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养宗、于坚、子今非《钉子》欣赏
一,《钉子》
作者:子今非
钉子的尖锐天生是针对黑暗的
或钻入墙体或楔入木器
在锤打中承受疼痛
在楔入中获得快感
它不梦想远方
因为了解自己
在水路必沉没
在陆路会伤人
它有时完全在黑洞中
有时也露出头或半身
在它
光明与黑暗只是时间
它不怕被锤打
不怕入黑洞
它就没有怕吗
有,怕躺平
怕放弃天生之用
生锈
如躺平者在自己身上抹粉
点评:
这首《钉子》以物喻人,在承袭传统咏物诗手法的基础上,注入了鲜明的现代意识与批判精神,完成了一则关于个体价值与存在方式的寓言。
1、立意建构:从“物性”到“人性”的哲学映射
诗歌开篇便确立钉子的核心特质——“尖锐”与“针对黑暗”。这使其超越了实用工具范畴,成为一种带有抗争使命的符号。“在锤打中承受疼痛/ 在楔入中获得快感”的对照,精准捕捉了使命达成过程中痛感与成就感的复杂交织,隐喻了任何价值的实现都必然伴随付出的生命真相。
2、结构推进:存在困境与价值抉择的三重奏
全诗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自我认知:它“不梦想远方”,并非怯懦,而是源于对自身特质的清醒认知(“在水路必沉没 / 在陆路会伤人”)。这摒弃了浮泛的浪漫主义,肯定了在局限中坚守本分的智慧。
时空辩证:“光明与黑暗只是时间”——此句是诗的哲理核心。它将绝对的处境相对化,揭示逆境与顺境、隐匿与显现都是生命流动中的短暂阶段,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宇宙观。
价值宣言:诗的落脚点在于对“躺平”的警惕与批判。钉子唯一的恐惧,不是外界的打击与禁锢,而是内在价值的废弃(“怕放弃天生之用”)。结尾“如躺平者在自己身上抹粉”的比喻,犀利地揭示了自我麻醉与价值放弃的虚幻性。
3、语言与批判性:古典外壳下的现代内核
诗人运用简洁、冷峻的语言,赋予钉子以人格。全诗最闪光之处在于其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批判精神。在“躺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当下,诗人借钉子之口,重新呼唤一种积极入世、勇于承受、拒绝自我废弃的“哲学”。这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局限)和存在勇气(无畏于困境)之上的生命态度。
子今非这首诗的成功在于:基于深刻的自我认知,在生命的局限中坚守自身的特质,通过承受与担当来实现其核心价值,并时刻警惕内在的惰性与价值的废弃。 它是一曲献给所有在具体岗位上承受“锤打”、对抗“黑暗”、拒绝“生锈”的坚韧灵魂的颂歌。
二,《我,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
作者:于坚
一直为帽子所遮蔽 直到有一天
帽子腐烂 落下 它才从墙壁上突出
那个多年之前 把它敲进墙壁的动作
似乎刚刚停止 微小而静止的金属
露在墙壁上的秃顶正穿过阳光
进入它从未具备的锋利
在那里 它不只穿过阳光
也穿过房间和它的天空
它从实在的 深的一面
用秃顶 向空的 浅的一面 刺进
这种进入和天空多么吻合
和简单的心多么吻合
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
像一位刚刚登基的君王
锋利 辽阔 光芒四射
点评:
《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是于坚诗歌中极具哲学深度与象征意味的作品。它通过对日常之物的极致凝视,完成了从具象到形而上的飞跃。在微小与宏大、遮蔽与显现、工具与主体之间建立了惊人的诗性关联,堪称当代汉语诗歌中“物性书写”的典范。它让我们重新思考:那些被我们使用并遗忘的日常之物,是否正以它们沉默的存在,守护着关于存在本身的秘密?
三,《钉子》
作者:汤养宗
钉子钉在钉孔中是孤独的
一想到天下的钉子这刻正钉在各自的
钉孔中,就悲从中来,喘不过气
一想到它们,正被自己的命夹住
在一头黑到底中
永不见天日,再无法脱身
便立即抬腿,想拔地而起,奔向天涯路
如你我的深陷,这器
偏爱囹圄,甘于委身
给自己挖井,去找要打进去的部位,去活埋
去黑暗内部,接受
时光指定的刑期。一进去就黑到底
点评:
这首诗将日常之物转化为一个沉重的存在主义寓言,其力量不在于歌颂物的超越,而在于揭示人与物共通的生存困境。汤养宗的《钉子》是一首充满存在之痛的诗。它不像于坚那样赋予物以超越的光芒,而是让物承载起人的命运,冷峻地揭示了现代人如何在追求稳定、归属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将自身禁锢于特定的社会角色与生活轨道,并由此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孤独、窒息与对自由的渴望。它是一面令人不安的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内部所承受的、“一头黑到底”的宿命感。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