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母亲的炕洋芋
文/谭家鹏
离开故乡多年,我常常心血来潮想吃一碗炕洋芋——一道融进我骨血里的家乡味。我说不清楚是因为思念家乡才想吃,还是因为想吃了就会思念家乡。
巫山多山,田多挂在坡坡坎坎上,“石头缝里抠食”是当年家乡真实的生活写照。洋芋不金贵,肯长,这特殊的坡地种洋芋正好。小时候,我看到过挖洋芋的情形:女人们敞开衬衫,不停地用衣角擦拭挥汗如雨的面庞,一锄下去,翻出来一窝窝黄金般的洋芋;豪爽的汉子,捧起地头盛着老荫茶的瓦罐,仰着脖子,咕嘟咕嘟地猛喝一阵,然后穿上披肩,钻入背篓里,手撑着打杵子、单膝跪地,前倾使点巧劲,一筐洋芋便被稳稳当当背起来;若有兴致,喊几句山歌“洋芋种,洋芋花,洋芋熟了摊粑粑……”;或讲几个荤段子,逗得挖洋芋的女人们哈哈大笑。
每次挖完洋芋,母亲总会根据时节,用不同的法子清理。刚能吃的新洋芋,我们叫刨青,此时的洋芋类似浆果,水汽较重,外皮细嫩,最容易清理!放到竹篾编的撮箕里,在有水的木盆里来回用力翻动,娇嫩的外皮便会脱落,然后捡出来,把芽眼处还未彻底脱落的地方,用手指甲轻轻一刮就可以了。再往后的时节,洋芋皮越来越厚,粘着力也越来越紧,这时就得借助一种叫“刮子”的工具来清理,这也就是我们将削土豆皮称之为刮洋芋的缘故了!母亲常常边刮边说:“那些年,连洋芋皮都是好东西”,她像是在跟我讲过去的日子,又像是在提醒自己别糟践好东西。刮完洋芋后,母亲会把洋芋皮包起来,递给我送给邻居喂鸡。
洋芋切块也有讲究——不能太小,否则一炕即融;不能太大,难以里外酥透。母亲手握菜刀,咚咚几下,每个洋芋便成了匀称的四瓣,断面露出乳白的肉质,渗出淡淡的汁液,那是土地最本真的味道。
炕的过程最考验耐心,母亲绝不会用猛火,还会对我搬出老话:“猛火不成炕,文火出真香”,她说那样急吼吼的是“糟蹋粮食”。她将洋芋块滑入温热的菜籽油中,随即挂上煤炉的炉门,将火转为文火,这个过程被她称为“养”——如同养育孩子,急不得,躁不得。她安静地立在锅边,用锅铲将洋芋一个一个翻动,让每一块洋芋都能均匀受热。时间在这时变得很慢,慢得能够听见洋芋表皮逐渐变得金黄时发出的细微声响。当洋芋炕到七八分熟时,母亲撒入盐巴,盐粒落在热油上,噼啪作响,在寂静中炸开一团温暖的记忆。
最后的调味是母亲的独门秘方——她少用市售的调味粉,而是自己舂制的辣椒花椒粉、姜蒜水等,再加入腊肉丁或者从坛子里抓一把腌制好的鲊辣椒猪肠子(家乡人杀完年猪后腌制的,配洋芋最香),以及少许晒干的橘皮末,她说橘皮能解油腻、添清香,最后撒上一把野葱、香菜。佐料入锅的瞬间,香气轰然爆发,穿透厨房的窗户。母亲舀上一碗递到我的手里,我捧着碗,吹凉了咬一口,外皮脆得响,里面粉糯糯的,咸香里掺着花椒的麻、腊肉的油香,还有一丝橘皮的清甜,一口一个停不下来。一旁择菜的母亲打趣说“你这么喜欢吃炕洋芋,长大后就当个‘洋芋干部’”,“那我就能管着所有的洋芋地了”我回答到,逗得母亲哈哈大笑。
我曾以为这味道会永远延续,直到赴主城求学工作,才发现母亲的炕洋芋竟成了难以复制的奢侈。重庆主城不乏打着“三峡风味”的摊贩,我也曾多次尝试他们的炕洋芋,却总是失望而归,他们用油炸代替炕,用味精代替橘皮,于是火候太过外壳焦硬,调味粗糙只有咸辣,我最想的还是那种慢火“养”出来的味道。城市的灶火太旺,人心太急,谁愿意为一份小吃耗费半个时辰?在轻轨穿梭的速食时代,慢成了一种奢侈。
每逢归家,我必向母亲点炕洋芋,她总是笑着系上围裙:“主城什么好吃的没有,还惦记这个?”但手上的动作却毫不迟疑。我在一旁打下手,当她最后撒入橘皮末时,我又被一股前所未有的香气击中——那不仅是食物之香,更是母亲将三十年厨艺、六十年人生都融入其中的岁月之香。我先舀一碗递到母亲手里,就像小时候她总是将第一碗递给我那样,原来有些温暖长大后需要换我来递。
我也试着自己做过炕洋芋,买的是超市的“富硒洋芋”,调料也和母亲用的差不多,母亲也视频进行了指导,可做出来始终不是母亲的那个味道。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母亲的炕洋芋之所以不可复制,不是因为秘方,而是因为每个母亲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出世上独一无二的味道,这种味道永远带着灶火的温度,母亲的炕洋芋用三十年灶火慢炕,早已炕进了她半生的爱与智慧。
长江水雾年年笼罩巫山,母亲的炕洋芋香在记忆里永不消散。那香味告诉我:无论世界多快,总有人会为你慢下来守住一些最本真的味道,慢是世上最好的调味料。从巫山到主城,三百多里路程,隔不断的是铁锅里传来的滋滋声,是母亲守望的目光,是一个游子与故乡之间最深切的味觉连结。

作者简介:
谭家鹏,重庆人,一位爱好文学的90后,文章散见于《巫山报》《青年文学家》《乡土三峡》等。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请勿投已发布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作品。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欢迎大家关注大赛官方公众号《品诗》: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