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辑轶事(上)
作者:王安润
报社先是在机关大楼上,后迁到一座二层小黄楼,再到迁出小黄楼与电视台合并,有13个年头。
编辑大都来自基层,年龄参差不齐,相互间称老师,或在姓氏前加个“老”字。这样一来,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还显得亲切自然。编辑部里一片湘音,不知道的,以为到了湖南地界。起初极不适应,听不太懂。《开国大典》播后,湖南话和湖南编辑备受尊重。耳濡目染,一两句居然也能对付了。
那时我初来乍到,所有人都是老师。
1

右二为聂锡伯
报社头儿姓聂名赐伯,长得慈眉善目,一口湖南话慢条斯理。
他和善、谦逊,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范儿。做什么事儿都喜欢身体力行,且一丝不苟,丝毫看不出他是报社的一把手。比如改稿子,他会先戴上老花镜,将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改好,然后才开始看内容。稿件若具有新闻性,一落笔就改好了。不利的一面是,万一缺乏新闻要素,就白费劲了!老聂有他的道理:“不管通讯员的水平如何,首先我们要尊重人家的劳动!”
他做过团场中学校长,通讯员在他眼里与学生无异,将稿子当作文改是顺理成章的事儿。通讯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新闻敏感性也有强弱,改稿子“前功尽弃”的事儿时有发生,但老聂从不抱怨。一般是打电话让作者补充新闻要素,实在“抢救”不过来,也顶多说句:“可惜喽!”然后将废稿轻轻放入一个铁丝编的文件框了事儿。久而久之,废稿摞了一沓子。在心疼老聂之余,他的严谨和职业操守也感动着大家。
在一个通讯员培训班上,编辑部主任点了这件事儿,许多通讯员当场垂下了脑袋。渐渐,来稿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无论是标点符号、字词句,还是新闻要素。老聂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改稿比以往更认真了。
因为有毛笔字功底,老聂的钢笔字没得说,工工整整,就像他的为人处世。他主持编前会很民主,主要是让科班出身的编辑部主任唱主角,最后他补充几句就散会:“……时间很紧,今天就先到这儿吧!”但签发文件或发票时就判若两人了。极其严苛,有时候对着发票上的数据还要算一下才会小心翼翼签上:“同意”或“准予支付”字样,那字,像刻上去般有立体感。
.
对老聂的误解始于职称。我进报社前是师范学校讲师,拥有名副其实的中级职称。本以为顺理成章地转为编辑即可,哪里料到,老聂去了一趟职称改革办公室情况就变了。他严肃地说:“你的职称不能平转,得重新申报。”语气之坚决、表情之严肃,让我一下无法接受。

记得上班第一天,老聂握着我的手说出了那番让我热血沸腾的话语:“欢迎你,年轻人!我们从《新疆日报》上发现了你……”他将我细细打量,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然后是不停地嘘寒问暖,眼神里流露着父爱般的慈祥,让我刻骨铭心。后来才知道,老聂有个与我同年的儿子,只可惜在自然灾害年月里得了病,长年累月卧床在家。想必活蹦乱跳的我让他触景生情了。其实也不全是这样,老聂对谁都很真诚,只不过我的进入给报社增添了活力,尤其是我的第一篇稿子《一封来自猫耳洞的回信》被《新疆日报》刊用,成为改变我命运的契机。可此时,他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让我非常伤心,这还是那个宽以待人的老聂吗?见我急了,他便说:“你若不相信,可以去问问职改办的黄主任。”
我二话没说,就去了当时设在科委的职改办。我曾被抽调到教育系列职改办帮过工,和黄主任很熟。结果,黄主任给了我一句活话:“只要你们报社证明你的能力,就可以平转。”我如获至宝,大步流星回到报社,将这一重大转机传达给了老聂。可他没有表态,沉吟片刻说:“我个人意见啊,编辑和讲师不是一个行业,严格地讲是有区别的。建议重新申报比较好,一可以进一步检验你的业务水平……”没等他说出二,我扭头就走!
岂有此理!名副其实的讲师居然不能平转为编辑,老聂想干吗?跳上自行车我一路狂奔,在十八团大渠渠首前我停了下来。面对滚滚而去的一渠碧水,我心潮难平。出具一个证明我工作能力的书面材料就这样难吗?天,渐渐就黑了下来,我打定主意,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这件事已惊动了整个报社,老同志们轮番来做我的工作。我被激怒了,拿出获奖证书和讲师证与他们理论。奇怪,他们避重就轻,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意思,重新申报对我的未来有益!这不就是老聂的意思嘛。我开始冷静下来,细细梳理奖项和论文,越梳理越有底气。我就证明给你们看,我够不够格!
职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申报,经过评审顺利通过了!红头文件下来那天我欣喜万分,老聂逢人便说:“人家可是靠实力硬碰硬评上的!”不错,我是凭借《新疆日报》上那篇稿子进入报社的,可讲师和编辑隔着一座“山”。当昔日的讲师成为拥有编辑职称最年轻的报人,机关上下的议论戛然而止了。我终于明白老聂的良苦用心了。中级职称让我豪情万丈,编报和写稿两不误,我像一台开足马力的火车,不知疲倦地呼啸前进。
春节到了,我想买些东西去老聂家表达一下心意,被编辑部主任拦住了。他告诉我:“你来的晚,还不了解咱老聂。好好工作吧,那才是对他最好的回报,比什么都强!”看来,老聂那双慧眼发现的不止我一匹“千里马”。其实,去老聂家的想法进报社第一天就有,一直没有成行的根本原因是犹豫不决。自从知道了他儿子的事儿,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大过年的,我的出现无疑是在老聂伤口上撒盐。直到他退下来,我都没去过他家。倒是我的成长进步让他时常流露出父亲般的眼神,我捕捉到了。
老聂儿子走时,报社的人都不是个滋味,打算一道去看看悲痛万分的他。商量来商量去,我被留了下来。那天,我呆呆地坐在空无一人的编辑部里,心里一团乱麻。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能有现在的业务水准,与老聂的教诲是分不开的。顿时,老聂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浮现。
2

