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奔忙的您,心底是否还藏着一片田野、一缕炊烟、一声乡音?或是一缕萦绕心间的乡愁?“乡村记忆”是都市头条平台上一个专注于记录乡愁、传承乡土文化的专栏。欢迎您关注、点赞、评论、来稿,让乡村记忆成为您心中的精神原乡。


点击头像


关注我们
SUBSCRIBEto us

【编者按】山东诸城民俗专家台见新先生《诸城生活习俗》,梳理了山东诸城地区在“衣、食、住、行”四大方面的生活变迁。文章从远古人类的树叶遮体、兽皮御寒,讲述到现代社会的西装革履与时尚风潮;从粗茶淡饭、红薯当家,到如今的名吃荟萃、食疗养生;从茅草土房、打夯建屋,到城乡一体、高楼林立;从结绳记事、驿马传书,到5G通讯、高铁飞驰……全文再现了诸城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图景,既是一部地方民俗志,也是一幅社会变迁的缩影。文中丰富的史料,亦可为地方史志工作者提供资料参考。编者文内插图。全文6900字。阅读完,看看与您那里的风俗有什么不同?到评论区说说。

诸城生活习俗
文//台见新
人类自从面世以后,为了繁衍生存,生活便成了第一要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限制,每个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而且各个时期的社会阶层人士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特点。大浪淘沙,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衣、食、住、行”等方面最基本的生活习俗。
一、衣帽
人类社会从最初的低级茹毛饮血,到高级的耕读文明生活过程中,都离不开穿衣戴帽。从最初的穿戴树叶、树皮,到缝制兽皮,直至后来生产布匹,纤维制作,靓丽扮装,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穿戴树叶、树皮阶段。人类自从进化直立行走以来,美学也就产生了,最初串制树叶、树皮,佩戴身上,用以进行装饰,这是一种最朴素最原始的美。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朴素地意识到,生活中不仅仅需要美的装饰,而且需要穿衣遮体、御寒,由是开始缝制兽皮当作衣服。
(二)缝制兽皮兽衣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狩猎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狩猎,获得了兽皮,于是,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制作兽衣。
(三)农耕棉纺制衣阶段。随着农耕生产的进步,农业生产空前发展,人类不仅学会了种植庄稼,而且学会了种植棉花,养殖丝蚕,同时学会了纺织、缫丝,开始生产布匹、绸缎,缝制衣服,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衣服出现了。
解放前,我国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通常农家妇女会用一架手摇纺线车子,将棉花抽成线穗,然后通过自制的土织布机将棉线织成布匹,再裁剪成衣。最初织出的全是白布,后来通过染房调色,将布匹染成黑色、蓝色等。那时诸城一带民间盛行黑袄,白裤,瓜皮帽,土布鞋。春秋时节男女都要穿单衣,上身是白褂子,老式布扣子,下身是大裆黑裤或者蓝裤,脚穿用麻绳纳鞋底的土布鞋;初春和深秋时节还要穿用两层布缝制的夹袄。冬天穿黑棉袄,白棉裤,头戴狗皮帽子,脚穿自制的挂底袜子和棉鞋;为了御寒,大伙多数人穿蒲袜,即用蒲草编成鞋样,里面塞上麦瓤或者玉米皮。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穿斜衫式大襟褂子和大襟棉袄。蚕农们则用缫丝织成绸缎,染成五颜六色,然而只有官宦人家以及富豪商家才能有条件穿戴,一般绅士穿戴丝绸缝制的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脚穿明晃晃的长靴,官太太小姐们身着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清末民初,通过洋务运动开始从西方引进了机器印花机,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纺织厂,印花厂,一般男人喜欢穿长袍,女人喜欢穿旗袍,洋务买办开始穿西服。
