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点击头像


关注我们
SUBSCRIBEto us


著名书法家杨成才先生为本专栏题写了 “乡村记忆” 名称,在此,谨向杨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其挥毫泼墨,为专栏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风采。

今天重阳节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编者按:当悠扬曲调在山东诸城白龙山响起,这朵从 “肘鼓戏”“周姑戏”土壤里绽放的艺术之花,不仅见证过“白龙山药会”的万人空巷,更在斗台戏的铿锵锣鼓中、庄户剧团的坚守里沉淀。它的每一段旋律,都藏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映着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如今,乡村大舞台上的舞步仍在继续,自编自演的现代茂腔戏还在传唱,这既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乡村文化振兴最鲜活的实践。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听见白龙山茂腔的独特韵味,看见非遗在乡土间的蓬勃生机!请欣赏诸城民俗专家台见新先生的力作《诸城白龙山茂腔》。】

文//台见新
“茂腔”与“吕剧”同为山东省东西区域的两大地方戏曲剧种,在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茂腔”主要活跃在胶东半岛一带,又称为“胶东茂腔”,主要代表人物——曾金凤,五十年代,曾金凤主演的《罗衫记》唱响了山东,影响了全国。“吕剧”主要活跃在鲁西北部济南一带,典型人物代表——郎咸芬,五十年代郎咸芬主演的《李二嫂改嫁》轰动了全国。
“茂腔”究其源头,诸城白龙山应该是其中重要源头之一,因而地方上也称之“诸城白龙山茂腔”。只是后来在传播过程中,遍布了胶东半岛,在胶州、诸城、高密三县中尤为突出,因为当时胶州继承发展的最好,演唱水平最高,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为——“胶东茂腔”。
“诸城白龙山茂腔”其前身是“肘鼓戏”,或称“周姑戏”。来源有二:其一,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来源于半岛鲁南一带,有一种敲着端鼓唱“姑娘腔”的,演唱时用手摇晃端鼓,用肘扭动,称为“肘鼓戏”。其二,来源于日照一位周姓姑娘因遭受婆家迫害,只身沿路演唱乞讨,其唱腔如诉如泣,所以称为“周姑戏”。
明末清初,“肘鼓戏”在诸城民间又称为“本周姑”;其曲调为“哦嗬咹,上车吭似火咹...”,用鼓、手锣、梆子伴奏。清光绪时期,从临沂有一位唱“拉魂腔”(柳琴戏)外号老满洲还俗的尼姑丁氏及其女儿来诸城落户,与诸城“本周姑”世家王世林结为秦晋之好,把“本周姑”与“拉魂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被称为“打冒”或“打鸣”,称之“冒周姑”。开始用柳叶琴、胡琴等伴奏。解放后,青岛、胶州、诸城、高密等县市纷纷成立剧团,沿用“冒周姑”唱腔,取其冒的谐音,冒,寓意“茂盛”之意,后来,将“冒周姑”,写成“茂肘鼓”,再后来定名为“茂腔”,2006年茂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肘鼓戏”在诸城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白龙山药会”。
清乾隆《诸城县志》“疆域考”记载:“百尺河之北为白龙山, 每岁二月朔日,十月望日,百货毕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罢。土人云‘山会’也“。
