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 重阳遣怀
文/曾小蓉
叶落深秋山野凉,枫林霜浸桂飘香。
登高望远归来晚,银发千丝菊染黄。
《重阳遣怀》网络赏析
一、诗歌背景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这首诗描绘了主人公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身岁月的感慨。
二、诗歌逐句赏析
(一)叶落深秋山野凉
“叶落深秋山野凉”,开篇便点明了季节和地点。深秋时节,树叶纷纷飘落,山野间弥漫着一股凉意。这“叶落”二字,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暗含着时光流逝、生命凋零的意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哀伤的氛围。而“山野凉”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萧瑟的秋日山野之中,感受到一丝孤寂与苍凉。
(二)枫林霜浸桂飘香
“枫林霜浸桂飘香”,这一句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秋日景象。枫林经过霜的“染”,呈现出一种热烈而绚丽的红色,仿佛是秋天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桂花则在这深秋时节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与枫林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色彩与气味的交织,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同时,“霜浸”二字也暗示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流逝的主题。
(三)登高望远归来晚
“登高望远归来晚”,点明了主人公在重阳节的活动——登高望远。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寓意着祈福和避灾。然而,主人公却“归来晚”,这既可能是因为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也可能是因为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引发了主人公对人生、对岁月的思考,以至于忘记了时间。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体现了主人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银发千丝菊更黄
“银发千丝菊染黄”,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银发千丝”的形象,描绘出了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菊花绽放象征长寿,银发象千丝征衰老,与主人公的白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菊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主人公的白发却见证了岁月的无情。这种对比,既表达了主人公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也体现了主人公对菊花坚韧精神的赞美。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主人公登高望远,不仅欣赏到了秋天的美景,也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诗歌艺术特色
(一)意象丰富
诗中选取了“叶落”“枫林”“霜”“桂”“登高”“银发”“菊”等多个意象,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二)对比鲜明
诗中通过“枫林”与“桂”、“银发”与“菊”的对比,突出了秋天的色彩和生命的短暂。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三)语言凝练
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凝练,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象。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就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并表达了主人公对生命、对时光的感悟。这种凝练的语言风格,符合古典诗词的含蓄美,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六、总结
《重阳遣怀》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意象丰富、对比鲜明、语言凝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赏晰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平台发表曾小蓉所有诗词
均为她的原创作品严禁剽窃抄袭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