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著名书法家杨成才先生题


点击头像


关注我们
SUBSCRIBEto us

【编者按】“不为良相,但为良医”——这是流传数百年的家训。直译意思是,如果做不了(或者没有机会做)一个治国安邦的好宰相,那么就去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它的要义是将“良医”的地位提升到了与“良相”同等崇高的高度。广义地说,“良医”可以拓展至更广阔领域。

山东诸城刘氏从清代“一门二宰相三尚书”的仕途辉煌,到医学大家刘奎、刘季三、刘镜如等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其绵延不绝的风骨融入血脉。家风正则子孙兴。愿“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精神之光,能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请欣赏山东诸城民俗专家台见新先生作品《不为良相,但为良医》!

文//入云龙
历史上山东诸城刘统勋、刘墉一族,世人称为“刘诸城”,其家族累世清官,地位显赫,历朝历代都不乏清正廉洁之士,尤其清代“一门二宰相三尚书”,举世瞩目。
山东诸城,被誉为“中国龙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村以诸冯为最,人以虞舜为冠”。历史上,从这方热土走出了上古时代人文之祖虞舜大帝,春秋时期孔子佳婿懂鸟语的公冶长,宋代《清明上河图》的画圣张择端,“南海北丘”的政治家丘橓,金石大家赵明诚,天下廉吏刘统勋,文坛领军人物窦光鼐,浓墨宰相刘墉,医学大师刘奎;近代则有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文学巨匠王统照,世纪诗翁臧克家,军旅作家王愿坚等一大批政治家、医学家、文学家。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弟弟苏辙曾高度赞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山东诸城常山
现在的中国龙城已经是全国百强县市,环卫城市,文明城市,“舜帝故里,恐龙之乡”文化品牌名震海宇。
一、家风家训育英贤
据嘉庆甲戌年(公元1814)重修《诸城刘氏家谱》记载,刘氏入族谱者共十四代,男性882人,其中进士11人,举人39人,荫生、监生107人,贡生12人,庠生29人,廪生4人,占全族人口的24。1%,先后出任县令官职者54人。清代康熙皇帝御封刘氏一族为“清廉爱民”,从此刘氏一族就以“清爱堂”自居;乾隆皇帝称刘统勋“刘诸城”,因此刘氏后人也以“刘诸城”为荣。
诸城刘氏原籍徐州市砀山县大刘村,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其先人刘福与母亲逃荒来到山东青州府诸邑东北乡逄戈庄。逄戈庄在诸城东北乡白龙山北面,受“白龙山药会”的影响,明清以来文化十分繁荣,著名的礼仪之乡。起初,因为生活贫困诸城刘氏一世刘福、二世刘恒、三世刘玳,皆以务农为生。自四世刘思智始,刘氏一族才开始步入诗书继世之门,实现了从农耕到仕途的转变。
刘思智明万历年间考取庠生,他教育子孙认真读书,勤俭持家,为家族树立了“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学业报国”的良好家风。后来五世刘通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又考取庠生,六世刘必显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又考取壬辰科进士,从此,刘氏家族正式走上了仕途之路。
刘必显为刘氏一族立下家训:“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耕读创业,忠孝祖传。”他不仅要求后人遵循家训,而且自己一身作则,率先垂范。
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生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600年),逝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享年九十三岁,他是刘氏家族第一个考取进士之人,也是第一个出仕之人。
刘必显于明朝天启年间,高中甲子科山东乡试第四十二名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后来放弃科考经商,再后来又弃商苦读,终于在五十二岁那年,参加清顺治九年壬辰科会试,高中三甲第八名进士。
刘必显生活简朴,当官清廉。他在监督通州中南仓任上,每天经手钱粮无数,然而他廉洁自律,拒腐蚀,一尘不染。曾有同乡想通过刘必显的关系,用无核枣银杯顶替饷银,刘必显惊讶地说:“我之素心尙异,故人广为传示。以杜中饱,岂故人反不知我也?此物奚为至哉。”婉言拒绝了。而自己却开辟荒地,种菜自给。他的同乡好友,清代著名学者丁耀亢曾为此写了一首诗来赞扬他。诗曰:“到门偏厌客求鱼,下榻先言未扫除。官府计斗难分俸,隙地成园自剪蔬。”
刘必显不但自己洁身自好,而且对后人的教育极其严格。康熙四年,他的二儿子刘果授太原推官时,刘必显寄信告诫曰:“父子食禄,国恩厚矣。纵无他才,能是国报,称守操,犹可自主。前供给不足,致汝滥取,是尔父之过。倘借刑名攫金,非我子,无相见也。”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必显对子女的管教是非常严厉的。
清嘉庆年间《活世生机》一书中“刘公绸”一文,记录了刘必显和三儿子刘棨的一段对话。“刘棨,山东诸邑人,年十岁入泮,常诵益三友一章以自警。座右铭书‘居处恭’三字,朝夕观之。一日封翁(刘必显)问曰:‘读书为何?’对曰:‘做官。’封翁曰:‘作何等官?’曰:‘做好官。’封翁曰;‘要做好官,先得做好人,做秀才不好,做官时断难好矣。欲做好人,尤须先做好子,不可以为子,将何以为人?’公叩首曰:‘谨受教。’”从以上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刘必显对后人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

