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志》对汉末黄州火烧赤壁真址的误导和影响
文/戴 志(黄冈教育文化博物馆)
2023年6月27日
赤壁之战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的关键战役,其战址考证历来备受争议。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记载该战役的核心史料,却在地名表述与地理定位上存在矛盾,直接导致后世对赤壁真址的认知混乱,甚至将战址误导至蒲圻等地,掩盖了黄州作为火烧赤壁真址的历史真相。
一、《三国志》中“赤壁”与“乌林”的记载矛盾:误导的起点
要考证赤壁真址,首先需厘清《三国志》中“赤壁”与“乌林”的记载细节。经统计,《三国志》原文(排除裴注)中“赤壁”共出现5处,“乌林”共出现2处,且分布于魏、吴两方关键人物传记中,却存在明显矛盾:
魏书与吴书的“赤壁”记载:《魏书·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明确曹操与刘备交战于赤壁;《吴书·周瑜传》记“遇于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吴书·黄盖传》提“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均将初战地点指向赤壁,且周瑜军在“南岸”。
吴书的“乌林”记载:《吴书·程普传》载“破曹公于乌林”,《吴书·凌统传》记“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二者未提赤壁,仅以乌林为破曹地点。
更关键的矛盾在于“火攻地点”:蜀方《先主传》称曹操舰船在赤壁被烧,而吴方《周瑜传》明确“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若火攻由南岸的周瑜军发起,烧的应是江北的乌林。陈寿既在多方传记中提及“赤壁”,又在程普、凌统传中单用“乌林”,却未明确二者地理关系,为后世误导埋下隐患。
二、后世对《三国志》的误读:蒲圻模式的形成与黄州真址的遮蔽
陈寿“引次江北”的模糊记载,让南北朝时期的史料作者产生误读,进而固化了错误的“蒲圻模式”,彻底掩盖了黄州真址的可能性。
盛弘之《荆州记》的误导:盛弘之依据“引次江北”,提出“嘉鱼赤壁”说,称曹操在嘉鱼赤壁(今嘉鱼县牌洲湾)战败后,退守洪湖乌林被火烧。此说完全承袭陈寿记载矛盾,将“赤壁”定在南岸,却未考证汉末嘉鱼是否有“赤壁”地名。
郦道元《水经注》的延续:郦道元进一步提出“江夏赤矶山”说,认为曹操在江夏赤矶山(今江夏区)大败后,退守洪湖乌林被烧。同样将赤壁定在江南,且未提及黄州,更关键的是,《水经注》与《荆州记》均未发现陈寿的核心错误——汉末蒲圻一带并无“赤壁”地名,当时该区域仅有“石头口”之称,所谓“南岸赤壁”本就是伪命题。
反观黄州,《江表传》明确记载赤壁之战为一场战争(即火烧赤壁),此“黄州模式”符合历史逻辑:若赤壁与乌林为“江南江北”的相邻关系,火攻从南岸黄州发起,烧江北乌林的曹军舰船,恰好能解释《周瑜传》“南岸驻军”与《先主传》“赤壁烧船”的记载矛盾。但因世人迷信《三国志》的“正史权威”,黄州模式长期被忽视,蒲圻模式反而成为主流认知。
三、推翻《三国志》误导:还原黄州赤壁真址的历史依据
要还原黄州作为火烧赤壁真址的真相,需从史料细节与地理事实两方面,推翻《三国志》的误导性记载:
从地名时序否定蒲圻说:汉末、三国、西晋时期,蒲圻一带并无“赤壁”地名记载——西汉《水经》未提,西晋《三国志》虽提“赤壁”却未明确指向蒲圻,南北朝《水经注》也无蒲圻赤壁的记录。所谓“蒲圻赤壁”,是后世基于《三国志》矛盾记载附会而来,缺乏当时的地名依据。
从战役逻辑印证黄州说:《三国志》虽混淆“赤壁”与“乌林”,但核心细节可佐证二者为相邻区域——周瑜军在南岸、曹军在江北,火攻需跨江实施,说明赤壁(南岸)与乌林(江北)距离极近。黄州地处长江北岸,其对岸(南岸)区域恰与乌林地理位置相符,且《江表传》“一场战争”的记载,更符合火攻战役的连贯性,不存在“赤壁之役”与“乌林之役”的割裂。
指出《三国志》的记载缺陷:陈寿在记载中采用“春秋手法”,既想凸显魏、吴双方的作战视角,又未厘清地理方位,导致“赤壁”与“乌林”的关系混乱。所谓“两场战争”的记载,本质是史料整合的疏漏,而非历史事实——历史上本无“火烧乌林”,只有“火烧赤壁”,乌林仅是赤壁之战中曹军退守的江北区域,并非独立战址。
《三国志》作为正史,其对赤壁之战的记载虽具史料价值,却因地名表述矛盾与地理定位模糊,对后世战址考证产生严重误导,导致蒲圻等地被附会为赤壁真址,而黄州这一真正的战址却长期被遮蔽。还原历史真相,需打破对《三国志》的迷信,以地名时序、战役逻辑为依据,正视陈寿记载的缺陷,为黄州赤壁正名——唯有如此,才能让汉末那场“火烧赤壁”的历史场景,回归其真实的地理坐标。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