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咸丰年间,恩平歇马人梁元桂官至二品,出任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在任期间,他坚守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大力兴学育才,心系百姓疾苦,政绩卓著,深受朝廷褒奖与台湾民众拥戴。2025年九三阅兵盛典落幕及台湾光复纪念日设立以来,伴随中国统一大业的稳步推进,梁元桂治理台湾的历史功绩渐受各界关注。此前,笔者已陆续刊发《梁元桂研究一至十七》系列文稿,从多元维度探寻这位恩平歇马"天之骄子"的家国情怀,以及两岸血浓于水的深厚羁绊。近日,梁元桂故乡恩平市圣堂镇领导层正式启动《梁元桂史馆》筹建工作。11月10日,笔者应邀与港恩同乡会副会长冯科奋、佛山某设计公司两位专家一同前往圣堂镇及歇马村,开展实地调研、规划设计与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梁元桂从台带回的石桌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坐落于歇马村腹地的梁元桂故居虽外观朴素,内部格局却颇具讲究——既契合当时二品官员的规制,亦经风水先生专业勘定。据村民所述,梁元桂告老还乡后便在此居住,因此常有外来参观者慕名而来,希望能探访故居、感受先贤遗韵。时光流转,故居内现存物件多为陈旧农具,并无贵重物品,但笔者有幸见到了梁元桂返乡时带回的三件珍贵遗存。


清朝皇帝奖赏梁元桂处理土客纠纷有功的两只铜马。
其中一件是陈列于现歇马文史馆内的石桌,被特制玻璃罩精心保护着(见下图)。村里的梁老师介绍,当年梁元桂返乡时,原本带回了一张石桌与两个石凳,可惜数十年前因众人未能洞悉其历史价值,两个石凳被收旧货者收走,如今只剩石桌孑然伫立。幸有两只铜马相伴其侧,这对铜马是咸丰皇帝为嘉奖梁元桂治台功绩,以及他奉命返回广东粤西调解"土客之争"时立下的新功而御赐的宝物。由此,石桌与两只铜马共同构成了梁元桂留存后世的"三件宝"。笔者与设计专家经商议,一致决定将这三件文物定为史馆的"镇馆之宝"。这三件遗存承载着特殊的历史分量:石桌见证着先贤叶落归根的故土情怀,铜马铭刻着他捍卫疆土、调和民生的卓越功勋,它们不仅是梁元桂个人生平的实物佐证,更是两岸历史交融的鲜活印记,将成为史馆中串联起两岸记忆的核心载体。此外,关于梁元桂的史料储备亦颇为丰富,既有源自台湾的文献记载,也有采自广州府志与恩平县志的珍贵资料,为史馆筹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歇马村歇马公园前的那株朴树。据史料考证,这棵树的树苗正是梁元桂当年从台湾带回亲手栽种的。梁元桂(1820-1886年),歇马村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咸丰二年(1852年)考取恩科进士,被咸丰皇帝钦点为户部主事。他历任福建延平、福宁、建宁、邵武及台湾等府知府,后升任副钦差大臣、福建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集军政文教大权于一身。因治台有功,咸丰皇帝特准其在家乡树立旗杆,以昭其功、名垂青史。他始终眷恋故土,为改善歇马村的生态环境,专程从台湾带回一批朴树幼苗,遍植于村落周边。历经近160载风雨洗礼,当年的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其中公园前的这一株枝繁叶茂、冠如华盖,蔚为壮观(见下图)。早年,这株朴树便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景观价值,被评定为恩平市名树,载入政府名树名录。它静静伫立在村落之中,不仅是见证岁月变迁的活化石,更是梁元桂联结两岸情谊的具象象征,每一片葱郁的枝叶都承载着先贤的家国情怀,诉说着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

梁元桂从台带回的朴树
筹建梁元桂史馆,对推进两岸统一大业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从历史维度而言,史馆以梁元桂治台的史实为核心,通过文物、史料的系统展示,清晰勾勒出台湾与大陆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有力佐证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驳斥"台独"分裂言论提供了鲜活的历史依据。从情感维度来看,梁元桂的家国情怀与治台功绩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史馆将成为凝聚两岸情感的文化纽带,吸引台湾同胞前来寻根溯源,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深化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从文化维度来讲,史馆的建立搭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平台,有助于促进两岸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动中华文化在两岸的薪火相传,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