刘必显的后人,秉承家教,先后考中进士十一人,举人三十六人。尤其是他的孙子刘统勋,重孙刘墉,官至宰相,权高位重,然而在诸城九十九座牌坊中,刘氏一族一座也没有立,在老家逄戈庄一根旗杆也没立。刘必显去世后,连皇上御赐的盘龙碑都没有立在坟前,可见,刘必显的家教是极其成功的。
二、“不为良相,但为良医”
良好的家风家训,让刘氏后人,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尤其是刘必显的孙子刘统勋,重孙刘墉、刘奎等他们谨遵家训,一生抱定“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宏愿,在仕途和医学上,都有所建树,把刘氏一族良好的家风家训进一步弘扬光大。
在仕途道路上,刘统勋、刘墉、刘鐶之、刘喜海等,虽然权高位重,然而皆清正廉洁,成为历史上良相的典范,名垂史册。
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生于乾隆三十八年,自幼聪明好学,记忆力特别强。十九岁那年参加山东乡试考中第二十名举人,雍正二年参加京城会试高中二百二十三名进士,殿试二甲十七名翰林,改庶吉士散馆,后来升任协和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总裁官。仙逝后,钦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谥号文正。
乾隆十七年十一月,刘统勋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第二年江南邵伯湖减水闸及高邮东逻坝决口,刘统勋奉命偕署理尚书策楞前去视察,经仔细勘察,刘统勋在事实面前上疏奏曰:“管河官员浪费库银误工。”乾隆恩准,削去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之官,穷究贪污诸吏。当年九月,同知李焞,守备张斌在河水暴涨时,任其冲突,致使铜山店汛河决口,刘统勋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上疏弹额李焞,张宾“稽查呈报有误。”李焞,张宾因为又有贪污行为,被彻底追查,刘统勋查明后,立即将李焞,张宾斩首。刘统勋志在报国,刚正不阿。至今在河南民间还传颂着刘统勋爱民如子,惩治贪官的故事。
《诸城县续志》对刘统勋的评论曰:“刘统勋刚毅笃棐,入及机密。褒赞论扉,随事献纳,推贤黜佞,为百年名臣第一。数陷大狱,无纵无枉,家有田数亩,蔽庐一区,官服五十余年,不增寸尺。”这一评论非常中肯,是对刘统勋清廉勤政,爱民如子,报效国家,造福百姓的历史定论。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又号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刘统勋的长子。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卒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终年八十五岁,赐谥文清,葬于老家白龙山北侧白家庄子村后。
刘墉秉承家训,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有“刘青天”之誉。刘墉的政绩集中表现在参倒国泰和智斗和珅两件事上。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任三通馆总裁官,不久又署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奉旨在南书房总师傅上行走。这期间奉命勘察山东巡抚国泰犯罪一案。
国泰任山东巡抚三年间,正是山东闹灾荒。先是水灾继而连续干旱,田地荒芜连年欠收,更有甚者颗粒无收,因饥饿民不聊生,四处讨饭。然而国泰粉饰太平不上报灾荒,反而上报连年丰收,并加大苛捐杂税聚财敛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面对这么个昏庸的贪官,山东知名人士非常愤慨,联合起来为民请命,国泰以聚众闹事、蓄意谋反等罪名,当场杀死举人三名,激起民愤,当时御史钱沣毅然上书弹劾了国泰。
事情闹到了这一步,乾隆只好派刘墉、钱沣、和珅三人去山东勘察国泰案件。刘墉通过微服私访,掌握了国泰犯罪的大量证据,而和珅却和国泰串通一气。通过查国库银子数目不缺,而细心的刘墉发现银色和包装不对。经调查这是国泰借各商号银子来填补国库空缺。刘墉和钱沣心生一计,通知各商号拿着借条领回银子,使国泰原形毕露,经过严审,将国泰押解回京。和珅和乾隆皇帝百般包庇国泰,刘墉据理力争,终于将国泰绳之以法。由此赢得了“二包公刘青天”的称号。
刘墉斗倒国泰后下决心要为民除害,扳倒大贪官和珅。刘墉明白,乾隆皇帝处处护着和珅,参倒和珅比登天还难,在掌握了和珅大量的犯罪事实之后,他静待时机。
终于机会来了,乾隆因年老体迈终于退位了,嘉庆登基。四年后乾隆已八十八岁高龄了,并且乾隆此时已精神恍惚,得了老年痴呆病。刘墉见时机已到,就于嘉庆二年(公元1791年)农历二月向嘉庆弹劾了和珅二十条大罪。嘉庆接到奏折大为震惊,此时各地官员弹劾和珅的奏折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嘉庆龙颜大怒,于嘉庆三年正月初八下达圣旨抄了和珅的家。贪得无厌的和珅被处死。经查证和珅当官仅十六年贪赃财物折合白银八亿多两,这些钱数相当于大清王朝五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当时有民谣曰“和珅倒了,嘉庆饱了”。
