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敬信
【七律·千里光】
在我五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有不少中草药如同老朋友一般,伴随我走过无数春夏秋冬。其中,千里光是我尤为钟爱的一味。它不仅疗效确切,更承载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与民间智慧。今天,我想以心得体会的形式,与大家分享这味草药在我临床实践中的点滴感悟。
初识千里光,是在青年时期随师学习的时候。老师常带我们上山采药,在秦岭深处,每逢秋季,便可见到千里光盛开,金黄色的花朵缀满山野,格外醒目。老师曾说:“千里光,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明目退翳,尤善治皮肤疮疡与目疾。”这番话,成为我日后临床中反复验证的起点。
记得有一年夏秋之交,我接诊了一位中年农民。他的右小腿外侧有一处溃疡,反复发作近两年,疮面晦暗,边缘红肿,时有渗液。患者自述曾用多种外用药膏,效果均不理想。我观察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属湿热流注,瘀毒内蕴。
于是,我以千里光为主药,配伍黄柏、苦参、赤芍等,煎汤外洗,并嘱其将鲜千里光捣烂外敷。同时,内服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剂。治疗半月后,疮面红肿明显消退,渗液减少;继续调治月余,溃疡基本愈合,患者感激不已。这一病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千里光在清热利湿、解毒生肌方面的独特优势。
还有一位长期从事文书工作的患者,因用眼过度,出现双目干涩、视物模糊,伴眼睑红肿。我以千里光配合菊花、枸杞子、决明子等,嘱其煎汤内服,并以药液熏眼。一周后,患者反馈眼干、红肿明显改善,视物也清晰许多。千里光在清肝明目方面的功效,于此可见一斑。
在长期应用中,我认识到千里光药性平和,清热解毒而不伤正,利湿消肿而不耗阴,对于热毒、湿热所致的皮肤疮疡、湿疹、目赤肿痛等症,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常能收到满意疗效。古云“识得千里光,全家不生疮”,虽为民间谚语,却也反映了其在外科、皮肤科方面的广泛应用。
此外,千里光也常见于民间日常保健。比如在岭南地区,民众习惯以少量千里光泡水代茶,预防热毒上火;亦有百姓采其鲜品,煎汤沐浴,用于夏秋之季的皮肤瘙痒、痱子等,简便有效。
然而,用药如用兵,贵在精准。千里光虽好,亦需辨证使用。其性偏寒凉,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个别过敏体质者,外用前需做皮肤测试。我在临床中,常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或单用,或配伍其他药物,力求药证相符,方能奏效。
回顾与千里光相伴的数十载,它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良药,更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它平凡易得,却功效不凡,就生长在我们身边的山野田埂,默默守护着百姓健康。
春发新叶,夏展柔枝,
秋绽金蕊,冬蕴精华。
生于山野之间,长于清泉之畔,
沐日月之光辉,得天地之清气。
观其形也,
叶如柳眉,花似繁星,
茎具纵棱,根含甘苦。
其性寒凉而味微苦,
归肝、肺、大肠经。
善清血分之热,能解疮疡之毒,
尤能明目退翳,尤利湿热消肿。
昔神农尝之而目明,
时珍载之而效彰。
民间有谚:
“家有千里光,疮疖不敢藏”。
余临证半世纪,深悟此药之妙。
配金银花,则清热解毒之力倍增;
佐决明子,则清肝明目之功愈显。
鲜品捣敷,可消痈肿;
干品煎汤,能除湿热。
尤妙在药性平和,
今作此赋,
草木虽微,内含至理;
方药虽小,可证大道。
愿后来者识此良药,
继往圣绝学,传岐黄仁心。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每一味草药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自然的馈赠。希望年轻一代的中医学子,能重视这些历经千百年实践检验的中药,勤于临床,细心体悟,将这份宝贵的财富继承好、发扬好。
以上,便是我个人关于千里光的一些临证心得,与诸位分享,望能抛砖引玉。
声明:本刊插图由编辑杨敬信Ai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