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在城市奔忙的您,心底是否还藏着一片田野、一缕炊烟、一声乡音?或是一缕萦绕心间的乡愁?“乡村记忆”是都市头条平台上一个专注于记录乡愁、传承乡土文化的专栏。欢迎您关注、来稿,让乡村记忆成为您心中的精神原乡。


点击头像


关注我们
SUBSCRIBEto us

【本期编者按:本文是李玉来先生对胶南县第四中学求学岁月的深情回忆,以质朴的文字,勾勒出六载半青春时光中几位恩师的形象与教诲。赵孟策、隋本熙的语文启蒙,吴振康亦师亦友的陪伴与引领,郭玉高在音乐世界的点燃,这无不成为作者人生路上重要的基石。文中流淌的是一个时代教育风貌的缩影,展现了在艰苦岁月中,知识如何照亮前路,师道如何浸润心灵。谨以此文,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坚守、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老师。此文4100字,静下心来,耐心品读,心中定会泛起波澜!】

文//李玉来
师生情缘,深邃蓄力
我1964年秋天进入胶南县第四中学到1970年冬带帽高中毕业一共度过了整6年半的时间。在这6年多时间里,先后接触的老师一共有十多位,其中影响最大和印象最深的大概有五、六位之多。
一、赵孟策和隋本熙两位老师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热心的指导提高了我语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接触和影响比较深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赵孟策和隋本熙。1964年我们入学的时候赵孟策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课,那时候刚刚入学,印象不是很深刻。赵老师是莱阳人,说话是胶东口味,他读过私塾,语文语法功底深厚,他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很有特色 ,对古文言文很有研究。我记得他对诗律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讲的非常详细。这对于我后来能写一点小打油诗,是很好的启蒙。一年后,隋本熙老师多年教我们语文课,他教学风趣幽默,引人入胜,经常用一些小故事,小诗歌来激发我们的学习积极性。记得有一次是阴历逢五排十六汪大集,有的同学因为赶集耽误了上课时间,他就在黑板上写了一首打油诗,大概意思是,“十月大山好风光,两手空空观集忙,有心买点好东西,兜里没钱急的慌,误了上课学习差,将来家里没有粮”。
他上课的时候首先就是把语文课本上的范文一字一句的进行分析,什么标点符号,段落结构,逻辑层次,说的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让你听得懂,有印象。他读起课文来也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你感觉是在讲故事,有时候会让你感动落泪,有时候也会让你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他还说,写作文一定要把字练好,写出字要横平竖直,结构匀称。要注意词汇的合理使用,要正确的使用成语,用好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在许多业余场合总是喜欢在地上或者桌面上用手指头练习写字。一本小小的成语词典,我几乎能背过一半。所有这一些,都是受隋老师熏陶和影响而形成的学习习惯。
他为人诚恳热烈。因此我们作学生的也总是有一种时时思念,盘旋脑海,挥之不去的挚挚情感。

