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压油沟
任春
“抓紧点啊!进门检票了!”“出来再拍,里面的景色更美!”还没踏进压油沟景区大门,目光就被“我爱中国,我爱兰陵”的logo勾住。我和同行的黄老师匆匆按下快门,紧跑着跟上红荷文学采风团的队伍。 跳上观光车,雨后的凉风穿过枝叶的缝隙钻进来,我下意识拉紧了羽绒服帽子。观光车穿梭在山道间,头顶掠过一片彩色幕布。红的、黄的、蓝的绸布顺势铺开,像从天上泼下来的颜料,给烟雨朦胧的压油沟添了几分灵动。导游说,这里虽毗邻临枣高速,离兰陵县城不远,却被三面青山环抱,守着一湾碧水、满村古意,恰似《诗经》里“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模样。我忽然想起,这片土地古称兰陵,屈原曾来此考察吏治,荀子更是在此任县令、兴教化,千年文脉早已浸润这灵秀之地。
古村落群完整保留着明清建筑风貌,青石板路与灰瓦石墙的老屋相映成趣。墙根下的石缝里渗出泉水,汩汩流入路边的石槽。院角的柿子树垂下橙红的果实,棒子、红辣椒、小南瓜挂满木架。“吱呀”一声,一位老人推开贴有“福”字的木门,半掩间透出浓浓的烟火气。脚下的路时而平坦,时而碎石铺就,每一步都像踩在旧时光的脉络上,连风都慢了。
顺着潮湿的石板路往里走,空气中竟漫出一缕若有若无的酒香——只见李白塑像半坐半卧,神态洒脱,正举着酒杯,仿佛迎接大家的到来。这让我想起初闻兰陵,正是因他那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当年诗仙途经此地,不过一杯酒的功夫,就把这方水土的醇厚写进了千古绝唱,谁能想到,千百年后这缕酒香仍在延续。如今,景区以“保护为主、合理布局、适度开发”为理念,借“醉卧兰陵”品牌建设续写佳话,把这份千年酒韵酿成“工业+文旅”的新篇章,真真应了那句“好山好水酿好酒,半城山水半城酒”。
“来来来,干了这杯再说吧!”秀君社长与我对视一下哈哈大笑起来,我仿佛真醉了,恍惚中走进兰湖边的739酒文化街区。这里没有酒厂的机器轰鸣,没有蒸馏罐的冰冷,倒像把酒文化揉进了时光隧道里。沿着酒文化长廊慢慢走,玻璃展柜里陈列着42个国家的170种美酒,三万余瓶世界各地的知名美酒。
在琳琅满目的美酒间,最亲切还是诗仙的故事:开元二十八年的春日,漫游东鲁的李白路过兰陵时,本是漂泊过客,却被杯中琥珀色的酒香和主人的热忱打动,竟把他乡认作故乡。沉醉其中,吟诵着“但使主人能醉客”,仿佛真的穿越千年,与诗仙共饮这杯兰陵酒,做一场沉醉不醒的梦。
“话说战国年间,荀子来兰陵,见这压油沟山好水好,实乃风水宝地……”古戏台上说书人鼓槌一响,把我从刚才的醉梦中拉回。“然山民却因贫困而逃荒走大半,荀子推出法令,让留下之人去荒地里除草,并按车结算工钱。如此一来二去,压油沟的荒地渐成良田,外地人也来此安家立业。他还指引山民种植油菜,开启榨油业,这里才渐渐兴旺,久而久之得名压油沟村。”台下人喝彩鼓掌声阵阵,我恍然明白,现在景区推行的“企业+政府+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正是这美丽传说的千年延续吗?这个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的“齐鲁样板”,原本是先祖们“共同发展”的智慧,乡村振兴早就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啊!
漫步在这片浸润着诗酒文化的土地上,感受这里一山一水、一步一景,才能真正读懂她的美。三面青山如张开的臂弯,把五千亩土地拢在怀里,板栗、核桃、山楂树遍布山坡,95%的荒山都披上了绿装,真乃“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古村落中,老碾盘记录着往昔岁月,煎饼坊、咸菜坊、豆腐坊、酱油坊等百工坊,让人恍若回到了记忆中的山村老家。偶见一个孩童蹦蹦跳跳着,见到我羞涩得躲到老人身后,或有挑着竹篮的村民经过,脚步声、吆喝声与欢笑声交织成一首静谧的乡愁曲。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乡愁,是因榨油得名的小山村,是“富得淌油”的真实存在。这油,是青山绿水流淌的生态财富,是千年酒香的沉醉,更是乡村振兴的幸福模样。
任春,笔名雨轩;红荷文学社、宝荷书院会员。热爱生活,喜欢书写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