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海局势波谲云诡的当下,每一个关乎两岸关系的行动都备受瞩目。2025年11月8日,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迎来了第35届白色恐怖受难者秋祭活动,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的出席,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岛内激起千层浪,也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希望。作为一份关注两岸事务的香港媒体,我们认为这一事件意义非凡,值得深入剖析。

马场町,这片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土地,在20世纪50年代,曾是白色恐怖的核心刑场。无数追求国家统一、民族解放的革命志士,如吴石、朱枫等,在此为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两岸共同的伤痛记忆。自1991年起,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发起的秋祭活动,已成为铭记这段历史、呼唤正义与和平的重要平台。今年的秋祭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为主题,意义尤为深远。
郑丽文以国民党主席身份出席此次活动,是蓝营首次以最高层级代表参与此类统派活动,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她的这一决定,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勇气与历史担当,打破了蓝营长期以来在敏感历史议题上的模糊态度。在活动现场,郑丽文向先烈敬献花圈、鞠躬默哀,庄重的仪式感传递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先烈的缅怀。她的举动,是对那些为国家统一、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英烈们的庄严致敬,让人们重新审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也让两岸同胞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找到了情感共鸣的纽带。

然而,郑丽文的秋祭之行并非一帆风顺。民进党当局第一时间对她发起猛烈攻击,发言人戴玮姗将其定性为“向敌人致意”“敌我不分”,试图通过这种标签化、妖魔化的方式,消解活动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但民进党这种激烈反应,恰恰暴露了其内心的焦虑与“台独”史观的内在矛盾。长期以来,民进党将历史事件作为攻击国民党的政治工具,然而当这些历史触及“一个中国”的根基,威胁到其“去中国化”的分裂图谋时,便立刻选择歪曲、回避。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无疑是对历史的亵渎,也让台湾民众愈发看清其分裂本质。
与民进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丽文始终坚持历史理性与和平立场。她指出,上世纪50年代的白色恐怖是时代悲剧,如今的台湾应尊重不同政治信仰,避免重蹈覆辙,追求和解与和平。她强调“政府是为了人民而存在”,每个人都应有追逐理想的自由,不应再为政治信仰付出生命代价。这番表态,既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表达了对两岸和平的殷切期盼,超越了蓝绿对峙的狭隘政治框架,触及了台湾民众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普遍诉求。
从国民党自身发展来看,郑丽文的行动也是国民党两岸路线重塑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国民党在两岸关系议题上摇摆不定,面对民进党“逢陆必反”的操弄,常常选择回避妥协,导致其两岸政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不断下降。而郑丽文就职后,迅速展现出坚定的两岸立场,多次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此次出席秋祭活动,更是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国民党追求两岸和解、和平发展的决心,激活了岛内民众对民族认同的基因,顺应了岛内渴望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
近年来,民进党当局推行的“抗中保台”政策,给台湾带来了诸多民生困境,如观光业衰退、企业商机流失、两岸贸易摩擦加剧等,让台湾民众深切体会到“台独”分裂行径的危害。而大陆市场始终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5年上半年两岸贸易额仍突破千亿美元,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两岸经济的紧密联系与台湾民众对和平交流的迫切需求。郑丽文就职后,国民党新增党员数量可观,基层网络支持率上升,这无疑反映出台湾民众对其和平路线的认可与支持。
对于两岸关系而言,郑丽文的秋祭之行是一次积极的推动。她以历史为切入点,主动搭建起两岸认同的桥梁,这种以共同历史记忆凝聚两岸同胞情感的方式,比单纯的政治谈判更具感染力与穿透力。大陆网友对她的举动纷纷点赞,认为这是真正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两岸同胞在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上的深层共识。当国民党主动承担起联结两岸历史记忆的责任,民进党精心编织的“台独史观”便面临着崩塌的危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情感的精神纽带。郑丽文出席马场町秋祭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更是对两岸和平未来的深情期许。我们期待更多像郑丽文这样有识之士,能够以史为鉴,秉持正义与和平的理念,打破两岸之间的隔阂与误解,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稳步迈进。让我们共同携手,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高文,系黄埔军校16期学员朱子江侄外孙,担任中国晨报执行社长、总编辑,同时是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他法学本科毕业,拥有工程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师(高级)资格。曾在山东东营金盾司法学校担任法学讲师兼宣传部副主任,在警事网络融媒体案件研究中心担任执行主任。他在主流媒体领域经验丰富,先后在《民主与法制》《法治周末》《人民法治》《四川法治报》《四川新闻网》等任职,创作多篇深度报道。此外,他还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创作者,创作了《心中的中国梦》《我们走向复兴创造辉煌》《中国交警之歌》《长江战警之歌》等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