前排右一为李亮科
老李名亮科,来自一个叫幸福滩的团场,老聂也是。他们两个湖南老乡相差不了几岁,老李显得要年轻的多。
进报社前就知道他了,他儿子在师范学校上美术班。儿子结结实实,喜剧演员的脸上常挂着笑,在班里很有人缘。他有个会剪纸还会打毛衣的老爹,已不是什么秘密。男人会打毛衣?那该有怎样一双灵巧的手啊。有人猜测,他一定女里女气,因为打毛衣是女性专利。我不敢苟同,也捉摸不透。
老李说:“早就听儿子说到你,好啊,这么年轻,前途无量!”不愧是湖南人,快人快语,直抵你心窝子。特别是“前途无量”四个字,哪个年轻人不喜欢?我开始观察老李。他的脸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没有半点皱纹,额头很亮,牙齿挺白,加上心直口快,大概就是年轻的动因了。
他的主要工作是编文摘版,也给报纸插一些图。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他得在报纸堆里寻找线索,然后用一把剪子将选中的文章剪下,审核过了再算好字数组版。我们的划版纸裹着稿子,他的却裹着一堆花花绿绿剪下的文章,格外显眼。他干得极其麻溜,尤其是划版更是一个快捷。版组得错落有致、相得益彰。报纸一出来,文摘版往往十分抢手。
老李敞亮,发表意见从来都是“竹筒里倒豆子”,无论时事政治,还是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从不藏着掖着。我从学校来,没什么社会经验,见到老李这样的自然感到亲切。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中,即便是做了单位一把手也没有丝毫改变,这与老李的潜移默化有一定关系。朋友不止一次地提醒我要有“城府”,我知道,就是要有“花花肠子”。可我不会,想到什么,嘴一秃噜就出来了。对性格直爽的我,老李自然也很喜欢,时间一久,我俩无话不说。
团委一位领导经常来报社看报,老李说:“不要光看报,你呀,要抓紧时间练练字涞,将来做了大领导用得上的!”领导很年轻,在机关口碑和人缘俱佳。一表人才,还有副好嗓子。每每机关搞活动,他一曲《塔里木河》瞬间就能让气氛升温!看得出,老李很欣赏他,可再欣赏也得给人家留面子嘛,毕竟楼上楼下的。老李不这样认为,他说:“发现没有?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我不会看错人的!”半年后,老李的话应验了,团委领导下派到团场做了政委。经过两年多的历练,被提拔为另外一个师的副政委。老李对我说:“怎么样?我老李看人准吧……”

