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 坊 萝 卜
深秋的风掠过白浪河,捎来北方的寒意。当霜降的脚步踏过齐鲁大地,潍坊的街巷里便开始飘荡起一种独特的清甜气息。于我这般老糖友而言,这份气息的降临,不啻为季节的恩赐——高糖的水果需得退避三舍,连春夏里惯常生食的黄瓜西红柿,也在这份期待中悄然让位。
我的萝卜情缘,早已深植于童年的记忆沃土。
高密东北乡的秋冬,是被大红萝卜染就的。先母那句“头辣腚骚,吃萝卜吃腰”的念叨,至今仍在耳畔回响。那时节,大红萝卜多是切成粗条,层层码入陶缸,用厚重的海盐封存,化作冬日里佐粥的咸菜。若得生食,必是小心翼翼地取其“腰身”,那一段甜辣最为中和,既无头部的冲辣,也无尾端的寡淡。
除了当家的大红萝卜,田间还有精灵般的小红萝卜,夏秋时节,母亲常将它们切成薄片,与青椒同炒,便是一道下饭的佳肴。偶尔,也会见到叫做“大白腚”的水萝卜,名号虽不甚雅,却水润脆生,只是滋味上总欠些火候——甜得不够透彻,辣得不够鲜明。
然而,记忆深处最璀璨的珍珠,当属夏庄车子口村的“小白腚”青萝卜。它们总是伴着年关的脚步而来。腊月里,一位戴着老式毡帽的老翁,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载着两长篓青萝卜,穿行在乡间土路上。他那悠长而苍劲的吆喝:“卖萝卜唻-﹣青瓤的……”,如同冬日里温暖的阳光,在清冷的空气中缓缓荡漾开来。
这时,一向节俭的先父也会踱步出门,仔细挑选几条品相上乘的。这些青萝卜是难得的珍品,孩子们极少有机会生食。它们是父亲待客的体面——母亲会将其切成细丝,那丝丝缕缕的翠绿,在粗瓷盘里晶莹透亮,再撒上星星点点的白糖,便成了寒冬里最亮眼的一道风景。
后来我才懂得,这份关于萝卜的精致,在潍坊有着更为悠远的传承。
乾隆年间,郑板桥主政潍县。这位“扬州八怪”之首的才子县令,不仅以书画诗文名世,更与当地的青萝卜结下不解之缘。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年冬日,钦差大臣巡至潍县。板桥先生清贫,苦无厚礼相赠。他灵机一动,命人精选当地青萝卜,削下一盘薄如蝉翼的萝卜皮,精心码放,亲自奉上。钦差初见心中不悦,待勉为其难尝了一片,那先微辣后甘甜的复合滋味,加之脆爽无比的口感,竟让他拍案叫绝。板桥见状,朗声笑吟:“东北人参莱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这首打油诗,连同萝卜“顺气”的养生功效,就此流传开来。在板桥先生看来,这平凡的萝卜皮,其价值远胜珍稀的人参和梨子,其中蕴含的,是潍县土地的精华,也是一种不攀附、不媚俗的士人气节。
这段佳话,绝非文人墨客的凭空杜撰。在清代饮食笔记《食宪鸿秘》中,便有“潍县萝卜,皮微辣而瓤极甘,色翠如玉,能消食顺气”的记载。无独有偶,同时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中亦赞其“生食尤佳,甘脆如梨,汁多而润”。可见,潍坊萝卜的美名,早在数百年前就已奠定。
时光流转,潍坊萝卜的栽培技艺也在不断精进。
如今市面上,最受老饕追捧的,当属传统品种“小绿腰”。其名形象——通体碧绿,只在腰身处微微收束,形成一道优雅的弧线。品尝时若遵循“先吃腰”的古训,便能体会到皮之微辣与瓤之甘甜在口中交融的美妙。极品的“小绿腰”,肉质细密,汁水丰沛,咬下去“咔嚓”作响,余味中有一种类似水果的清甜。物以稀为贵,因其亩产不高,品相完美的每条能售至十元以上。
为了平衡产量与品质,农人们培育出了“潍坊水果萝卜”。此品种体型短壮,上下近乎一般粗,少了“小绿腰”那曼妙的腰线,颜值确实略逊一筹。其口感甜则甜矣,却缺失了那一丝画龙点睛般的辣味,对于追求复合滋味的老食客而言,总觉得有那么点美中不足。
今年听闻又有新品“脆梨”上市,名字直指其味。我打算得闲便去市集考察品尝,看看这名号是否名副其实。
潍坊萝卜的卓越,归根结底在于其生长的水土。
潍坊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其独特的砂质土壤,富含钾、钙、硒等多种矿物质且土层深厚疏松,极利于萝卜根系的向下生长和糖分积累。加之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共同造就了潍坊萝卜独特的辣中带甜、甜而不腻、脆嫩多汁”的品质。《潍县志》中有载:“城郊多沙壤,所产青萝卜,皮翠瓤绿,甘脆爽口,为他处所不及。”这明确指出了产地环境与萝卜品质的必然联系。现代的农业科技分析也证实,潍坊核心产区的萝卜,其可溶性固形物(主要是糖分)含量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这便是其口感格外清甜的原因。
这份得天独厚,也体现在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上。中医认为,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经,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下气宽中、消食化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盛赞萝卜为“蔬中之最有利者”,并详细记载了其“生吃可以止渴消胀气,熟食可以化瘀助消化”的功效。现代营养学则发现,潍坊萝卜富含维生素 C 、膳食纤维以及多种消化酶,能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这正应了民间“吃着萝卜喝着茶,气得大夫满街爬”的诙谐谚语。
多年来,我已养成一个习惯。每逢潍坊萝卜上市的季节,我必不敢独享这份美味。总要在三九严寒彻底降临之前,精心挑选几箱品质上乘的,通过快递寄送给散落在天南地北的亲朋师友。随箱附上的,没有冗长的问候,唯有我的一首小诗《品潍坊萝卜寄怀》:潍坊好萝卜,口感胜苹果。寒气砭骨肉,暖茶热心窝。恩情岂敢忘,惭愧永属我。但得有真味,更宜乐生活。“我想象着他们收到后,在某个午后或夜晚,洗净一根,切成适口的条块,一口咬下那清脆,感受那甜辣交织的汁液在口中迸发。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健康的祈愿一一愿大家都能"顺气康乐”!
霜降后的潍坊,天空愈发高远澄澈。我立于窗前,手中是刚切开的“小绿腰”,那断面宛如上好的碧玉,隐隐透出水润的光泽。咬一口,熟悉的滋味在舌尖绽放,那是时间的味道,是乡情的味道,是沉淀在岁月深处,愈发醇厚的人间至味。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代与这平凡的根茎植物相伴,从中品出了生活的智慧,也悟出了养生的哲学。一枚小小的青萝卜,承载的不仅是风土的记忆,更是文化的脉络,在每一个霜降之后的冬日,给予人们味觉的慰藉与身体的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