不知高效多少倍。马厩被拆除,家里再也没有养马,曾经熟悉的马蹄声、马嘶鸣,渐渐消失在岁月深处。
偶尔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望着整洁平坦却难觅马车踪迹的村道,心中五味杂陈。马车,那承载着童年欢乐、父辈艰辛、乡村旧时光的物件,已隐入历史尘埃;但它所代表的勤劳、质朴、坚韧的乡村精神,如同村头那棵古老的槐树,扎根在这片土地,代代传承。那些与马车有关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沉淀,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篇章。每一次回首,都仿佛能看见父亲赶着马车的坚毅背影,听见二叔院子里的斧凿声声,感受到儿时在马车上的欢呼雀跃。乡村在变迁,时光在流转,而这份深深的眷恋,将永远伴随着我,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回到那个有马车、有泥巴路、有温暖亲情的故乡。

作者简介:
金荣,贵州普安人。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喜欢书法,热爱文学与写作。在校期间获得“贵州省优秀毕业生”、“贵州省三好学生”、“国家助学金”等荣誉,多次在省州级刊物上发表作品。现为贵州省普安县综合性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请勿投已发布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作品。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欢迎大家关注大赛官方公众号《品诗》: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