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笔润铅华
——读张谊和、张夏《素笔铅华》有感
付朝兰

在济南市历城区,这片浸满墨香的土地上,历史人文的脉络早已织入寻常烟火,也让一场因文学而起的相遇,成了岁月里温润的注脚。初次听闻张谊和先生与女儿张夏合著的《素笔铅华》,便觉这书名如晨露沾草、月光漫窗,藏着不疾不徐的时光故事——那是一位退休教师用四十年日记丈量岁月,一位青年教师以教育热忱续写文脉,父女二人以素净笔触,将寻常日子里的思考、感动与遗憾,酿成了满纸铅华。
张谊和老师的文学之路,是一场“迟来的奔赴”,却藏着半生的酝酿。作为曾深耕生物教学的高级教师,他的人生前半程,是实验室里的严谨、讲台前的坚守,是生怕“因兴趣耽误弟子前途”的小心翼翼。那一辈教育者的赤诚,如老茶般醇厚:他们将对文学的热爱裹进教案的褶皱里,把对文字的向往藏在批改作业的灯影下,直到退休后,才敢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从四十余本日记里打捞过往。那些日记,是他的“生命之书”——有万松浦书院的晨光,那是走进张炜读书会时,与一群同好共赴文学之约的悸动;有“时光列车”上的风景,是赴上海参观学习时,窗外掠过的田垄与飞鸟,是旅途中对教育与生活的叩问;还有“坐上火车去拉萨”的雀跃,字里行间满是挣脱琐事束缚、拥抱远方的纯粹快乐。
张谊和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如他为人般谦和克制。写《老师好》,他不刻意渲染感动,只以电影故事为引,串联起自己教学生涯里的细碎片段:或许是某个学生困惑时的眼神,或许是毕业多年后重逢的一句问候,那些真实写照,让“师者”二字有了温度。读他的《梦的追寻》,能看见一位老者在书海中的跋涉——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将阅读当作与灵魂对话的方式,从经典里汲取的智慧,化作文字里的从容与通透。他写“生活的艺术就是生活的哲学”,没有空泛的议论,只从日常的一餐一饭、一茶一书说起,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读懂:所谓人生智慧,不过是把平凡日子过出诗意的能力。
而张夏的文字,为这部合集注入了鲜活的朝气,如春日新柳,与父亲的“老枝”相映成趣。作为济南第十四中学的教师与家庭教育指导师,她的笔墨始终绕不开“教育”与“成长”——或许是优质课评选后,对教学方法的复盘与反思;或许是作为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的温暖瞬间;又或许是在《济南教育》《山东教育》发表的研究成果里,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她合著的《学校教育研究践悟》曾获市级社科成果奖,这份专业素养,让她的文字既有教师的严谨,又有女性的细腻。读她的篇章,能感受到一种“传承中的创新”:她承继了父亲对文字的敬畏,却以更轻盈的笔触书写当下,将家庭教育的感悟、校园生活的点滴融入文中,让《素笔铅华》不仅是岁月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生活的真诚记录。
最动人的,莫过于父女二人文字里的“和鸣”。他们同写“时间”,张谊和老师笔下的“昨天”是历城师范的旧时光(那所后来更名的学校,曾走出无数有“文气”与“正气”的人才),是日记里泛黄的记忆;张夏笔下的“今天”是课堂上的欢声笑语,是教育研究中的探索与突破;而“明天”,则是父女二人共同的期许——期许文字能继续点亮生活,期许文脉能在传承中延续。他们同写“阅读”,张谊和老师偏爱在经典里寻根,张夏擅长在当下的书籍里找共鸣,不同的阅读视角,却都透着对知识的渴望。这种“和而不同”,让《素笔铅华》成了一部立体的“家庭文化志”,记录着一个家庭对文学的热爱,更见证着一种教育精神的传承。
有人说,好的文字如春日细雨,润物无声。《素笔铅华》便是如此。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刻的哲理,却以“素笔”写“铅华”——用最质朴的文字,记录最丰盈的人生。张谊和先生用四十年日记告诉我们:文学从不是少数人的盛宴,而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精神栖息地;张夏则以年轻的笔触证明:文学可以扎根当下,在教育与生活的土壤里,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合上书页时,仿佛看见历城的月光洒在书桌前,那月光里,有张谊和先生伏案写日记的身影,有张夏在灯下备课的侧影,父女二人的笔墨在时光里交织,成了最动人的文学风景。这便是《素笔铅华》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关于热爱、传承与坚守的答卷——告诉我们,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中有对文字的热爱,便能在平凡日子里,写出属于自己的“铅华”。
付朝兰,山东省济南市人,笔名大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入编《大家风范文库,拾贝集》《中国少儿沙画》《诗意人生》《乡情乡韵》。刊发在《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教育报》《济南时报》等。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