刘墉不仅是一名贤相,而且是一位大书法家。刘墉经过多年的研习名家名帖,汲取百家之长,取其精华。他学古不泥古,入乎古人而出乎古人,字迹厚重而又洒脱,自成一体,成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首。有《清爱堂帖》、《石庵诗集》传世。
刘墉的书法深受书法家的好评,一致公认其字圆润雍容,用墨厚重,外柔内刚,别具有格。因而获得“浓墨宰相”之誉。
刘鐶之,字佩循,号信芳,诸邑逄戈庄人(今属高密),其祖父乃天下廉吏——刘统勋,他是一代名相刘墉的胞弟刘堪之子。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卒于道光六年农历十二月,终年六十岁。
刘鐶之步入仕途,起初吉星高照,官运亨通。他恪守家训,廉洁勤政,经常受到皇帝的嘉奖。从嘉庆三年至嘉庆十八年,在短短的十五年里,由侍读学士升任刑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
然而,嘉庆十六年,因受逆匪林清反叛一事的株连,受到降职处分,自此仕途坎坷。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天理教源于山东单县的白莲教,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又称八卦教。后来传入河北,河北人一个叫李文成的人,就成了河北分会教主。林清与李文成在河北商定,于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起事,并以此联络了宫中太监刘金等人作为内应,趁嘉庆皇帝外出狩猎之机,举行反叛。
九月十四日,林清派二百名教徒潜入北京,首先与刘金等人取得联系,决定夜里以火为号,有西华门冲入宫中。这天夜里,由刘金等人在宫内点火,二百名教徒见火光升起,便呐喊着冲进宫中。当时嘉庆皇帝不在宫中,守卫皇宫的是他的次子晏定等人。晏定等见宫内起火,知道有变,迅速组织军队进行反击,教徒因兵力少,战斗力不强,不久,被皇宫卫队悉数歼灭。李文成因为伤重,没有亲率人员前来接应,所派出的教徒,路上又被户部尚书托津和监运使刘清率军截杀。提督杨玉春闻变,立即率领总兵杨芳攻入滑县,李文成被迫应战,结果战死。其余的教徒,死的死,伤的伤,剩余的全部被活捉。
事后,嘉庆皇帝大怒,将隐匿不报的巡抚、知府严惩,刘鐶之因为兼顺天府尹坐罪失察,降职使用,因为皇上额外加恩,改为留任。
后来刘鐶之官至吏部尚书,由于为国尽心尽职,积劳成疾,道光元年,病倒在任上,年近六十岁,谥为文恭。刘鐶之一生清廉勤政,忠孝双全。仙逝后,道光皇帝派人前去吊唁,并拨库银五百两治理丧事,所有在任期间受到的处分,悉予开复,这是道光皇帝对刘鐶之的最高褒赏。
刘喜海,字吉甫,号燕庭,又作燕亭。刘喜海为大学士刘统勋之曾孙,兵部尚书刘镮之之子。嘉庆二十一年举人,道光四年授户部员外郎,后为户部郎中。道光十三年外放为福建汀州知府。母忧归里,服除后又授陕西延榆绥道、权潼商道。后升为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巡抚等职。
刘喜海从作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在福建汀州任知府时,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如均平徭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反对贪污。刘喜海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府常例。所谓“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作为县官的津贴。有人劝他随波逐流一点,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给上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小偷行径,却干不得!”
就在刘喜海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他还让退回去。死后,同僚好友来到刘喜海的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六十二两,绫、绸、绢各一匹。
刘喜海一生喜欢研究文物古迹,著名的文物鉴赏家、青铜器及古钱币研究专家、更是一位文物收藏家。他自谓:“余素有奢古癖,搜罗金石文学积四五千种,皆为《金石苑》,宋人提名亦几千种。”
在医学道路上,刘氏九世刘奎,不趋仕途,专于岐黄,不仅遵循了“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家训,而且“医德仁心”,治未病,成为世代良医的楷模,其后人典型代表还有刘季三、刘镜如等大师。
刘奎,字文甫,号松峰,监生,嘉庆年间著名医学大家,时有“南臧(枚吉)北黄(元御)中刘(奎)”之誉,名载《清史稿》。
刘奎,祖父刘棨,父亲刘绥烺,叔父刘统勋,出身官宦世家,他遵循家训,抱定“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志愿潜心研究医学,刻苦攻读,昼夜不辍。他沉研医理,荟萃群术,师古而不溺古,勇于探索创新,尤其在治疗瘟疫病方面,独树一帜,救民于水火之中,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代瘟疫病学大家。先后在北京、西安等地行医,晚年回到故里,一面为百姓治病,一面著书立说。一生著有《松峰说疫》、《瘟疫病类编》、《松峰医话》等。其中,《松峰说疫》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六卷计十四万字,载症一百四十多种,方剂二百多个,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温病治疗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后世敬之为大师。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刘秉凎、刘秉鏻也放弃仕途,专攻岐黄,成为一代良医。
