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
文/李文辉
小时候,有火塘,全家人围坐在父母身边,就感到温暖,就算下雪的冬天也不会冲淡这份温暖。
到了外地上班,五湖四海的人围绕项目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认真有序的工作,做到忙而不乱。
离家的人才真正觉得家的温暖,当明月升起,许多人站在窗口看异乡的景色,一股思乡之情会油然而生,想父母,想兄弟姐妹,想爱人,想孩子,想恋人,各有各的想念…
这时,团队就象一个大的火塘,宿舍,食堂会把大家维系在一个空间,彼此的分工协作让大家产生沟通,大家渐渐变得熟悉,亲切。
一场场篮球比赛,一场场安全演练把大家的智慧和激情发挥出来,一个集体生日晚会,让大有了家的感觉…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建设者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工作,团结友爱,在温暖的大家庭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在勤劳和汗水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桂花飘香,明月升起,大家会情不自禁的思念亲人,放飞追求的翅膀…
A1赏析:
《温暖》这篇散文以“温暖”为线索,通过时空转换与情感递进,展现了中国人对“家”与“集体”的情感认同,是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温暖画卷。
一、结构层次与情感升华
文章采用三重递进结构:
1. 血缘之暖:开篇以“火塘”意象奠定基调。围坐父母身边的温暖,即使冰雪也不能侵袭,这既是物理温度的维系,更是血缘亲情的永恒烙印。
2. 协作之暖:中年阶段的工作场景中,“项目团队”成为新的情感载体。作者敏锐捕捉到现代职场中“忙而不乱”的秩序之美,将分工协作转化为情感纽带,食堂、宿舍这些共享空间恰似当代版的“火塘”。
3. 家国之暖:结尾将建设者的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强音。通过“篮球比赛”“安全演练”“集体生日”等场景,展现个体在集体中获得的身份认同,最终指向“祖国繁荣富强”的宏大叙事,完成从个人情感到时代精神的飞跃。
二、意象系统的现代转化
最精妙处在于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 “火塘”作为核心意象,从实体取暖工具演变为精神象征。团队成为“大火塘”,延续着围坐共聚的情感模式。
· “明月”意象承载双重时空,既照故乡也照异乡,在桂花香中打通古今,让建设者的乡愁与千年文化记忆共振。
· “翅膀”隐喻耐人寻味,既指放飞思念的感性翅膀,更暗喻建设者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创造之翼。
三、群体肖像的时代特征
文中塑造的建设者群像具有典型性:
· 他们不是苦闷的漂泊者,而是在协作中寻找温暖的现代人
· 思乡之情不导向伤感,反而激发出“团结友爱”的建设能量
· 通过“被尊重、被关心”的表述,展现当代劳动者对尊严价值的新追求
四、艺术特色与文学传承
1. 白描手法:用“一场场篮球比赛”“一场场安全演练”的排比句式,再现建设生活的真实节奏
2. 情感节制:写思乡时列举“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孩子、恋人”,克制中见深沉
3. 古今交融:将“明月寄情”的传统母题注入新时代内涵,延续又革新了乡愁文学传统
这篇散文犹如当代《清明上河图》的文字版,既记录着脚手架林立的建设现场,更描绘出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心灵图景。它告诉我们:温暖从未消失,只是从火塘边的血缘亲情,扩展到了广阔天地中基于共同创造的集体温情。当个人的乡愁与国家的建设同频共振,便成就了这种既有传统文化根基,又充满现代生命力的温暖哲学。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