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中
十月,在我的心中永远是神圣的。它带着旷远的天、明澈的风,将成熟的魅力铺展在田野与山林间——这份神圣,不是书本里的描述,而是我走在十月里,一点一点触摸到的感悟。十月的情感,裹着苦尽甘来的醇厚;十月的人生,藏着金秋沉甸甸的永恒,每一缕气息都在邀人停下脚步,细品其中深意。
十月,本就是个适合滋生感悟的季节。穿过田野时,看稻穗弯下饱满的腰,会悟到“付出终有收获”的踏实;跨过小溪时,听流水带走夏日的燥热,会悟到“时光从容向前”的平和;迎着秋风时,任它拂去心头的浮躁,会悟到“简单即是自在”的松弛。当迷人的秋色漫进眼眸,诱人的果香绕在鼻尖,整个人都浸在陶醉里——这时再回头看,年少的轻狂悄悄淡了,成熟的睿智慢慢沉了,原来成长的感悟,就藏在十月的一景一物里。
漫步十月的山林,感悟更是跟着秋风一起飘。漫天落叶像天女散花,又像千万只彩蝶轻舞,抬头时吟一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便悟到那份归隐的恬静;低头时念一句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又悟到那份豪迈的豁达。连杜甫的深沉、李清照的委婉,都能在这秋景里找到共鸣——这份与古人隔空对话的触动,推着我坐在电脑前,把心里的感悟敲成诗行。反复吟咏时,才发现心早已和自然融在一起,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间,对“美”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忽然想起深秋的红枫,那是十月最热烈的感悟。红得似火、艳得似霞,让时光都忍不住慢下来,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凄美里,藏着另一种领悟:再绚烂的风景也会落幕,就像再鲜活的生命也有期限。看着叶脉里的红一点点淡去,会慨叹时光飞逝;听山泉叮咚着流过,不见过去的痕迹,又会悟到“奉献无需留名”的坦然。还有寒蝉的凄切、秋虫的悲鸣,它们用微弱的声音为生命感伤,这份对“短暂”的共鸣,让人突然清醒:自己在宇宙里何其渺小,人生苦短,哪有时间浪费?好好生活、珍惜眼前人,这便是十月教给我的,最实在的感悟。
当这些感悟在心里慢慢沉淀,心就跟着豁达起来。原来秋的“逝”,从不是萧条的终点——它留下的成熟、风韵与硕果,都是值得珍藏的回忆;它孕育的希冀、积蓄的力量,都是新开始的序章。季节轮回本是规律,就像人生有起有伏,那些看似“空荡”的时刻,其实是给我们留了空间去遐想、去搏击。秋就像位沉默的老师,先让我们经一点挫折、受一点艰辛,再在回望时,把“先苦后甜”的感悟,悄悄放进我们心里。
十月的从容,还藏在秋菊的绽放里。当百花都褪去芳华,唯有菊花顶着秋风,在绿叶间吐出花苞,拼尽全力开上数日,直到寒风凛冽才化作落英。它没想过要争什么、比什么,只愿把最后的芳华献给人间——美了游人的眼,舒了游人的心,也让落寞的人少些伤怀。这份“尽兴就好”的姿态,又何尝不是十月的馈赠?原来生命的价值,从不在长短,而在是否认真绽放过,这又是一份刻在心里的感悟。
喧嚣的世界里,很多东西都是过眼云烟,可十月教给我的感悟,却沉在心底不会褪色。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即便有枯枝,也会抽出新芽——十月让我明白,成熟必然伴着失落,收获必然伴着遗失,就像花开必然伴着花谢。可真正的成长,从不是怕失落,而是失落后依然能昂扬奋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把最后一点余温都给了万物,哪怕凋零也在滋养新生,这便是十月最明净的启示,也是我最珍贵的感悟。
其实人生路上,也有无数个“十月”。它们不在季节里,而在每一次努力后的收获里,每一次挫折后的成长里——这些“十月”,都等着我们用汗水与真诚去换取。生活的秋,本就是一座宝山,而十月教会我的感悟,就是登山的手杖。带着这些感悟往前走,顽强跋涉、奋勇登攀,终能尝到“金秋”的丰硕与殷实,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作者简介
李志中,男,大专,企业工人。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抚宁区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在《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天马》《海韵》等报纸杂志及其它网络媒体发表。在中国诗歌网已发表作品220多篇,诗歌曾在全国征文大赛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