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耕耘中思考,在思考中年轻
文/李庭武
这是近几年张鼎宗先生写的第二本书。翻阅张先生的文稿,见那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的钢笔字落在微微泛黄的稿纸上,恍若看见一位白发脱尽的长者,在猕猴桃架下劳作归来,洗净双手,端坐桌前,将一生的阅历与思考缓缓注入笔端。这厚厚的一沓手稿,与其说是一部著作,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生动呈现。
《在修养与思考之间》这个书名取得极好。它道出了人生的一种重要平衡——修养关乎内心的涵养,思考指向外部的探求;修养是沉静如水,思考是灵动如风。翻阅目录,从“儒道智慧与易理交融”到“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可见先生退休后的思考并未局限于个人修身,而是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巧妙连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
张鼎宗先生耄耋之年,却依然保持着令人敬佩的精神活力。退休后作务着几亩猕猴桃,双手沾满泥土的芬芳;劳作之余,思想却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遨游。这种“接地气”的思考方式,恰恰是许多专业学者所缺乏的——他的文字里有书斋的深度,却没有书斋的迂腐;有田野的朴实,却不失思想的锐度。
在这个习惯于用年龄定义人生的社会里,张先生用自己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衰老并非思想的终点,退休更不是价值的终结。当他从重点学校校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的时侯,很多人或许以为这就是人生的谢幕,殊不知对他而言,这恰恰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一种更自由、更本真、更贴近自我内心的生活。
书中对儒家伦理、道家智慧的解读,或许在专业学者看来不够系统深入;对人际关系的剖析,也可能不如管理学著作那般严谨。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这本书最珍贵的价值——它是一个真诚思考者的心灵独白,是一个将学问融入生命的长者的人生体悟。学问的最高境界,不正是让知识落地生根,让智慧照亮生活吗?
张先生坚持用钢笔写作,这个细节本身就意味深长。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追求效率的时代,他选择了一种“慢”的方式思考与书写。这种“慢”,不是落后,而是一种可贵的定力;不是守旧,而是一种对思考本身的尊重。当我们在屏幕上快速滑动信息时,是否也曾怀念那种一笔一画间沉淀下来的思考温度?
《在修养与思考之间》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不在于书中的具体内容,而在于作者所展现的生命姿态。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在任何年龄都保持思想的活力,可以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停止精神的追求。这种“老有所求、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状态,是对老龄化社会最积极的回应,也是对生命价值最深情的诠释。
愿每一位读者朋友,不仅能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的启迪,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当我们老去时,能否像张先生一样,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思考充满热情?这或许才是这本书留给我们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窗外,张先生的猕猴桃园应该又是一片硕果累累。而书房里,这位八十五岁的“年轻人”,正用他的笔,继续耕种着另一片更加辽阔的精神田园。
是为序。
李庭武谨识于乙巳之金秋。

李庭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研究员、周至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至县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名誉会长。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