明万历十九年,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在诸城白龙山形成一个巨大的山会,——“白龙山山会”,每年的二月初一,三月三,六月初八,十月十五都要举行一次,其中,每年的二月初一和十月十五两次以药材交易为主,每次交易五天左右,因此,也叫“白龙山药会”。药会就设在白龙山南山东坡,全国各地的知名药堂大都在此设点收购,达一百二十多家。如高密的仁树堂、万合堂,胶州的宝生堂、鉴古堂,诸城的宝德堂等。中小药铺则租用附近的村民所搭建的临时席棚营业,或露天设摊交易,此类药商,多达上千家。届时,前来赶会的人山人海,不仅国内各地的药材商前来交易,而且波及到邻国的尼泊尔,缅甸等国的药材商也争着前来交易。相传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药材商,为了及时参加药会,新年刚过就启程,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程万里。药会规模宏大,交易方式主要以串换药材为主,经营品种十分齐全。因而,明清时期白龙山成为江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被誉为“东方药都”。
“白龙山药会”又源自白龙山庙会。史料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白龙山诰授册封,山敕封为“虹霓山”,寺敕封为“虹栾寺”。民间自古就有“三月三过神仙”一说,这天百姓有到山上寺庙进香的习俗,时间长了,就渐渐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庙会,在庙会的基础上,明万历十九年又形成了“白龙山山会”也称“白龙山药会”。
因为唱大戏是“白龙山药会”必不可缺少的头等大事,并且要连续唱三天。那时,“肘鼓戏”盛行了。每次山会期间,一般都是请本地两家戏班子,露天扎戏台,南北对棚演唱。为了吸引观众,两家戏班子,往往各自拿出自己看家的本领,都十分卖力。外地其他戏班子也有时前来搭台演唱,最多时达十几家。有十几个戏班子同时演戏,这叫斗台戏,各班子拿出最好"行头"、"剧本",各自都想斗倒对方。经常演出的剧目是《狮子楼》《大劈棺》《赵美蓉观灯》《卖宝童》等,以及民间一直称为《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玉杯记、绣鞋记、火龙记、金簪记、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的台柱子戏。唱戏期间,会场布置非常庄重,男女要分席而坐,一般男左女右,中间要拉上红绳线,不能越界,有专人负责,称打场子。富贵人家则搭建席棚坐在席厢听戏,并且有专人伺候。唱戏开场了,那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夹杂着明快的唢呐声,伴着悠扬的二胡声,花旦的娇吟声,老旦的吆喝声,花脸的怒吼声,加上人们的喝彩声、喧闹声,构成了一曲美妙的旋律,听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由于缺少史料,明清时期的主要戏班子无法考证,因而,我们能查到的是:清朝光绪初期,白龙山脚下东北台家大村“八大门”,以台昌烈等人为首,成立了“台家戏班”,聘请教师,招收本地能歌善舞的少男少女二十多人学习表演,因土地变卖之后(为了成立戏班,昌烈公将家中八顷土地卖光了),造成后期经济拮据,演员三年学艺期满,只到南海(胶南一带)演出了一场,不久就解散了。后来这批艺人中部分人组织起来,农闲时外出演唱,因不能唱整台大戏,只能唱选段,被称为唱板凳头的。民国时期,唱板凳头的第二代传人台培洪、刘德胜等都是佼佼者。
清末民初,郇家村有一位堂号“老槐树底”艺名“喜鹊”的王姓之人,成立了“郇家村戏班”,此人精于戏曲,吹打弹唱无所不能,专唱包头(女生),有人曾戏虐称,“肘鼓戏一百二,他能会到一百二十一!”该剧团主要成员有梁尹任姓人,专唱老生,大捎坡绰号“打狗子”专演武生。此外还有本村马文斗掌控司鼓,马文升伴奏。马文升不仅精于吹打弹唱,而且能歌善舞,为戏班中的台柱子。该剧团曾经在胶东半岛巡回演出,而且专门到大户人家演唱。在胶州的黔陬村,每次都要一连演唱半月有余。该戏班戏路广,演艺精,“白龙山药会”期间就专门到白龙山上演唱。主要演唱节目有:《狮子楼》《赵美蓉观灯》《铡美案》《闯帐》《南唐》《三串》(小姑贤)以及《四大京》《八大记》等一百多部。后来,马氏兄弟俩到青岛大剧院戏演唱,成为佼佼者。

解放前后,该戏班又以曲阮廷为主,继续演唱,主要演员有:张树美、杨振兰等。1966年5月“文革”爆发,不准唱才子佳人之戏,大唱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等,仍有曲阮廷牵头,主要演员有:杨振臻、邱庆海、张耀花等。
民国初期,市泊子侯氏家族组成大抬杆喇叭戏班,主要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部分组成,吹管乐器有大喇叭杆(俗称大抬杆)、大唢呐、小唢呐、笙箫、笛子等。打击乐器有堂鼓、大鼓、铜锣、大钹等。主要从事红白喜事、节庆活动。侯氏自第二代传人侯万亮开始名声大振,在胶东半岛一带,首屈一指,大杆喇叭曾在高密十三杆大喇叭中,独树一帜,挂头等金牌。尤其到了第三代掌门人侯建枣时期,侯氏戏班,日如中天,侯氏六杰名震胶东,诸城著名的茂腔艺术家王仙梅,十六岁那年曾在侯氏戏班学过徒。1964年在修建墙夼水库工地上,王仙梅前去工地慰问演出,因对剧团伴奏人员水平不满,曾经指名让当时在工地上参加劳动的的侯家老六为其吹奏,并且亲切地称其为师叔。