(四)机器印花纤维制衣阶段。解放以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扫单一的老棉布衣服,男子以一身中山装为尊,然而当时物质十分匮乏,割布要凭布票供应,每个社区仅仅有一处供销社,一般人家只有过年才能做一件新衣,那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家五六个孩子,有的家庭多达十多个孩子,所以布匹十分紧缺,只好一件衣服老大穿过了,洗洗缝缝老二、老三再接着穿,那时人们经常穿补丁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动了“文革”,男女基本上穿一身蓝服装,被戏谑地称为“蓝蚂蚁”。工人们则身穿挂在肩上的蓝色背带裤,白衬衫,后来男女老少都以解放军橄榄绿军装为荣,头戴军帽,胸佩毛主席像章,胳臂戴着红袖章,手捧红色毛主席语录,脚穿黄绿色万里球鞋,真是“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文革”后期,女人们都学习针织,用毛线编织成毛衣毛裤,都喜欢脖子上带围巾。八十年代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纺织行业有了质的飞跃,而且纤维制衣更是锦上添花。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好一套”。现在,男士们穿西服盛装取代了中山装,大多数人穿起了“新郎”“希努尔”等世界名牌;女士们更是不拘一格,各种奇形怪状衣服纷纷出笼,不仅有蒙古旗袍,连衣裙、超短裙,短褂、纱衣,而且三角裤,泳装,都可以招摇过市,尤其夏季,女人剪成男式头,染成红头发或者黄头发,更有甚者染着七彩头发,穿着露着肚脐的短褂,露着膝盖的裤子,以露为荣。男人们却留着长长的头发,穿长裤,白衬衣,夏季包的严严实实,街面上人们的穿戴奇形怪状,五花八门!
2000年以后,物质极其丰富,为追赶时髦,诸城人穿衣戴帽追逐上(海)、青(岛)、天(津),城乡一体化,基本上形成了春秋穿西服、皮鞋,戴鸭舌帽;夏天穿白衬衫,皮凉鞋,头戴纱帽;冬天内穿保暖内衣,外穿风衣、大衣或皮衣,头戴棉帽子,手戴皮手套,脚穿油光锃亮的皮棉鞋。然而每年又有一个新的变化,年年变换花样层出不穷。只是社会上各阶层的工作服没有多大变化,学生们统一制作校服,春秋季节男女上身都是蓝色白杠褂子,红裤子,夏季女生则穿方格裙,白短袖衬衫。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都统一着装,一般蓝黑色西服。工厂则都有本厂专门的工作服,一般以蓝色中山装为主。医务工作人员,仍然穿着白大褂,戴白帽,白手套,蓝色口罩。警察则一身黑警服,戴大盖帽。解放军陆军换上迷彩服,空军一身蓝军服,戴蓝大盖帽,海军则一袭白军服,戴白大盖帽。以前衣服脏了,到河里放在石板上搓洗,后来用肥皂、洗衣粉用木头搓板搓洗,现在用洗衣机洗涤,高档服装和皮衣等都有专门的干洗店负责保养清洁呢。

二、饮食
我国自古就“民以食为天”,“食”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食疗养生!古人从茹毛饮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到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始火烤水煮熟食。后稷稼穑,农耕文明出现,人们以食谷为主。北方人主食为小米、玉米、小麦、大豆、花生;食用豆油、花生油,南方人则以大米为主食,食用油是菜籽油。
解放前,诸城人家从几千年前的虞舜发明打井以来就开始以饮用井水为主,其次也饮用干净的河水、泉水,现在饮用国家供水公司统一经过杀菌、过滤的自来水。主食五谷杂粮,包括红薯、高粱、小麦、小米、大豆、花生等。人们讲究粗茶淡饭,口味清淡,一日三餐,“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合理搭配食物,以细粮为主,粗粮与蔬菜相辅。解放前,人们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人们靠吃糠咽菜,逃荒要饭谋生。解放后,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俱兴,生活依然困难,特别是六十年代,国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苏修又掐我们的脖子,加上国内天灾人祸,人们只能靠红薯和野菜粥当家,每家晚秋都在炕头或者地窖里贮存大量的地瓜,储备些地瓜干,一年里很少吃上顿白面馒头或者水饺。
