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提起栾川的老君山朋友们都非常熟悉,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
老君山,本名景室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达2200余米。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的李耳(即老子)曾在此山修炼,唐太宗因此将景室山改名为老君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栾川除了老君山驰名全国,乃至世界。还有比老君山更让人受益终身的地方——栾川伏牛山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中心,中心占地面积300亩,充分利用地势地形和自然山体,依山就势规划设计,以学术报告厅为主轴,左右对称分布,功能布局合理简洁。
中心共有12栋单体建筑,包括教学楼、学术报告厅、学员宿舍、专家楼、教研综合楼、学员餐厅、笃行楼、文体中心、员工宿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馆等,总建筑面积7.37万平方米,建筑密度15%,容积率0.4,绿地率35%,可同时容纳900人进行培训、食宿。
中心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聘请涵盖省(市)著名高校教授、党校专家学者、基层党员干部、先进典型模范等不同层面100余名兼职教师,公开招聘高学历专职教师5名、带班老师12名。开发“一个核心,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党性教育、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5大类35个现场教学点,串联成8条现场教学线路,为学员提供菜单式教学。
上周,根据工作安排,我到栾川伏牛山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中心参加培训。几年前就知道这个教育中心,但一直没有走进过,这次终于有了机会。教育中心没有端坐于市井的喧嚣,反倒像从伏牛山的褶皱里长出来的——青灰的檐角吻着黛色的山眉,白墙映着流云,连教学楼的窗棂间,都漏进了松涛与鸟鸣,全然没有寻常培训机构的刻板,倒像一处藏在自然里的书院。
下了大巴车,才觉出这份“自然”里藏着的巧思。数十栋建筑依山就势铺开,不挤不抢,教学楼的玻璃幕墙映着山影,学术报告厅的穹顶落着天光,连宿舍窗外都缀着几竿翠竹。晨起时,若沿着山间的“乐道”散步,会撞见晨练的学员与清扫的工作人员点头问好,空气里飘着食堂熬煮的米粥香,混着草木的清润,竟生出几分“同学少年”的亲切感。
走进院落深处,才知这份“诗意”里,藏着最温柔的匠心。宿舍窗台摆着陶罐,插着山野间采来的野菊;楼层里图书一角格外舒心,手捧书籍沉静在墨香里;体育活动中心课余时间来舒展筋骨,扫除一天的劳累;房务台的瓷盅里,总温着琥珀色的中药饮,标签上 “清热解燥” 四字,是山里人把关怀熬成了岁月的暖,让各地来的学员,一抬手就触到了家的温度。
这里深度磨课提质,打造精品课程,建立常态化的磨课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分享教学经验,对课程进行点评与改进,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课程质量。通过教学竞赛、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选拔出一批教学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优秀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多培训和学习机会,打造一支明星教师队伍。此外,成立专班,围绕栾川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以及深厚的民俗文化,设计出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开班第一课。
这里提升接待水平,展现中心风采。接待能力是中心的一张重要名片。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接待人员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交流,都代表着中心的形象与品质。对接待人员全方位培训,从基础的礼仪规范到专业的业务知识,都要做到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以热情周到、专业高效的服务,给来访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中心赢得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优质培训资源,助力中心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不断拓展影响力。
这里强化后勤保障,筑牢服务根基。从学员的餐饮住宿到教学设施的维护,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培训的质量与学员的体验。中心后勤部门积极优化管理流程,严格把控食材采购的源头安全,确保餐饮卫生与营养均衡;加强对教学设施的定期巡检与维护更新,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安全管理,为学员营造一个舒适、安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这里强化自身素质,铸就卓越团队。中心人员善于学习,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提升理论水平,深入研究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与前沿理论,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无论是公文写作、课程研发,还是组织协调、沟通交流,都要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磨砺成长,以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
暮色四合时,中心的灯次第亮起,像撒在山间的星子。我坐在学术报告厅的窗前,看山月爬上檐角,听远处传来学员们的谈笑声,混着松涛阵阵,忽然懂得:这里的美,从不是刻意的雕琢,是山与水的馈赠,是人与情的温度。它让钢筋水泥有了诗意的魂,让知识的传递有了泥土的根,让每一个来此的人,都能在松风竹影里安心栖居,在烟火日常里汲取力量。
不知不觉四天的培训接近尾声。时间虽短,收获却满满。
周五下午返程,离去时,回望那方院落,已隐在伏牛山的暮色中,唯有檐角的灯,亮得像守望的眼。原来它早已不是一座简单的学堂,是心的栖处,是梦的渡口 —— 一头连着深山的晨雾与星光,一头牵着乡村的希望与远方,而我们途经此处,便把伏牛山的诗意,连同那份振兴的热忱,一并装进了行囊,成了往后岁月里,最温暖的念想。
这便是栾川伏牛山乡村振兴人才教育中心给我的印象:它是学堂,是家园,更是一座桥,一头连着深山的过往,一头牵着乡村的远方。


作者陶军同志简历
陶军,男,中共党员,本科,安徽怀远人,1978年11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总装备部,2010年年底转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科技大学兼职讲师,曾任中国军工报、中国文艺报特约记者。现在洛阳市委某单位供职,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军工报、中国社会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政工导刊、科
研试验后勤、牡丹杂志等媒体发表新闻稿件4000余篇(幅),散文、小小说等300余篇,部分作品入编成书,连年获得部队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一等奖),先后获奖各类奖项40多次,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二等功1次。
通联:洛阳市开元大道228号 邮编:471000
洛阳市党政大楼10楼1002室
洛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联系人:陶军(340321197811018596)
电话:13698863856


诵读者简介:李丽群,网名“冰城夏都四月天”。
身为海内外文学联合会、中国朗诵之声、中国都市文学社成员,她亦是一位退休的国家注册暖通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她不仅在专业领域深耕几十年,更在文艺道路上孜孜以求。曾荣获“芭而蒂和兑之吉2021VV诵读赛总决赛”优秀奖,及“第四届IRGC国际中文朗诵金梅花奖”网络赛区一等奖。
她热爱生活,钟情旅行与摄影,醉心写作与朗诵。愿以文字与影像记录岁月,用声音与情感讴歌时代,在余生的光阴里,继续做好中国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