民国后期,白龙山后大邨(今属高密市柴沟镇)有一位叫王福星的人,十分喜爱戏剧表演,以演唱丑角闻名胶东,原在青岛剧院演唱,后来组建了“福星剧社”,王仙梅曾是主要演员之一。
解放初期,庄家河套的王之理、庄汝亭组织群众演唱话剧《三劝》《姑子贤》等。同时还有桃园的龚振河、赵福增等人组成小规模戏班,在本地演出。
五十年代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号召下,文艺工作者焕发了青春活力,文艺的春天到来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各种剧团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白龙山一带纷纷组建庄户剧团。1953年大百尺河村率先成立了庄户剧团,主要成员有:窦忠英、徐宝全、庄夕荣、赵宝祥、赵明熙等二十多人,主要在本地演出《王定保借当》《拳打镇关西》等剧目。
1956年春,小仁河村的钟昭环请林家村的秦福祥来教唱茂腔,一共三十多人,主要演员魏秀兰、钟桂香、钟维亮、钟昭洪等,刘天禄掌鼓板。主要演出《秦香莲》、《穆桂英挂帅》、《包公案》等,曾经到胶南一带演出了十几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956年冬天,庄家河套的王泽森、庄汝亭二人在话剧剧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庄家河套剧团”,一共三十多人,主要演员有:迟玉秀、迟桂芳、王泽森等人。演出剧目《刘海砍柴》、《双生赶船》等。
1961年东盆渠,在该村任教的朱文仙老师主持下,成立了“东盆渠茂腔剧团”,主要成员有单纪花、孙培海、高凤友,司鼓,李润田,主要演唱《寻儿记》等。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剧团有,东埠口村在李栾的主持下,成立了“埠口庄户剧团”,张家兰子在掌门人刘进池的组织下成立了“张家兰子庄户剧团”,此外,还有“龙泉庄户剧团”、管家河套剧团等。
1967年5月,江青《谈京剧革命—19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月23日,北京、上海举行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活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共八个样板戏在首都各剧场同时上演。6月18日,《人民日报》号召“把革命样板戏推向全国去”。继八个样板戏后,钢琴伴唱《红灯记》、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先后诞生。
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全国各地大唱革命现代样板戏,村村成立剧团,白龙山一带最出名的剧团是山后的郝家楼子村(属高密市柴沟镇),组织人是台新堂,主要演员有沙明芝、台铭新、鹿永连等,尤其是沙明芝,扮相靓丽,唱腔甜美,轰动一时。其次是后大村,组织人为于洪升,主要演员有于瑞珂、台实芬、魏金山、台实连等,台实忠负责剧务。他们白天排练,晚上到附近村庄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百姓欢迎。
八十年代初期,剧团大多都解散了,1983年连诸城县剧团著名的茂腔艺术大师王仙梅也曾一度沦为唱板凳头的,令人唏嘘不已,庄户剧团更是销声匿迹。
进入两千年以后,党中央发出了走文化强国之路的号召,大力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指示,让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文化之花遍地盛开,由逄振中牵头,率先成立了“白龙山老年大学艺术团”,在全面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创新出新的优秀节目。主要成员有:逄振中、庄夕荣、迟玉秀、孙伯奇、刘宝堂等。