刘季三,名簊,字季三,号松荫,又号老桂山房老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生。1975年逝世,享年69岁。其父刘景文为一代名医,季三自幼随父习学儒家经典,并刻苦学习医学,二十岁时独立行医。二十八岁时赴青岛悬壶济世。刘季三治学严谨,手不释卷。凡读过之书,逐字推敲,重要经典则反复精读,尤其对《伤寒论》终生诵读不废。
刘季三认为《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医著,医生必须精读掌握。他认为病变万端,唯明理方能穷之。他提倡中西医结合医疗更好。刘季三坚持行医不为名不为利,一济世救人为要务。他一直坚持为贫困患者免费医疗,组织志同道合之士每周主动为无力医疗的病人义诊。著有《伤寒论约注》、《伤寒论提要》、《伤寒论药品简介》、《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松荫庐医话》等。刘季三自20世纪40年代一直主持青岛市中医研究会。1956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第十届中华医学会,为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选为主席团成员。后来担任青岛市医学会、中医学会、红十字会副理事长、会长等职。刘季三诗词书法也颇有研究,编著《 松荫庐诗稿》、《松荫庐词稿》、《清代绝句选》、《学书》等。
刘镜如,字子见,号雪松,公元1932年1月6日出生,刘氏十五世。一家六代行医。主任医师,青岛国际中医药针灸培训中心校长。195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业务院长、青岛市地方病领导小组副组长,残疾人事业领导小组副组长,青岛市科协常委,青岛市医学会会长,青岛中医学会理事长。1984年始任青岛市卫生局局长兼中医管理局局长,青岛中医研究所所长,青岛医学院及山东中医学院兼职教授。
1987年后受聘为山东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山东省中医及中西医高级评审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受聘青岛市卫生技术高级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卫生工作40多年,领导组织过许多重大灾害抢救,如1955年利津黄河凌汛决口、 1976年唐山地震、1978青岛体育场挤压伤、1989年黄岛油库火灾等抢救都取得很大成功。临床专于中西医结合内科,精于心血管和肝胆脾胃病的诊治,发表文章百余篇。著有《常见急腹症》、《中医史话》、《中医基础纲要》、〈刘季三治学经验》、《营养·卫生·保健》、《红参芦头向应用〉、《人参芦不致吐》等。国家“七五”期间,领导研究的问家重点项目“红参芦头及复方制剂治疗冠心病的研究”通过门家鉴定,为国内领先,并获青岛科研一等奖。“人参芦不致吐”一文获世界医药研究中心国际优秀论文1997年),红参芦头的研究成果被收入世界《生物学文摘人还参加过山东省料一教材《中医学讲义》的编审等等。曾多次获省、市科技成果奖、科普优秀奖。曾多次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978年获青岛市科技重大贡献奖和卫生部颁发的科技贡献集体奖。1990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992年获青岛科研一等奖。还参加过山东省统一教材《中医学讲义》的编审,事迹被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世界名医大全》(中国卷)、《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国名人录》、《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中华当代名家大辞典》等六十余种辞书。刘镜如也与喜爱文史,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辞令。著有《刘镜如文集》、《雪松诗集》、《学海一蟸》等。至今刘老先生年已九十,仍精神矍铄,为社会发挥着余热。

事实证明:“刘诸城”一族之所以累世清官,久经不衰,其根本原因是深受中国龙城深厚文化底蕴浸润和影响,同时,族人恪守良好的家风家训,怀有“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宏愿,学业报国,洁身自好,严于律己 。他们以天下为公,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有着强烈的孜孜不倦地进取精神,因而,江山历代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就是刘氏一族累世清官久盛不衰的力量源泉和传世奥妙!
公元2019年5月28日定稿,2023年7月19日修改
作者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集《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