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生花 艺韵流芳 记篆刻家牛泽甫先生
田 彬
在方寸石面上勾勒乾坤,于刀笔交锋中传承文脉,篆刻家牛泽甫先生以数十年深耕不辍的坚守,在篆刻界闯出了赫赫声名。他兼擅诸体、融古出新,用一方方匠心独运的印章,诠释着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成为业内公认的实力派大家。
牛泽甫先生的篆刻造诣,首推其对多元书体的娴熟驾驭。篆书作为篆刻的根基,他下足了苦功,甲骨之古朴、金文之雄浑、小篆之规整在其印作中各展风姿。其所刻甲骨文字印,精准复刻商周卜辞的稚拙气象,线条瘦劲挺拔,布局疏密天成,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先民契刻的温度;金文类作品则取法钟鼎彝器,笔墨厚重遒劲,刀痕沉郁有力,将青铜铭文的庄重典雅尽显无遗;小篆印作更是法度严谨,结体匀称端庄,线条圆润流畅,于规整中见灵动,尽显“婉而通”的艺术特质。除篆书外,隶书的朴拙、楷书的端庄亦被他巧妙融入篆刻创作,隶书印作蚕头燕尾分明,古意盎然;楷书印文则方正刚健,气象正大,打破了“篆刻必篆”的传统桎梏,拓宽了篆刻艺术的表现维度。
在坚守传统法度的同时,牛泽甫先生从未停止创新探索的脚步。他深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唯有在继承中发展,方能让古老的篆刻艺术焕发新生。在文字形态的处理上,他并非机械复刻古文字形,而是结合印章的形制与审美需求,进行合理的艺术化改造。例如一方“海纳百川”四字印,他取小篆为基础,将“海”字的三点水化作流动的曲线,既保留了篆书的线条美感,又以写意笔法暗合“流水”之意;“川”字则拉长竖笔,与“海”字的曲线形成刚柔对比,使整个印面动静相生、虚实相映。
这种创新更体现在章法布局与刀功运用上。传统篆刻多讲求对称均衡,而牛泽甫先生敢于打破常规,在一方“知行合一”印中,他将“知”字略缩,“行”字稍展,“合”与“一”相互呼应,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既避免了呆板,又暗合“知行互补”的深意。刀功上,他兼用冲刀、切刀,时而以冲刀表现线条的流畅奔放,时而以切刀增添笔触的顿挫质感,甚至在部分作品中融入浅刻、浮雕的技法,让印章表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如他为书画界友人刻制的姓名章,便在印边处辅以浅刻的缠枝纹,既不喧宾夺主,又为印章增添了装饰美感,成为其标志性的创新手法。
数十年间,牛泽甫先生的印作不仅在专业展览中屡获殊荣,更被众多书画名家、收藏爱好者珍视。他的篆刻,既有对传统文脉的敬畏与传承,又有对时代审美的敏锐捕捉与表达,每一方印章都是刀与石的对话,是古与今的交融。从甲骨青铜的远古气息,到当代审美的鲜活表达,牛泽甫先生以铁笔为媒,在方寸之间铺展艺术长卷,让篆刻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愈发醇厚的韵味与活力,也为后辈学人树立了“守正创新”的艺术典范。
2025.10.30于呼市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