七十年代,人们早上一般喝小米粥,食红薯或红薯干;中午吃玉米饼子,加一道炒菜;诸如,菠菜、韭菜、白菜、萝卜等;晚上一般吃高粱饼子或者红薯干,吃腌制的咸菜——辣菜疙瘩。只有过年过节、家里办喜事,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才能炒上四至六个菜,用青花瓷盘盛着,喝上一老锡壶白酒,吃单饼卷鸡蛋或者面条、水饺。
农家最好的饮食是包水饺、馇小豆腐。水饺一般是韭菜馅或者白菜馅,味道鲜美;然而吃得津津有味的却是小豆腐。将大豆浸泡之后,上水磨推细,然后加上大量野菜,上锅煮熟,赶制上几张红薯煎饼,卷着或者泡着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充饥实用。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粮食产量倍增,尤其是蔬菜大棚技术的运用,一年四季新鲜瓜果蔬菜飘香,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过的有滋有味,一日三餐巧安排。早上,一般喝小米、大米粥,或者喝豆浆,玉米面糊,小麦面糊,又称疙瘩汤,吃煮鸡蛋或者荷包蛋,小孩和上了年纪的老人喝牛奶;中午饭一般吃馒头,切上一盘红烧猪肉,一盘烤鸡架子,外加猪肉炒菜和加腌制的小咸菜;晚上,一般家庭炒上大豆腐猪肉加白菜,男人沏上一壶色味俱香的桃林绿茶,再美滋滋地喝上一壶诸城洞藏酒,那酒清亮味甘,绵绵入口柔。女人们和孩子则兴致勃勃地用筷子夹着菜,大口地吃着馒头、单饼卷鸡蛋或者水饺等。
如今,人们都注重食疗养生,特别学生食堂和单位食堂,不仅选购食材需要绿色环保,而且严格按照营养配方设计,做好每天的营养餐。
俗语说“要吃好饭,诸(城)安(丘)二县”,诸城名吃自古就誉满全国。
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是烧烤,主要有:烧烤猪头肉、烤羊、烤牛肉、烤驴肉、烤排骨、烤鸡、烤架子、烤肉串、烤鱼、狗肉、以及野味烧烤等,色香俱佳,味道鲜嫩,油而不腻,满口流香,令人垂涎!
面食同样令人垂涎,主要有,白面大饽饽、馒头、单饼卷鸡蛋、杠子头火烧、锅饼、糖火烧、油饼,绿豆长寿面,玉米煎饼、锅贴子、栗子窝窝头、三鲜水饺等,香甜可口,令人百吃不厌。
最负盛名的名吃更让人忍俊不禁,主要有:红烧猪肉、“东坡驴肉”“龙烂舌”“潍河鲤鱼”“炸银鱼”“栗子炒鸡”“霸王别姬”“蘑菇炖鸡汤”“野兔冬瓜汤”“小鸡炖豆角”“豆腐乌鱼汤”“韭菜炒肉”“香椿炒蛋”“辣丝子”“西红柿炒鸡蛋”“猪肉炖粉皮”“鲫鱼汤”“拔丝山药”“鲜蘑菇汤”“哈利汤”等。
风味小吃也别有一番风趣,主要有:蒸包、炉包、水饺、面条,单饼卷鸡蛋、老锅汤、冻汤,烧鸡架子、糖醋鲤鱼、蒸饼、黄瓜拌猪肉、油条拌菠菜,蘑菇汤,麻辣拌豆腐、香椿炒蛋、韭菜炒肉,小豆腐、山楂红糖球、端午香粽,香炒面、老汤锅,豆豉、炒黄豆,司豆酱等。
腌制品也同样有名,主要有:八宝酱菜、八宝醋蒜,辣菜、萝卜、白菜、花生仁,腌制鸭蛋、豆腐干、臭豆腐乳等。
各种点心也很有特色,主要有:饼干、月饼、酥饼、枇粑梗等。
主要水果有:杏子、李子、蜜桃、苹果、凤梨、石榴、葡萄、柿子、红枣、冬枣、红心萝卜、西瓜,香瓜、甜瓜、水萝卜,还有干果、刘墉板栗、核桃、榛子等都全国闻名。

三、住房
自从火的发明并应用以后,古人便由树木巢居,转入穴居,以洞为穴,开始了最原始的住所。北京山顶洞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古代人学会使用工具后,用石头木棒支撑起框架,上面覆盖茅草,最简易的房屋出现了。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的进步,茅屋的出现,人类建造房屋开始定居了。
解放前,农家建造房屋都以单数为荣,可能受佛教的影响,认为四六不成房,一般以三间、五间为主。其中,五间房,中间堂屋左右两间称为明间,由父母居住,两头两间称为暗间或套房,有儿女居住。首先找风水先生堪舆地址,主要选择靠山傍水,要“前有照,后有靠”,通风、通光、通气,即风水先生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然后选定黄道吉日,焚香、烧纸、叩拜,有泥瓦匠进行挂线方基。接着开工,挖地基,用石夯打地基。一般用半截八棱碌碡,一边绑上一米多高的木棒,四面拴上绳子,有五人操作,一人指挥,手握木棒,其余四人拉动绳索,名曰打夯。指挥者发出“同志们那,哎嗨!”其余人就喊一声“哎嗨!”指挥者再发声“拉起来啊!哎嗨!”大伙就一起喊“拉起来呀!哎呀,哎呀,哎呀哎嗨嗨!”随着劳动号子,石夯一上一下将地基夯实。泥瓦匠们用石头砌好地基,然后,用砖砌好墙的四角,和门垛,称为垒垛子。这时邻里都无偿地来帮着干活,称为“帮工”。
