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十一月 与秋作别思故园
岁月更迭如指间沙,季节辗转似画中卷。隔着一季又一季光阴的门扉,再回首,恰应了杜甫“岁聿云暮”的喟叹,惊觉岁月忽已晚。时光从不会停下匆匆的脚步,还未将深秋的景致细细珍藏,季节已悄然从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走向“霜风渐紧寒侵骨”的清寂,十一月,便带着对秋的眷恋,携着浓得化不开的故园牵念,如期而至。
站在季节的渡口回望,整个秋天都浸在乡愁的底色里,挥之不去。暮秋时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天空澄澈如洗,云朵轻淡若纱,漫山的林木褪去葱茏,换上深浅不一的彩妆。银杏铺就黄金道,枫叶燃红半边山,就连墙角的野菊,也顶着清寒兀自绽放——那金黄的花色,与故园篱下的菊丛一模一样。记忆里,老人总在霜降后采撷菊花,晒干了泡茶,茶汤清冽,带着阳光与泥土的气息。如今望着眼前的野菊,“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怅惘瞬间漫上心头,不是故园遭逢战乱,而是山水相隔万余里,那抹熟悉的菊香,成了乡愁最尖锐的引线,轻轻一碰,便牵扯得心底隐隐作痛。风过林间,卷起满地落叶,沙沙作响,那是秋的私语,更是故园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都落在游子的心上,沉甸甸的,全是剪不断的牵挂。
曾在秋日的午后,静坐窗前,看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品一杯香茗,却始终尝不出故园茶的清甘。案头的诗卷翻到“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忽闻窗外雁鸣声声,抬头望去,雁群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南飞去,翅膀划破澄澈的秋空。恍惚间,竟回到儿时的秋日,老人牵着我的手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指着南飞的雁群说:“雁儿南飞会捎去思念,等它们回来,春天就到了,出门的人也该归了。”如今,我成了倚窗望雁的游子,雁儿年年往复,归期却依旧渺茫,那声声雁鸣,哪里是赶路的啼唤,分明是乡愁在心底的呜咽。也曾在微凉的黄昏,漫步河畔,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晚霞染红天际,秋水倒映流云,水面波光粼粼,竟与故园村口的小河重叠。记忆里,母亲总在黄昏时分到河边浣衣,揉搓衣物的声响,伴着她温柔的哼唱,顺着河水悠悠流淌。如今,河风拂面,却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响,只有心底的思念,如河水般绵延不绝,一波又一波,漫过岁月的堤岸。
然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时光的列车从不停歇,秋的脚步终究要远去,乡愁却在季节流转中愈发浓烈,浓到化不开,散不去。当第一阵寒风掠过枝头,当第一片寒霜凝结草尖,便知晓,与秋告别的时刻已然来临。不必惋惜,不必惆怅,就像王维所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秋的美好与故园的记忆从未真正消逝。它化作枝头沉甸甸的果实,是故园田垄里,父亲弯腰劳作的收获;化作泥土里孕育的希望,是母亲在灶台前,为我预留的一碗热粥;化作我们心中难以磨灭的眷恋,是跨越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的血脉深情。
携一缕光阴的暖香,与秋温柔作别。这暖香,是秋日清晨故园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老屋的窗棂,洒在斑驳的土墙上;是午后庭院的阵阵桂香,祖母曾将飘落的桂花收集起来,酿成甜酒,如今鼻尖仿佛仍萦绕着那清甜,醉了岁月,也醉了乡愁;是友人递来的一杯热茶,却不及故园井水煮出的甘冽,那口井水,曾伴着我长大,清冽中带着故乡独有的味道;是家人牵挂的一句叮咛,隔着千里电话线路传来,依旧温暖如初,驱散了异乡的寒凉。带着这份暖意,我们迎接十一月的到来,迎接初冬的序曲。“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初冬的风还带着秋的余温,天空依旧高远,只是那轮明月,愈发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里的模样,清辉遍洒,照亮了游子的眼眸,也照亮了归乡的漫漫长路。
十一月,是承前启后的时节,是沉淀与期许的交织。它让我们在与秋的告别中更懂珍惜,在对故园的思念中坚定前行。岁月不饶人,时间不等人,我们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却可以将乡愁化作动力,在异乡的土地上奋力拼搏;也可以在某个归期,收拾好行囊,踏上返乡的旅程。就像李白所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故园的草木、亲人的笑颜,是我们永远的港湾与牵挂。愿我们在这十一月的晨光里,带着秋的馈赠与故园的思念,不负光阴,不负牵挂。
风渐寒,叶渐落,冬将至,秋未央,乡愁未凉。那些走过的路,看过的景,故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亲人眼角的皱纹、鬓边的白发,都将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站在十一月的门槛上,与秋作别,与乡愁相拥,愿岁月清欢,故园无恙,愿我们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怀揣着归乡的期许,静待每一个季节的美好,也静待与故园重逢的那一天——那时,定要好好看看故乡的秋,尝尝母亲做的饭菜,听祖父再讲一次雁南飞的故事,把这些年积攒的乡愁,一一安放。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都市头条认证作家,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