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忙的您,心底是否还藏着一片田野、一缕炊烟、一声乡音?或是一缕萦绕心间的乡愁?“乡村记忆”是都市头条平台上一个专注于记录乡愁、传承乡土文化的专栏。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来稿,让乡村记忆成为您心中的精神原乡。

【编者按:您知道元宵为什么又叫“汤圆”吗?台见新先生的这篇《正月十五闹元宵》带你走进山东诸城浓浓的元宵节俗:从汉代燃灯供佛,到宋代“圆子”寄情,再到如今龙灯大赛、沧湾放灯、茂腔唱响……传统与现代交织,展现出一幅幅“闹元宵”的生动画卷。读了以后,您有什么要说的?评论区交流一下。】
文//台见新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即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属上天派往管辖民间的神灵,它们分别于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称为上元;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称为中元;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称为下元。因此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
还有一种说法,元宵节与西汉初期讨伐平定“吕雉之乱”有关。汉文帝平定吕雉叛乱之后登基,认为天下重享太平十分不容易,想找一个好日子与民同乐,当年平定“吕雉之乱”正是正月十五日,恰好天气良好,就决定出宫游玩,名曰“元宵节”。因此“元宵节”天子与民同乐就一代代流传下来了。
事实上元宵节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日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结彩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汉族人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和吃元宵习俗为主。主要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是元宵节专有的节日食品。正月十五晚上,家家吃元宵。据说元宵是有宋代一种叫“镦子”的食品发展而来的。镦子实际上是一种圆形薄饼,唐代卢言在《卢氏杂说》中记载,唐代的镦子,已经成为宫廷里的一种重要食品,这种油炸的圆饼,有点接近今天的元宵了,到了宋代就发展成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专用食品。元宵节食用的镦子,因为形状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圆子”。元宵节民间全家人一边吃着圆子,一边望着圆圆的月亮,也寓意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寄托了人们希望团圆幸福的情思。宋代诗人周必大《元宵四韵》一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种感情。诗曰:“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宋代元宵节过得最隆重,著名的茂腔《赵美蓉观灯》就反映出北宋时期天子与民同乐的盛况。
到了清代,圆子被称为元宵,从此流传下来。民国时期元宵又称为汤圆,主要与袁世凯有关。袁世凯窃夺了大总统,认为“元宵”谐音“袁消”觉得不吉利,于是有人就将元宵改为“汤圆”称呼。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模拟图片
诸城人家的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丰富多彩,这一天是年后第一个大的节日,人们不仅家家户户门口都挂大红灯笼,合家团聚在一起吃元宵,而且都要去城里观看耍龙灯、跑旱船、扭秧歌、打花棍等,称为“闹元宵”。这一晚上,地方官员携带家眷前来游玩,与民同乐。农村则有挂灯照灯之俗,即提着灯笼到处照,若晚上无风,谓之“收灯”,寓意“五谷丰登”。
最隆重的是199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诸城人民政府为了彰显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效,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元宵节活动,以市广场为中心,整个市区张灯结彩,各单位推出精美的彩灯一决高下。
入夜,城区上空就开始燃放烟火,那五颜六色的焰火,映照着天空,市里成为一座不夜城,整座市区灯火辉煌,各种彩灯大小不一,内容各异,色彩斑斓,街上游人如织,那场面盛大热烈。著名茂腔演唱家李树梅,即席演唱了《诸城观灯》把诸城各行各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更将灯会推上了高潮。灯会上还有沧湾放灯,猜谜语、哑语等活动。街面上商家及时推出了各种风味小吃,推出了各种糕点甜食,让人们尽情的享乐。诸城电视台进行了跟踪报道,此后每天都要播放一次,以致多年后诸城人们一直津津乐道。
从此,每年的元宵节,诸城市人民政府都要组织各乡镇前来参加耍龙灯大赛,各乡镇踊跃参加,最多一年达到了三十二支队伍前来参赛。
2020年11月20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乡镇和部门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