老李的剪纸作品名气见长,除了在正规大赛中获奖外,也常常为我们的报纸副刊增光添彩。逢年过节,机关一些人便来求他的作品,他也不拿把,打开柜子让别人随便挑。拜年时我就发现,人家工工整整贴在窗户上了。每到这时,我心情就非常复杂。那是老李一剪子一剪子剪出来的,我们写篇稿子都有稿费,老李呢?他哈哈一笑:“没那么严重吧?剪纸纯属爱好,有人喜欢是好事儿嘛。再说了,工作之余有点事儿做,岂不美哉?”剪纸艺术在那时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更不要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要是在今天,老李的价值能更充分地得到体现的。
闲暇之余,老李也打毛衣。他告诉我:“不是家庭困难,也不是想怎么样,打毛衣可以锻炼指关节的灵巧度呀,对剪纸有益处呢。”说罢,两只竹针上下交替,打得相当熟练,丝毫不亚于女同志。再有人对老李打毛衣说三道四的,我就会挺身而出:“你们知道什么?人家那是在练剪纸技巧!”见我如此较真,许多人就“悄悄”了。
未来的儿媳妇上门了,他喜滋滋地比划着讲着,报社上下都为他高兴。在热闹的婚礼上,老李用那双剪纸和打毛衣的手,游刃有余地指挥着婚宴。来自团场、机关的湖南老乡喝得非常尽兴,老李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年轻编辑小王,也是我儿子和媳妇当年的老师!”这下可好,我这个昔日的老师面子有了,酒杯也全冲我来了。那天,我喝的酩酊大醉,据老李说,进报社以来,头一回见我喝酒这么爽快。
其实,我心里是酸楚的。此前,我还没顾得上考虑个人问题时,老李就说:“不行啊,我儿子都有女朋友了,你这个老师落后啦……”现在人家的儿子结婚了,或许一年半载的,他就抱孙子了。可我的“香火”还没有出生,看来是的加快步伐喽。
万万没想到,老李在他退休不久会撒手人寰。记得快退时他就做了计划,什么时候起床跑步、打太极拳,什么时候剪纸、打毛衣,规划的相当细致。我对他说:“不至于吧?都退了,好好带孙子吧!”湖南人的倔强和较真冒出来了,他说:“那怎么行?定下来的事儿就要履约!”老李走了。他是在晨练后感到不舒服被送到医院的,可一时间又查不出原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他就这样走了!从病房里将他的遗体抬出时,我泪如雨下。再也听不到老李的絮絮叨叨了,在他的絮絮叨叨里有许多快乐。
退休前的那段时光里,编完版他就握着剪刀如痴如醉地忙碌着,亦或灵巧的手指舞动着打毛衣。报社有外发稿任务,他写;关于剪纸艺术,他是写了论文的,但始终没有发表;他的剪纸作品上过许多报纸,曾设想出一本书的。
他非常看好的那位团委领导,在几个师的主要领导岗位历练后,如老李所愿当了大领导。老李去世的消息传到乌鲁木齐,大领导唏嘘不已。
3

前排左二为董介吾,左三为魏老师
美术编辑姓董名介吾,40出头,长得很精神,浑身上下充满活力。
他负责要闻版组版工作。要闻版是报纸的脸面,由编辑部主任亲自编,改好稿件后交给董老师组版,然后送印刷厂排版。
那天中午我去董老师家通知一件事儿,大太阳下的院子里,他正汗流浃背地刨一块木板,地上一大堆刨花。他告诉我,这是他千辛万苦找来的枣木,刨平后再雕刻,刻好就可以拓了。我一头雾水,什么“雕”呀“拓”呀的,但知道了一种艺术叫版画。
几天后,董老师给了我一份资料。原来版画是造型艺术之一,作者运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故又称“复数艺术”。早期大多用于复制图画,绘、刻、印三者分工,称为“复制版画”;后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由作者自画自刻自印,称为“创作版画”……我看得头晕目眩,隔行如隔山哪。
一个星期天,办公室里就我们两个。他放下手里的碳素笔对我说:“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彭老总,他是我们湖南老乡,更重要得是,作为开国元帅,彭老总一生战功卓著,刚正不阿,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时,他正在创作版画《彭老总》,草图堆了一桌,都不尽人意。
突然,他对我说:“有一首毛主席的诗,你知道吗?”
我说:“哪一首?”
他深情地说:“就是那首写彭老总的。”
那我知道,是毛主席写于1935年10月21日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最早发表在1947年8月1日的《战友报》上。彭德怀接诗后,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退还给了毛主席,彰显了谦逊和格局。董老师被我的情绪所感染,索性吟道,“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想不到,一向不苟言笑的董老师还会诵读诗词。彭总的战功、品格深深吸引着我们,探讨向着纵深发展着,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没想到,这个星期天对董老师的创作推波助澜,他反复推敲,几易其稿,草图最终定稿了。之后,他争分夺秒,只要有时间就全神贯注地刻了起来……在办公室,更多的是在家里。
他爱人魏老师是上海人,端庄大方,非常有气质。当过老师的她负责报社的通联工作兼编校,这是个很繁琐的事儿。先得将通讯员来稿一一登记,然后交编辑部主任分发给各版编辑。报纸出来后,还得给作者一一寄报纸和稿费。长年累月,不要说做,看都看烦了。可魏老师始终一丝不苟,没有点责任心是坚持不了多久的。照理说她是初校,就是挑大样上的错别字什么的,后面的事儿是编辑的,最终还有总校对嘛。可她不,非常较真,一些编辑粗心的问题就被她发现,并消灭在萌芽状态了。编辑们很是感激,若是到了编辑部主任那里就得扣分了。她的这份坚守和丈夫的执着,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要不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嘛。