接下来是打墙。用长五六米,高六十多公分左右的两页木板,用抽棍和绳索固定住,装上黏土,用一种叫磲头的小石夯,夯实,一层层加高,再用木头制作的呱哒板子把墙拍打得光滑,墙高三米左右时,还需要用砖垒房檐,然后,需要木匠装梁檩,选好黄道吉日,上梁。将做好的三角形木头支架房梁架上,叫上梁。上梁必须写上上梁帖,诸如“上梁大吉”等词句;最上面的房檩称底檩,需要挂上九枚方孔铜钱,一对布鱼、一双红筷子和红布,然后,恭敬地焚香、烧纸、供白面饽饽等。全部房檩都横担好了,再用线找平,称为“披檩”,然后铺上用秫秸绑成的靶子,抹上泥,用麦秸草竖着铺平,用拍耙拍平,最后,扭草压好屋脊,一处房屋就大告成功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屋内砌壁子,用泥抹墙,支锅,打炕。真如说书人唱的那样,“三间屋,两架梁,锅台靠着壁子墙。锅底下烧火炕头热,仰搁着睡觉烙脊梁”。
房子盖好了,就是搬家。先查好日期,找属相龙、虎二人抬锅,然后,焚香、烧纸、一般先安灶神、主神、炕神。叩拜。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称为“烧炕”。
最后还要用土打墙围成院落,盖上小门楼子,安装大门。有条件的在院内还要盖上几间南屋或者西厢,用来搁放农具或者养殖牛、马等牲口,其余地方建猪圈、厕所或安放石磨,石磨下是鸡窝、狗窝。而大户人家则建设四合院,全部青砖、明柱、黑布瓦,一般五间大屋,东西两厢对称,高大的门楼,气势恢宏,在古老的乡村,别具一格,大有鹤立鸡群之感。
八十年代后开始,村里统一规划,每户建四间房。盖房全部材料用红砖、红瓦、木头檩条或者水泥檩条、沙子、石子、水泥等。一般盖房需要先用石头砌好地基,再扎好钢筋笼子进行水泥石子预制,然后全部用红砖砌墙,多数不在用三角架木梁了,间壁也用红砖砌成,横担上檩条后,铺上厚厚的苇子帐,清一色红瓦。所有门窗几乎都换上了铝合金玻璃,连院子也全部用红砖砌墙,门口安装高大的红漆铁大门,整个居家显得很有气派。
如今,在国家大力推行“振兴乡村”战略的指引下,为了让乡村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加洁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业,建设环保低碳,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新时代美丽乡村。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也跟城市一样逐步实现楼房化。

四、信息、出行
人类活动离不开信息,出行与信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主要依靠手势语言进行相互沟通,传递信息,依靠结绳记事记录信息,用步行传递信息,后来又用烽火传递信息,通过训练信鸽传信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生活的需要,驿站产生了。在交通要道,每间隔几十里地,设一驿站,有专门的管理员和喂养的马匹,如有紧急信息,派人骑着快马,用接力的形式,一站传一站,通过驿马快速传递信息。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又通过书信、报刊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因而镖局产生了,这是最早的邮局雏形。通过镖局,人推车拉,或者牲口驮运来传递信息,流通货物。近代产生了邮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又发明了电话,通过架设电话杆,用电线连接各方,每隔一定距离,需要设立一个交换站,有专门的接线员;电报机发明以后,人们就更加快捷地用电报传递信息。后来,用广播方式传递信息,村村有高音喇叭,户户有小喇叭。