记得大概是1983年去泊里出发,一天下午看了隋老师一次。当时正是秋收大忙季节,隋老师和爱人正在泊里西洼收割大豆。因为当时隋老师的爱人是农村户口,大包干分了承包地,只能自己种。一眼看到他们有点累的样子,就有点心疼。一个教学那么好的老师,一边上课,还要自己种地,解决吃饭问题,思想上就感觉非常不对劲,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转眼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的隋老师已经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还被邀请进京参加国庆宴会,青岛电视台还专门为他的教学过程拍过电视片,胶南县志也有他从事教育事业的记载。他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同样感到骄傲和自豪。
后来他调到了城区工作,我们作学生的也感觉水到渠成,事成必然,非常高兴。
但是后来听说,隋老师在一次事故中由于救之不及不幸去世,我们大多数同学听说后,都感到非常悲痛。
二、吴振康老师不仅是我们一生的带路人,也是我们同学的好朋友。
吴老师是烟台师专毕业的英语老师,英语水平非常棒。他待人诚恳热情朴实。他1968年分配到胶南四中时,他是最年轻的,应该比我们读初三的同学大不了几岁,可以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我1970离开学校到现在的五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和吴老师有联系。遇到什么问题,也总是互相通气,彼此交换看法和意见。
记得1970年我高中毕业回农村老家的时候,他诚恳的对我说,李玉来你到了农村就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不要说话文绉绉的,这样老百姓才会喜欢你,接纳你。因为那个时候,我说起话来,总是喜欢用点成语,新的词汇什么的,有些不接地气。
还有,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交通局在政工科工作,1977年底恢复高考时,吴老师从烟台母校带回了三本历年来数学高考试题汇编,一本就是两块多钱,那时候两块钱就是个大数字。送给我之后,我马上给下面工厂里的几个小青年,他们如获至宝,传看复习准备高考。结果有四个在车间科室的青年都顺利的升入了高校,他们也都很感谢我的帮助,我也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感谢我们的吴老师给了他们接力棒。
后来吴老师从基层学校调到了城区工作,我们接触的机会也就更多了。
吴老师1982年调到咱们教育局教研室当主任,全家搬到了东风小学平房的家属院,我当时在县委组织部工作,在当时的海崖公社住村,空闲的时候就去吴老师家里看看。当吴老师的爱人刘老师说想买个大衣橱盛衣服,我知道以后就找到海崖公社一位管乡镇企业的张副主任,给吴老师家定做了一个双开门的大衣橱。后来吴老师又搬了几次家,都舍不得把这件大衣橱换掉,刘老师还颇有心意的说,这是老吴的学生给定做的,有纪念意义,要留着继续用。
还有一次,吴老师五十岁生日的时候,邀请我们几位同学带着爱人在当时比较高档的黄海酒家聚会。记得有王金栋,沙建理,刘学才,刘兴华等人。他深情的说,我已经年过半百到了知天命之年,看到你们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创的不错,我非常高兴,也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不断进步,当老师的也就放心满意。他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对我们的激励和厚爱始终是我们不敢懈怠的加油站。
后来吴老师在胶南一中当校长,也是对我们关爱有加。我当时在乡镇工作,对儿子的学习成绩使不上劲,后来儿子也比较争气,顺利的考上了一中。后来吴老师也颇有关心的说,李玉来多亏你儿子成绩还不错,顺利的进入了我们学校,省了我好多心事。因为那时候一中的录取率很低,分数不够的想到一中读高中,要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就是托关系,也要缴纳大概1.8万块钱。你说,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
大概是1996年底吴老师调回青岛,在当时的高科园科育局工作,我们也不断联系。有时候他有事情来胶南,我们也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见面,相互交流一下彼此的情况。
我记得大概是2007年,由我们下一级同学殷帮永牵头,在我们一位同学的工厂里,他也建议让我们几位同学过去一起聚一聚,交流一下各自的思想 ,我们也有机会大家一起见个面,他实际上一直是我们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虽然步入了古稀之年,回忆吴老师自胶南四中后这五十多年时间里一直是我们的榜样,也是我们始终保持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向上的不竭动力。
就是现在,吴老师虽然退休多年,他仍然笔耕不辍,诲人不倦。去年他还编写了网上英语教材,分发给我们,让我们给孙辈们当教材。他在我们的师生群里,坚持每天发一个有意义的历史小故事,鼓励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我们许多同学正在编写的回忆录,也是在吴老师的倡导下,才开始动手的。可见吴老师的独具匠心,无处不在,目的是让我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郭玉高老师不仅是我文艺学习的榜样,还帮助我提高了音乐方面的知识
1968年下半学期,和吴振康老师一起新来了四位老师。郭玉高老师也是其中之一。他老家是掖县朱由镇,他来学校的时候年龄最大,已经结婚,爱人仍然在掖县老家。他擅长音乐 ,会玩乐器。什么京胡、二胡、坠琴、板胡样样都玩的引人入胜。
1968年学校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他是自然的领头人。我当时可以吹笛子,也能拉拉二胡,再是能协助老师到各村联系演出的事情。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的音乐识谱能力和乐器的操作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社交协调能力也大有进步。1969年初夏,我们到原来市美乡野潴村,慰问人民解放军驻胶县23野战医院送医下乡的官兵的一场演出,就是我和另外一位同学联系的。
回忆郭老师给予我音乐方面的提高和帮助,我退休之后,能顺理成章的被邀请在一个民营剧团做名誉团长,老有所乐,也是一种快乐的晚年享受。
我1970年胶南四中毕业回乡之后,听说郭老师就调回了老家继续任教。
后来的2006年,郭老师和爱人一次从青岛来胶南看我们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之后,我亲自开车和我们一个班的同学杨军到安子码头接驾,他来之后,住在我们一个同学家里,我们几位同学轮流接待,陪同他看了看六汪老地方和几位老师。大概住了一个多星期就回老家了。
到了2016年,一位知情同学告诉我,郭老师这一年春节后去世了,时年78岁,我们也感到很悲痛。
四、还有像数学老师刘锦鹤,吴国华,刘鹏志,三位老师对我数学学习也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他们教我高中阶段的椭圆,抛物线,三元三次方程式注解;物理化学姜厚琢,李秀英二位老师,教导了详细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酸、碱、盐化学根的鉴别,物理课方面的自由落体和加速度等基础知识。由于他们教学比较深透,我学习也比较扎实,所以在1973年工农兵学员选拔加考试时,我的数理化得分比较高。当时负责招生的一中老师杨文彬告诉我,昌潍地区两位招生人员要亲自见见我,所以我才得以进入北京学院路上八大院校之一的北京钢铁学院学习。
回忆我在胶南四中学习生活的六年时间里,艰难困苦的大环境是锤练造就我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品格意志的大熔炉;各位老师的教育是我初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奠基石;老师的榜样和表率作用,是我踏入社会 ,逐步学会怎样做人的航标灯;全体同学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我朝朝暮暮,时时参照,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光镜。
总之,胶南四中六年半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一生不可忘记的基础阶段,是我走向社会的指路明灯,艰苦的岁月,浓浓的感情,在我的心灵中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写于2025年11月3日

作者简介
李玉来,男,生于1951年10月,六汪镇野潴村人。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历任胶南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大珠山、铁山镇长,胶南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胶南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胶南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局局长、工商局副局长等职,2011年10月退休。1984年至1985年连续两次被胶南县政府记三等功,1989年获“全省普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李玉来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乡镇和部门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