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作者:韩星孩 朗诵:马贺林

对一个亲人的思念总变成对一种命运的思考,对一段往事的怀念总变成对一种人生的怀疑。
——作者题记
印象里,三毛是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姑娘,所以,得知她出生于1943年时,我真是吓了一跳,因为我母亲也是出生于那一年,而这是两个相去甚远的生命。
1959年,17岁的母亲与我爸结婚。17岁,17岁太小了, 17岁是我们高一学生的年龄,是青春期开始的时候,而结婚本应该在青春期结束的时候。结婚就意味着离开原来的家,到一个陌生的家,就意味着担当起一个新的大家庭的烧饭洗衣扫地喂猪等杂务。而17岁的三毛从中学里退学在家,开始练习写作、音乐、绘画,并切腹自杀被获救。

19年后,即1978年,那一年我母亲和三毛都已经是36岁的人了,我母亲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已经服侍了卧病在床的父亲3年,每餐饭要喂给我父亲吃。据说,父亲生病后脾气坏起来,经常要骂我母亲。就在这一年的冬天,父亲死了。母亲终于脱罪了,但父亲的死带走了她的希望,她知道没有老公人家的苦。当时,我大姐是15岁,二姐读小学四年级了,不得不停学,我读一年级,还刚读了两个月。还有一个妹妹是6岁。
三毛则已经游历过欧洲和北非,并把自己的游历《撒哈拉的故事》出版。

母亲独自养活一家人是异常艰辛的。我读高中的时候,也正是迷恋《撒哈拉的故事》的时候,我和母亲吵过一次架,我说的话有点没良心,她向我奶奶哭诉:我没想到他那么没良心,早知道如此,我也不会在这个家里那么苦熬下来,那时候没饭吃,他哪一餐不吃饱?吃面的时候,我怕他们小孩吃不饱,我都让他们先吃,自己有时候就只好喝碗汤。我这么苦希望他有出头之日,我那么多年眼泪藏着流,没想到他长大后反而是这么一个畜生。
当时我很感动,母亲为什么不在高兴的时候告诉我这些呢,为什么非要到吵架的时候才说些让我感动的话呢?我碍于面子没有当场认错,但我的感动却一直记在心里。

父亲死后3年,我有了一个继父。母亲是为了养大我们只好再结婚。
继父本是镇上一个有名的游手好闲的人,不大会干农活。一次到山上去砍柴,挑着柴回来时,脚一滑就摔断了一条腿,这样,他到我家的第一年就在床上躺了几个月。过了两年,一次他从坡度很陡的番薯地上掉到下面一块地,又摔断了一条腿,又在床上躺了几个月。一次,他爬上门前的梨树,想砍掉一根枯枝,结果掉下来,摔坏了腰,又休息了好几个月,他是我们家的第一生产力,他的几次三番的出事,不但是他自己的痛苦,也是我们全家的损失。继父脾气还好,他从不骂我们姐弟,有什么不满就与我妈吵,这样我妈就难做人了。

听着三毛的《橄榄树》我念完高中上了大学,我渐渐地开始迷恋更激烈也似乎更真诚的摇滚乐,开始讨厌三毛的那一套小情小调。正在这个时候,1991年元旦刚过,那几天江南正好下大雪,突然听到三毛自杀了,为什么?听说是她爱上了王洛宾,想与王一起生活,王非常爱她的亡妻,也是为了三毛考虑,就婉言谢绝了。我的内心有点幸灾乐祸,我已经有点看不起她了,她的流浪只能骗骗初中生,而她的自杀证明了她的虚弱。

在三毛死后,母亲仍旧在受苦,在苦苦地挣扎着。为了我读书,家里吃的米和用的钱都不如我一个人多,所有的钱几乎都给了我,而我又不听话,抽烟喝酒逃学,在大学里还留了一级。也正在我留级那会儿,我本是要退学的,母亲看上去好像突然傻了,说我不读书的话,她再也熬不下去了,她就不活了,所以我就只好继续读书。后来讨厌大学生活,想流浪去,后来讨厌教书生活,想闯荡去,没有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母亲。

我们6个兄弟姊妹好像都很固执,都不大听母亲的话,所以家里总是听到母亲的大声责骂。 更多的压迫却是来自我继父。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在大学里没好好读书,他就拿我母亲出气。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继父说邻居的一个男人在我母亲守寡的时候曾经对我母亲非礼过。他们一年吵到头,一次,母亲的头都被打了一个洞,鲜血直流,追到我叔叔家了还要打。

