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百年,先祖肩挑日月离兴宁;三百年后,子孙乘轮载梦归故里。此次归宗,不仅是血缘的认祖,更是文化的传承与责任的交接。释怀非终点,而是将乡愁化为使命——让每一棵迁徙的树,终在岁月深处寻回自己的根。
兴宁张氏“象彩公后裔”三百年
归宗纪实
——一次跨越时空的血脉重聚
2025年11月2日,秋阳初升,将金色的暖意铺满(广东梅州市)兴宁市新陂镇福庆村的瓦檐。一面鲜红的横幅在微风中猎猎作响——《热烈欢迎广西北流象彩公后裔回梓里认祖谒拜》。它像一个温柔的注脚,为一段跨越了三个多世纪的等待,轻轻画上了句点。
一、暮秋来函,千钧之诺
故事的开端,是一封辗转而来的急函。
“吾辈居北流西埌镇小歧塘,谱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兴宁西厢竹山口洋塘寨外迁,开基祖以达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浪溪村。奈何世代更迭,桑梓渺渺,惟盼归宗。”
庚子暮秋,这封来自广西的信件,以其寥寥数语,却在兴宁张氏寻根溯源研讨会里激荡起千层浪。字里行间,是游子迷途的彷徨,更是血脉深处不曾熄灭的召唤。
研讨会同仁连夜展卷,十数年的田野笔记、斑驳碑刻、泛黄方志在脑海中飞速“过影”——明嘉靖《兴宁县志》中的“张天赋”,隆庆续志里再列其名,脉络终于清晰:“以达—天赋—象彩”,世次、地望、名号,环环契合。
当夜,会议室灯火通明。众人相视而笑,那笑容里,有破译密码的狂喜,更有闻见游子乡音的宽慰。
二、一夕连线,百年梦圆
“兴宁回信啦!根在竹山口!”
这声呼喊,让北流小歧塘瞬间像被点燃。村巷里,老人颤声复诵,仿佛要将这地名镌刻进灵魂;孩童奔走相告,虽不解其意,却感染了那份纯粹的喜悦。
理事会信强、传永等人当即焚香告祖,议定:“‘双十一’前,必回故里!”
视频连通的那一刻,屏幕两端,广西的鞭炮声与兴宁的鼓掌声热烈交迭。三百一十年的风雨漂泊,被一串小小的电子信号温柔抹平。
三、归途“春运”,近乡情怯
11月2日清晨,桂东南薄雾未散。一辆大客车,载着象彩公后裔的三十九颗炽热之心,沿G80广昆高速,一路向东疾驰。
车过岑溪,年近八旬的族中老人把脸紧紧贴在车窗上,喃喃自语:“康熙年间,先祖肩挑箩筐,一步步走了半年,才到北流;今天,我们只用了七个小时,就……就到家了。”
话音未落,泪已两行。车窗内外,是不同的山河,却是同一条归路。
四、鼓乐作答,叩响家门
上午十时十八分,客车稳稳驶入高松树下。
霎时间,锣鼓七响,如心跳般铿锵;金狮双舞,似欢腾的精灵。鞭炮的红屑腾空而起,像一场为游子迟放了三百一十年的盛大烟火。
广西的亲人们未等车停稳,便蜂拥而下——有人俯身,深深跪吻着故土的泥土;有人将泛黄的谱牒高高举起,如同最荣耀的勋章;更多的人,一把抱住迎上来的留守叔伯,千言万语哽在喉头,只反复呢喃着一句:“我们回家!回家!”
时间,在这一刻被压缩。仿佛三百年前,出祖的兄弟仍在村口频频回望;而今天,他的子孙们,不过是推开了一扇虚掩了太久的大门。
五、三炷心香,与祖和解
祖堂前,簠簋既备,鼓磬同鸣。庄严肃穆中,礼生悠扬的唱喏响起:
“一上香——忠孝为基,铭记祖恩传后世!”
青烟袅袅而起,广西族长信强双手捧香,高举过顶,身后三十八人齐齐揖拜。
“再上香——天地同和,祈望家兴族运隆!”
香烟盘旋上升,仿佛将三百载的离愁别绪、沧桑困顿,一并携往九天。
“三上香——继往开来,冀望代代永荣昌!”
最后一缕青烟缭绕升梁,堂上“张氏历代先祖”的牌位熠熠生辉,静默无声,却似有万语千言,仿佛历代先人正颔首微笑。
香烬悄然落下,众人再次深深叩拜,额头触地,发出轻轻一声——
那不只是额头碰地的声音,那是一段断裂的历史,终于严丝合缝地合拢的声响。
六、锦旗虽轻,信任千钧
拜祭礼成,广西族人郑重展开一面锦旗,红缎金线,在秋阳下流淌成河:“千里寻根,情系竹山;百年归梦,恩泽后裔。”
研讨会负责人双手接过,感到掌心沉沉——这面轻不足两斤的绸布,承载的却是岁月与血脉叠加的千钧之重。
快门声响起,定格的不仅是一张合影,更是一份被郑重托付的明天。共同的心愿在空气中回荡:“愿天下无失根之木,无断源之水!”
七、释怀,是另一种牵挂的开始
午后,两地族人携手,共同植下“思乡林”。三十九棵香樟树苗绕屋而立,象征着三十九支血脉,重新扎根于这片梦开始的土地。
临别时分,传永宗贤将一页手写纸紧紧塞进研讨会负责人手中,纸上密布着小歧塘全体张氏的签名。
“下一辈,下下辈,还要回来。拜托你们,守住门口那棵老榕树,守住我们的根。”
负责人收下这半张薄纸,却觉得仿佛揣进了一整座沉甸甸的乡愁之山。
车,缓缓启动。后视镜里,留守的兄弟依然站在高松下,像两排沉默而坚定的界碑,守护着血脉的坐标。
广西的族人们隔着车窗用力挥手,泪光中,故乡的景象倒退成一副刻在心壁上的年画,永不褪色。
三百年前,祖先肩挑日月,背井离乡,走出兴宁;三百年后,子孙乘坐时代的车轮,将日月又挑了回来。出走与归来,仿佛画下了一个宿命的圆。而圆心处,早已生长出新的、更为厚重的年轮。
“寻根问祖事遂意,完成重托已释怀。”然而,释怀从来不是终点。它意味着将澎湃的乡愁,转化为一份沉静的责任——让每一棵曾经迁徙的树,无论漂泊多远,都能在岁月的深处,找到并触摸到属于自己那条,温暖而坚韧的根。
广东兴宁张氏寻根溯源研讨会
2025年11月2日
编辑:张小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