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薯香里的记忆与感动
文/夏君栋
时令近寒露,气温甚是适人。久旱逢甘霖,秋雨绵绵落。在沂水县正喜农副产品生态园里,我们见到了当地颇有名气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刘政吉。随着发展红薯产业的过程、他的家族和正喜粉坊的渊源娓娓道来,红薯遇上“正喜”,一个美好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红薯,俗称地瓜、山芋、番薯等,块根可作主粮,根、茎、叶可作饲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薯一直是沂蒙山区人的主粮。70年代末出生的我,红薯深深地嵌入我的记忆。小时候,一日三餐几乎顿顿见红薯,红薯煎饼、红薯粥、红薯窝窝头、红薯秧豆沫......当然,吃得最多的是红薯煎饼,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初在县城求学,一直是煎饼相伴、咸菜相随。至今,脑子里还常常出现母亲摊煎饼的画面,一个面团游走在生铁做成的鏊子上面,下面麦秸温火燃烧,上面熟起薯香,从鏊子上轻轻揭起,再到盖顶(高粱秸做成托板)上轻轻的放下。母亲蹲在鏊子前,一蹲就是三两个小时,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容易。
母亲曾经给我们讲起她们那个年代的困苦生活。母亲出生在50年代初,家中姊妹7人,加上父母,共计9口人,母亲是家中的老大,早早地成为家中的一名“劳动力”,十六七岁就承担起洗衣做饭的事情。那个年代“做饭”,主要就是红薯面摊煎饼。一个人摊,周围八张嘴在吃,刚摊完一个就拿走了,你一个我一个,母亲常说,摊了一上午的煎饼,看看煎饼盖顶(麦高粱秸做成托板)上还是剩不了几个。
第一次吃粉皮还是我在上初中以后,当然吃上粉条的时候更晚。一晃人至中年,红薯制品除了粉皮、粉条外,纯正的红薯煎饼已经无法再吃到,即使是现在的农村人,红薯煎饼也是几乎绝迹。无法释怀的回忆周而复始,不时想起。
刘政吉的老家在龙家圈街道的寨里村,这个村传统制粉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早年家家办粉坊,户户制粉皮。清末民国时期,刘政吉的太爷爷创办“德正”商号并逐渐名声鹊起。他的爷爷、父亲紧跟其后,传承创新,在老家稳步发展。作为第四代传人,34岁时事业正旺的他,毅然辞去人人羡慕、吃“公家饭”已是党员干部的公职,回乡传承老祖留下来的传统技艺创办正喜粉坊。
刘总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正喜”是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当我们了解到他的创业历程,不由得肃然起敬。红薯产业在沂水的历史并不算短,在沂蒙山区也历史悠长,做粉皮、粉条的有,但都是小作坊,小打小闹,真正做成一个产业的,刘政吉是第一人。十年来,正喜农副产品通过产业带动,不但解决了周边村庄群众红薯卖不出、价格低的问题,还为附近村庄百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真正让乡亲在家门口挣钱。善心、爱心加上责任心,也让刘政吉有了“好人”的美称,周边干部群众人人皆知,入围全省的“好人之星”。
在参观“正喜粉坊”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久违的农耕文化现场,听到了一个时代的不一样的声音:石碾、石磨、石臼、陶瓮、油篓、簸箕、笎子、筛子、犁铧等旧农具,好像在讲述着那个年代老一辈人的故事。非遗展馆里那些做粉皮粉条的老工具,刘总随口就来的精确讲述,如粉皮制作传承人在如数家珍。企业目前已开发的产品有“沂蒙老粉条”、“红薯酒”、“红薯醋”、“沂蒙山地瓜饭”等,共十六大类100多个单品,其中“沂蒙老粉条”单品年销量在10万箱以上;“全国粉皮粉条食品十大品牌”“中国优质农产品十佳品牌”“山东省示范企业”等多项荣誉加身,特别是“正喜粉坊”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全国无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薯深加工特色企业。
好马当须配好鞍,正喜设计思路宽。在谈起粉制品的包装时,刘政吉讲述了“沂蒙老粉皮”设计版面几次改版的小故事。他对包装的设计、产品的命名,让许多专业人士也无法企及。“薯兄薯弟”、“沂蒙三粉”等一批特色品牌,一经投放市场,就引发轰动效应。文化的注入,让红薯散发出别样的芬芳,让人更加的着迷和向往。也正因为此,刘政吉成为“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喜粉坊成为“临沂非遗工坊”。
红薯的故事,还有很多,精彩的创业,刚刚开始。一份乡愁,一份思念,一个古老技艺的传承,正喜品牌走出山乡,走向世界,成为沂蒙山农产品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者简介:夏君栋,沂水县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是《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乳燕文学签约作家。现供职于沂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