无线电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后,通信事业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话、电报、电视、手机等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通讯显得十分快捷畅通。特别是卫星通讯的发明运用,随着北斗联合组网,5G技术的普及,不仅让信息交通十分便捷,而且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地实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成了地球村。
交通方面古代人们主要依靠步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车马舟楫成为了交通工具。
陆地上古代人们开始靠人拉肩抬,于是轿子产生了,随着对野生动物的驯服,以畜力代替了人力,以骑马骑驴来增加脚力。渐渐地又发明了木毂轮独轮推车,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马车,再后来用胶轮替代了木毂轮。马车的应用,道路就产生了,国家统一修建了官道,民间自修小道;于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简易的搭石过河就是最原始的桥梁,此后拱桥等各种桥梁相继产生了。
解放前诸城人家出行,一般男人挑着一担筐篓,一边放东西,一边坐孩子,或者男人推着木毂轮车子,车子一边坐着妻子孩子,另一边放着行李物品。后来,男人赶着马车,拉着全家人赶集上店,走亲访友。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外出还要靠雪橇滑雪,或者马拉爬犁出行。水乡江南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小舟、竹筏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解放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不仅能生产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而且还能生产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因此汽车、火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六七十年代,人们日常出行一般骑自行车,上海的永久,天津的飞鸽,青岛的金鹿成为响当当的三大名牌;出远门就坐公共汽车,或者火车。
现在一般以摩托车、电动车、电动三轮车,轿车为主要交通工具。随着社会大进一步发展,高科技的运用,地铁、高铁、磁悬浮列车等更使得交通十分便捷。
古代水上交通则靠小船、竹筏、游艇等水上工具。渐渐地木帆船出现了,借助风力航海。指南针发明以后,广泛用于机器轮船等航海事业,机帆船、游轮、货轮、万吨巨轮、大型航母和潜艇相继面世,海上交通愈来愈重要。
空中交通古代开始主要以纸鸢、孔明灯,氢气球、为主,鲁班削木为鸟,连续飞行三天三夜,就是最早的风筝。随着滑翔机、飞机的发明和火箭技术的运用,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横空出世。如今外出旅行,乘坐飞机既便利又快捷,成为人们远行的首选。
如今,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地铁、高架桥、斜拉索大桥、立交桥、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纵横交织,高铁、磁悬浮列车神速无比;内河水路、海上航线,海底隧道等黄金水道,航母、核潜艇、蛟龙潜水等巡视在万里海疆;军用民用空中航线,天眼、卫星、大飞机成为空中霸主,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幸福地遨游太空,人们上天入地、潜水,海陆空三位一体,任凭遨游,人类真正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目标。

2021年5月24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作者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乡镇和部门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吧!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