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信笺
文/ 杨立敏
当秋光含着晨露的凉漫过窗棱,
日历恰好停在“九月初九”这一页。
两个“9”肩挨肩站着,
像迟暮的老人掌心攥紧的双拐。
也像厚厚的书页里漏下的,
一缕带温度的阳光
——轻轻焐热了“长久”的偏旁。
古曰山为阳来水为阴,
清明是抽芽的柳,
裹着新绿迎万物复苏;
重阳是归根的叶,
沾着秋霜送暑往寒来。
一迎一送的间隙,
藏着人这一生,
从青丝到白头的四季。
当白瓷杯斟满菊花酒,
漫上心头的是王维的乡愁。
茱萸的红,曾染过古人的衣襟,
每个攥着车票的游子,
都在重阳节的秋风里,
把“想家”咽成轻声的叹息。
父母的电话总是很短,
一句“都挺好”,
能撑过整个秋冬。
他们的世界很小,
只装得下我们回家的脚步;
我们的世界太大,
常把父母那句“多穿件衣裳”,
落在深夜加班时桌上的那杯咖啡。
别等霜花爬上父母的鬓角,
才想起递一杯热茶。
别等秋风卷走最后一片落叶,
才想起说一句牵挂。
这个重阳节,
哪怕远隔千里,
也该让那句“安康”,
比候鸟更早地
落在父母的耳旁
你看,金黄的稻穗在田间低头,
把丰收的重量,
轻轻靠向大地;
盛开的菊花在风中微笑,
把秋阳的暖,
悄悄塞进褶皱里。
人生这一张摊开的长卷,
每一笔“长久”,
都写在掌心。
父母的皱纹里,藏着暖阳,
我们的问候里,盛着春光。
愿所有的期盼,
都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把每个秋天的凉,
都能酿成甜美的糖。 (2025年重阳节)
作者简介:杨立敏 女,1976年出生,隆化县水务局工作。政协隆化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民俗文化协会会员、承德作家协会会员、承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隆化皇姑屯历史文化工作室主任、隆化存瑞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隆化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获财政部征文二等奖,河北省作家协会征文优秀作品奖等。承德市道德模范和优秀志愿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