这时,经过董老师的自画自刻自印,版画《彭老总》诞生了。拓印那天,董老师显得格外庄重。刻有彭总肖像的枣木板静静地横在桌上,他用柔软的纸轻轻擦拭着,然后着墨,最后拓印。一张、两张……看得出,他将对彭老总的敬仰和爱戴全注入到了版画中。《彭老总》相继在一些大报刊出,捧着报纸他陷入沉思之中。这副版画作品凝聚着他太多的心血和情愫,一篇《我刻彭老总》的创作谈随即发表。几十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对版画艺术的追求他从未止过步。
他的作品当然不止版画,配图(题图和插图)更是一绝。他不是简单地配图,而是把文章悟透了才动笔,这是不折不扣的二次创作。所以,他的配图能够准确表达主题,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报纸副刊上推出的作品,如《柴圈儿今昔》、《暴雨降临古镇时》、《奖杯奏鸣曲》、《普罗米修斯》等配图后“蓬荜生辉”。
我第一篇报告文学《追赶“油龙”的队伍》,就是因为董老师配了图才得到读者的喜爱,还获得《工人时报》征文奖。在通讯员培训班上,我直言不讳地说:“图文并茂是这篇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果读者不喜欢,是不可能获奖的!”
这是心里话,也是对董老师配图的崇高敬意。长篇通讯《壮骨雄魂》配图推出后,还向《兵团日报》投了稿。当时董老师有点担心:“人家兵团日报社有美编,不会用咱们的题图的。”我执拗地说:“不一定,好的题图哪家报社都喜欢!”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才将题图一并寄出。结果,《兵团日报》在显著位置推出《壮骨雄魂》时用了题图,产生较大影响,连《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也相继刊发了。
我俩的合作越来越频繁,每当我们的作品打响,他都会认真地说:“小老弟啊,是你的文章写得好……”我清楚,文字和题图缺一不可,是共同的目标和业务水准让我们双赢的,这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
报纸拼贴画是董老师独创的。在参考了许多资料后,他开始琢磨,修改来修改去,终于完成了第一副作品。这件作品上了我们的文摘版后,可读性一下子飙升了许多。接着,许多家报纸采纳了董老师的报纸拼贴画,从此,他一发不可收。大漠驼铃、火焰山、坎儿井、葡萄园……都是他的创作源泉,他的拼贴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是很自然的。哪家报纸会拒绝这来自天山脚下的创意呢?我曾以纪实文学《大漠风云入壮图》推介了这位湖南伢子的矢志不渝精神。
报纸拼贴画有笔墨就能干,可版画就得自己掏腰包了。有时候遇到一块上等木料,他会像孩子般手舞足蹈的。那仅仅是第一步,还得又锯又刨,直到达到他的标准。一身汗水一身刨花是常有的事儿。十年磨一剑,为了版画事业他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退休后,他和魏老师定居上海。《文汇报》《新民晚报》上不时有他的作品,笔耕不辍的董老师始终没有忘记新疆这片沃土。


作者简介:
王安润,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国家一级编剧。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自治区艺术学院、塔里木大学硕士生导师。
兵团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兵团广播电视台原党委委员、副台长。
出版个人专著19部,其中,《沙海击浪》《在六分之一国土上》分获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担任主创的电影、纪录片、广播剧多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星光奖,及天山文艺奖、新疆电视文艺一等奖、新疆广播文艺一等奖、兵团“五个一工程”奖、绿洲文艺奖等。其中,《无罪》获第50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白金雷米奖”,《杰米拉》获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我的阿恰》被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守护者》获电影频道收视率第三、市场占有率第四佳绩。《小白杨》、《血缘》分获第三届、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最佳作品奖和优秀编剧奖,《一路有你》获第三届戛纳微电影国际电影节大奖。
长篇报告文学《太阳迟落的高原》获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