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
作者:郑兴云
清晨,在森林公园
树木是寂静的,空气也是
石径弯曲,延伸至时空深处
匍匐的鹅卵石
如一个个修炼的苦行僧
闪耀着佛光
一声鸟鸣,穿过林间
过滤尘世的浮躁
在薄雾中轻轻回响
临江而立的树木
垂入水中,一如我低头静思
在偌大的林子里
走着走着,我也成了一棵树
遁入寂静与空茫之中
注:原作发表于《诗刊》E首诗
点评:
《寂静》是一首物我合一境界的现代诗,其精妙之处在于通过极简的意象和空灵的意境,构建出一个超越尘嚣的精神栖居地。
一、意象系统的层递性建构
诗歌以“森林公园”为起点,选取“树木”“石径”“鹅卵石”等自然意象,逐步推进至形而上的哲思。“弯曲的石径”既是实景描写,又暗喻通往精神彼岸的路径;“匍匐的鹅卵石”被赋予苦行僧的宗教意象,其“佛光”既来自晨露折射的物理光泽,更象征修行者抵达的光明境界。这种由物及心、由形入神的意象转换,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
二、声响美学的运用
诗人巧妙运用“鸟鸣”打破视觉层面的寂静,却以声衬静,实现更高维度的宁静。“过滤尘世的浮躁”将声音具象化为净化装置,使短暂的声响反成为永恒寂静的注脚。这种“有声之静”较之绝对无声更富生命力,暗合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古典意境。
三、主体客体的玄妙交融
诗歌后半段实现从观照到融合的升华:“临江树木”与“低头静思”构成物我互喻,最终“我也成了一棵树”完成主体向客体的转化。这种身份置换并非简单的拟人化,而是通过“遁入”动作实现存在状态的改变,展现了现代人对回归本真状态的渴望。
诗人郑兴云在承袭古典山水诗传统的同时,注入了现代性的孤独体验。“偌大的林子”暗示个体在都市化进程中的疏离感,而“寂静与空茫”既是修行获得的解脱,也折射出现代人精神家园失落的怅惘。这种复合情感使诗歌超越单纯的隐逸主题,具备当代生存哲思的深度。
全诗语言澄澈如清泉漱石,意象转换自然无痕,在看似平淡的散步叙事中,完成了一次从尘世到精神高地之旅,堪称现代“禅诗”的成功实践。
作者简介:郑兴云,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歌月刊》《芒种》《星火》《延河》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