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论古代图案意象美——于天津工艺美院,作者:周本利(笔名:赖巴)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更有着丰富多样文化艺术形式。就图案艺术而言,我们曾见到过青铜器时代的“司(后)母戊”大方鼎等用于祭祀青铜礼器上的装饰面目狰狞的(兽面)饕餮纹,尽可使我们感叹!感叹古人精炼高超的对图案夸张的传神的设计,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美的佳作。我们研究古代图案的意象美,师其心解其意,对我们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案艺术和其它艺术学科一样,都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是用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及稍后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至仰韶文化的彩陶盆,再到秦汉时期秦砖汉瓦时代的图案文化,都体现了图案的发展及其高度的传神的意象美。以及艺匠们高超的表现能力。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是几千年仰韶文化的产物。其图案已达到了相当的经典性和美观性,自然的圆形人面图案中嘴里两边衔着两个尖向外的鱼刺纹,头上还有一个像帽子一样三角尖朝上的鱼刺纹,圆形的面部上半部有阴阳的黑白处理,眼部成线状,单独的人面鱼纹纹样,耳朵的部位各有一个小鱼形象,在盆内对称着两个组合的人面鱼纹纹样,两个之间还头尾相反对称着两个小鱼纹样,相当的对称美观及经典,如图二,那个时代人有那样高的奇形寓意图案设计水平,真是难以想象。人与鱼有机结合,各自特点明显,线条简炼,繁简得当,甚至有超越时代的感觉。还有也是这些地方出土的外饰几何图形鱼纹的彩陶盆,如图三,也是超时代佳作。
这个黄河流域捕鱼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彩陶上描绘的更多的是鱼文化。鱼也有可能是他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也可能是对其的崇拜,寄希望能有更多鱼的期盼以满足他们的生活,体现了人以鱼为食这种生存依赖关系。也可能是他们的部落图腾,这时期鱼的图案也非常简单精炼的成了几何形象,形神具备,揭示了半坡人审美。追求,以及适合彩陶制作工艺技巧的能力,把自然与理想寓意为一体,这样图案既美观又便于表现,图案水平以达到顶峰。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个设计先圣贤和青铜器的(兽面纹)饕餮纹等,都是绝世先贤。也起到了“披图可见”的历史作用。
还有青海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没有以人体舞蹈细腻的形态为表现形式,只是以简炼的线条表示人体动态,以每五人一伍求整体的节奏感,表现了原始闲余的舞蹈生活的朴素美。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古人的娱乐生活。如图四。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图案,据《左传》载,“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杜预作注:“禹之世,图画山川奇异之物以献之。”这些记载说明了这个时期的社会有一定的稳定程度。由于奴隶社会的集中经济,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维护自己的神圣尊严的统治需要,大规模铸造青铜器,相 应地发展了以其适应的图案纹样。
其中的饕餮纹又称兽面纹,画的是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猛兽,这个纹样从形象上抓住了整个猛兽的动势,凶恶的头部、狰狞的面孔、回卷的尾巴和有力的兽爪,威武的姿态,都刻划的精到妙处。如图五、如图六。
现在就是真有这个动物,我们用现代高明的摄影术照上它,也是远远不能与这狰狞、凶猛、威武的形象相媲美,从这个图案中可以看出古代的艺术家是具有着很深很专业的艺术造诣。还有这时期的青铜器上的凤鸟纹,凤本身是属臆造的,是中国人求全心理的体现。它是以鸡的嘴、燕的颔、鹭的鳃、孔雀的顶、蛇的颈、龟背龙纹、鹤鸟的腿,构成臆想的凤(凰),凤与龙、麒麟、龟并称礼记四灵,凤为百鸟之王,称之凤凰,雌性为凤,雄为凰。构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形象。
如图七,而在青铜器上由于造铸工艺的局限性,在这里就越来越图案化了意象化了,看起来还是很有象征性的,有几分神秘色彩,显得神圣、美丽、庄严,是图案意象美的杰作。还有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距今 5000 年是中国最大的红山文化碧玉龙。似c 状,体卷曲,线条优美、流畅。吻部高昂,横截面为椭圆,毛发飘举极富动感和艺术性,整体墨绿色,象似甲骨文的龙字形,是极其典型的象形的抽象美。图案发展到秦汉时代。以画像砖、画像石、瓦当等也很具气魄。陕西出土的瓦当鹿的图案造形简朴生动。
如图八,这个鹿的图案,是其作者与鹿的精神实质产生共鸣的所塑造的艺术杰作,体态进行了变形夸张,得其精神,是感性、理性而进一步升华的结果。不见毛发,只见其神,好比伯乐相马,问是什么颜色却不知道一样,只说是好马,真是见其神态未觉毛色,见其神而不见其形。还有汉画像石,山东武氏祠的石刻“荆轲刺秦王”这一传统故事的刻记,以一根柱子上头刻画一个小门楼代替了宫殿,两边是紧张的人物搏斗场面。
我国当代的已故大师张大千,他都曾去敦煌莫高窟成年累月的临摹历代壁画,而使得他的艺术有更高的层次具有传承性、独特性、民族性,也都是历史发展到最后的模样。现代的工艺美术大家韩美林的动物图案画也是吸收了传统的意象表现形式,更多的是夸张意向概括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定风格的现代艺术作品,我们看不尽更不能完全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古人的艺术成就不逊色于我们今人,有些方面是我们所不及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努力学习中国艺术的意象美并应有所继承发展。新文化是离不开旧的文化的。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新文化”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
中国古代图案的意象美是与中国的整个文化艺术体系是分不开的。其美在程式化、虚拟化、“重创意、重意象、概括夸张、传神达意,”古人以自然为素材,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的言简意赅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结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古代图案的意象美是永恒的美。
(此文是作者一九八七年于天津工艺美院创作的毕业论文,于一九八九年获河北纺织工业局优秀论文类,于 1991 年被四川主办的《花色与品种》第一期,总节第十三期杂志上转载发表。而后于 2025年 8 月 1 日再次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