我回到家后,我要求我继父离开我家,并声明不再和他同一屋檐下睡觉,同一饭桌上吃饭,他却装出莫名其妙的样子。他不离开我离开,我就离家出走了。但走了十多里路后,我想这不是办法,我就连夜回来了。回大学之前,我在继父面前跪了下来,那是正月里的日子,我一下子留下了屈辱的泪水,我说:叔,我都给你跪下了,请你别再打我娘了好不好。我确实是为了母亲,而为了母亲我跪一下又何妨?哪怕他觉得我是向他屈服了,就让他这么认为吧。我甚至想过,等你以后想要我钱的时候,你也会下跪的,这是一笔账。
但我是很快就会忘记掉的。后来回家,听说他还要与我妈吵,但没打过了,那我就高兴多了。后来我在给当时还没出嫁的妹妹信中说:要尽量关心叔,大家都是可怜人,否则不会走到一起,他是有很多缺点,但说句良心话对我们并不是很差,比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继父是好多少也不知道。我们再不爱他,这世上还有谁会关心他?
后来我工作了,想起那次下跪又有点生气,但给妹妹的话也指导了我自己,我可以不喜欢他的性格,但我要关心他的处境,我可以不与他说话,但我要给他钱,我可以不爱他本人,但关心一个苦难的人,关心一个对我们有过帮助的人。

我和妹妹谈起母亲,她说:如果我是她的话,我肯定自杀了。我说:母亲确实很苦,确实很坚强,但你如果真的遭遇到这种生活,你也不会自杀的,因为你身上有责任,你心中有希望,人忍受痛苦的能力是超过你想象的,等你过来了,你都会怀疑自己怎么竟会过来的。

三毛去世已经十多年了,这个世界好像很热闹,又有更多的三毛出现。而我母亲把我的大姐姐嫁掉,把二姐姐嫁掉——二姐姐从小不讨人喜欢,也是因为家里日子实在艰难,在18岁就被嫁出去了。把我大妹妹嫁掉,把我已经大学送毕业,把小妹妹小弟弟也已经初中送毕业。

我爱我妈,我看不起三毛。妈妈是忍受着生活源源不断的苦难,心里总有着责任和希望,而三毛呢,在不断的逃避生活,读书时逃学,工作时去流浪,不喜欢传统的平凡的婚姻,如果已经结婚了就离婚,遇到生命的真正的阻力时就自杀,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文学家,成为偶像呢,她是逃避之星,让人离生活越来越远的鼓动家,谁相信她,谁就更讨厌生活,特别是平凡真实的生活,谁就变得更脆弱,无法承受苦难。
但我又替母亲羡慕三毛,同样是女人,是出生于1943年的中国女人,为什么我母亲就要那么沉重,我佩服母亲,但宁可母亲是过着三毛一样轻浮的伪现代生活。
我是谁的儿子?曾经是三毛的儿子,在年轻时,我更像三毛,而远离母亲。现在,我又重新找到了我的母亲,我真正需要的母亲是不会逃避苦难的。
1998年写于三门职业中专
此文写于故乡教书期间,经杨绍斌先生推荐,首发于《美文》杂志。
《美文》主编穆涛如此推荐:韩星孩是散文新家,他对散文的继承在于求新,文学求新的最可贵之处不在形式,而是思考生活方式的改变。
此文被选入《美文经典》(贾平凹主编)《新散文一百家》(马明博主编)《建国60年抒情散文选》(红孩主编)《名家零距离丛书:致父母》(红孩主编)等文集,并被《文汇读书周报》《青年文摘》《杭州日报》《中国移动周刊》等转载。

作者:原名韩星亥,男,1971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1996年毕业于浙师大历史系。现居杭州,自由职业,号称“卖句子的人”。
2007年执行主编《朋友丛书》(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散文《母亲与三毛》发表于《美文》杂志,被《新中国60年抒情散文选》《新散文一百家》《名家零距离丛书》《光明日报》《青年文摘》《文汇读书周报》《杭州日报》等报刊转载。《诗江南》杂志2011年第五期集中刊发诗歌20多首。著有诗集《灵魂的账单》,自传体长篇《村庄传》《诗人传(又名《情人坡》)》《房奴传》,评论集《感官时代的感动》等。

朗诵:马贺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广播剧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语言艺术高级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银龄专委会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武汉市总工会职工读书会副会长。湖北省老年大学播音专业教师。
顾问及编审团队
首席艺术顾问:瞿弦和
文学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郑 英 欧 震 徐世球
黄 鹏 曹 辉 梅光球
梁 宜 雷喜梅 戴建业
陆运良 陈 辉 欧阳贞冰
艺术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
陆 澄 陆 鸣 胡乐民
殷亚敏 唐静平 景高地
主任编委:谢东升
编委成员:
投稿须知
投稿通道:
邮 箱:478358323@qq.com
联系人:陈立华 13907125104
投稿要求:
1.音频mp3格式、视频mp4,文件名:朗诵者姓名+朗诵+作者+《作品标题》,如:张三朗诵王五《火红的青春》。
2. 纯文本格式的作品文稿及简介,文件名:朗诵者姓名+朗诵+作者+《作品标题》+文稿及简介,如:张三朗诵王五《火红的青春》文稿及简介。
3.作者和朗诵者照片,照片请勿添加边框等装饰。
4.特约组稿多篇作品请分类编号。
5.投稿人请留下联系方式,方便沟通。
6.来稿我们会认真审听,择优发布。
总 编:谢东升
主 编:杨建松
副 主 编 :魏月辉 刘建林 陈 辉
承办单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诗歌音乐专业委员会
指导老师:晓 吾
责任编辑:陈立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