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迟焕东先生胶南四中回忆录之五。作品语言朴实,叙事凝练,从校园的动荡到个人的成长,从同窗的离别到人生的选择,文字间流淌着时代的印记与青春的感慨。全文1500字。请欣赏!本栏编者文内插图。】
一一记在胶南四中的初中岁月
文//迟焕东
五、踟躇与选择
事情的变化往往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本来1966年下半年我们应该升入三年级,但上级有指示,升学升级一律停止。直到1967年下半年,我们才升入了初中三年级。
校园中熊熊的烈火虽然止熄了,但火的余烬仍在燃烧,紧张公开的对立结束了,而派性斗争变得更隐蔽。大多数老师被解除了审查,但束缚身心的桎梏仍然没有解除;大部分学生虽然回到了教室,但浮躁散漫情绪与无组织无纪律现象还非常严重。
我们的化学课是一位女老师,她平时脾气就不好,和学生关系比较紧张,加上课教得也不怎么样,重新开课后,她一如往常气宇轩昂地走进教室,大声地喝斥学生。刚刚经历暴风骤雨的学生岂能买她的账,大家一起鼓起掌来,她越批评掌声鼓得越激烈,她气鼓鼓地走了。下一次上课,她刚走到教室门口,我们就开始鼓掌,气得她找到校长说:这个课我没法教了,我请求换班级,校长只好给她调了班。
我们的学习虽然正常进行,但效果和质量却下降了很多,后来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初二以前学的知识非常扎实,非常深刻。而初三乃至高中则显得虚浮粗浅,这也是自食其果吧。
1968年初,刚刚开学不久,我们班郭子泉、刘风山、董玉刚、陈明春等七名同学将要入伍当兵了!他们有的将去北京军区,有的到青岛警备区。这个消息在班里引起极大的轰动。
当时,全国学习解放军已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解放军在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人们为戴一顶军帽、穿一身军装,着一双军鞋而感到自豪。
当有的同学穿着崭新的军装,迈着坚定的步伐,意气风发地走进学校的时候,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从心里暗暗下决心:将来我也要去当兵!
两年以后,我终于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同年入伍的还有刘显先、刘宗业、王增朋等,后来樊泽锡也加入解放军这个大学校,当然这是后话了。

模拟图
细数起来,我们47个男同学,先后有14个当了兵,约占三分之一,据我了解的情况,这是个很高、很难得的数字,当时,当兵光荣达到高度共识,成为千千万青年的理想和目标,而作为农村孩子也是一条摆脱落后贫穷的出路,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存在。我们的这些同学入伍后,在部队有的提了干,绝大多数入了党。没有辜负学校的培养,乡亲们的嘱托,说明了我们这些同学的整体素质是过硬的。
人生路上,有很多关口及转折点,有的时候凭机缘际遇,有的时候凭个人选择。班里一下子走了7名同学,使原本热闹的教室冷静了不少,何况马上就要毕业了,同学们各有各的打算。那时“文革”硝烟未尽,“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学校和班级虽然实现了大联合,但派性斗争的裂痕仍然没有弥合,校园的空气让人感到压抑。基于以上因素,对于上不上高中,我心里犹豫不决,感到很纠结。回家和父母亲商议,母亲的意见:已经上了10年学了,文化水平在村里已经是够高的了,不如回家干活挣工分,有机会出去找个工作干干。父亲不同意:再上2年高中就毕业了,到那时干什么都不打怵,何况现在孩子还小,下来干体力活身体也不行。听从了父亲的意见,我决定继续报考高中。
当时,全国已经取消了升级升学的文化考试,统一实行民主推荐。不论过去学习成绩好坏,只看家庭出身如何;不看平时表现怎样,只看“文革”站队对错。由于自己的家庭出身尚可,“文革”中基本处于“逍遥派”之列,平时和同学们相处也不错,因此,在群众民主推荐投票中全票通过,全班40多名学生,一共推荐了27名,就这样,我顺利升入了胶南四中的高中。
四年的初中生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高、锻炼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了帮助和舞台。
同样,也用一首小诗作为本篇结束语:
初中四载不觉寒,
登高始知天地宽。
夯实基础锻人生,
丰富积累撰新篇。(写于2025年11月7日)

迟焕东,男,生于1951年10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崔戈庄村人。毕业于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70年12月入伍,1985年任东海舰队侦察船大队政治处主任,1991年12月任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正处级。热爱文学创作,若干作品见诸于报刊和网络媒体。有多篇论文在青岛市和李沧区获奖。六汪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乡镇和部门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