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环境,建设文化强镇,深入挖掘“白龙山茂腔”。2022年7月3日,在孙培华、付桂友两人主持下成立了诸城市百尺河镇老年大学艺术团,主要成员有:王法勤、王金聚、庄锡来、朱桂章、朱连玲、邱广胜、孙洪香、董淑梅、台桂菊、王秀芹,朱焕美、宋理琴 、窦茂青等。其中,司鼓为王金聚、庄夕来,主弦为王法勤,导演为朱连玲、王耀东,主角,孙洪香、董淑梅。他们自筹资金,购买了锣鼓、乐器、音响、幕布、红地毯、灯光、服装、行头等,现已经排练了“小姑贤”“张郎休妻”“西京”“双婚配”等多部传统戏剧,并且,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如今,正在排练自编自演的“换婆婆”“喜气盈门”等现代戏剧。
2022年10月29日,该剧团由乡土作家台见新出面,邀请到诸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董砚秀,前来指导工作,董主席不辞辛苦,现场亲自指教示范,并且把百尺河作为诸城戏剧协会的“驿站”,不定期的前来指教,同时每周四、周六,该剧团学员们可以到诸城文化馆,诸城老年大学参加培训学习。
如今,诸城白龙山一带,群众自发地行动起来了,村村有歌唱队、舞蹈队,通过成员自己捐款,购买了锣鼓、喇叭、二胡等乐器,有的还购置了服装,行头等,他们自娱自乐。特别是桃园社区,在村支书王金生、民营企业家王金海等人的支持下,筹建了“乡村大舞台”,村民李耀伸自掏腰包投资四万多元,自购灯光、音响、摄像设备,2021 年成功的组织了“首届乡村舞蹈大赛”,有附近村庄三十多个舞蹈队前来参赛,轰动一时。2022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乡村舞蹈大赛”,获得广大百姓好评。管家河套村以退休医生管恩亮为首,成立了“管家河套村老年大学”不仅多次组织舞蹈队在村里活动,而且新上了高跷队。后大村在村党支部李德忠的支持下,以农村改革先锋台实忠、退休教师台见新为首,成立了乡村“文化学习活动中心”,组建了了锣鼓队、歌咏队、舞蹈队、书法绘画队、文艺创作队,邀请央视歌手台运花等潍坊艺术团八名歌手,以及诸城市东路大鼓演唱团队,前来义演,于农历2021年8月8日晚上,在中大村广场,成功举办了首届“庆祝中秋佳节暨农民丰收节文艺晚会”,深受广大百姓群众的欢迎。其中,2021年“三丫舞蹈队”参加诸城市“炫艺龙城”大赛,获得三等奖。
2024年8月1日在镇文化站的支持下以台见新、李耀伸为首,成立了“诸城龙山文化中心”,以“弘扬历史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镇”为目标,以抢占国家潍水公园文化圈滩头阵地,以构筑百尺河文化桥头堡为目的,担负起引领全镇文化潮流的重担,下设龙山茂腔团队,东路大鼓团队、舞蹈队、歌咏队、高跷队、腰鼓队以及民俗的锣鼓队唢呐队、大秧歌队、舞龙舞狮队、快书、民间小调、小品队等二十四个团队,共计二百多人。连续隆重举办了庆祝八一建军节、庆祝第四十届教师节、庆祝国庆七十五周年文艺汇演活动。同时,担负起了全镇十三个社区七十九个网格村的“一村一场戏”演出活动。
政府文化部门要全面落实202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铺下身子,深入乡村实际,走到百姓群众中去。事实证明,乡村文化必须脚踏实际放在乡村进行,不能打着以社区建设为中心搞社区文化而替代乡村文化。政府要启用乡村文艺带头人,文艺骨干等,通过国家公共文化基金拨款和乡村自筹、企业捐赠等方式,建设好每一所乡村文化大院,建立乡村图书馆、信息高速公路、文艺活动室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村一场戏,一村一品牌”的振兴乡村的目的。
乡村文艺事业的繁荣昌盛,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乡村文化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而且起到了通过文艺宣传、教育、导向、引领的作用,同时,增强了乡村文化元素,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增进了社会和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陶冶了情操,激励斗志,催人积极奋发向上。
2021年6月28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2024年10月28日第一次修改
台见新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遗传承人纪实集《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等,《六汪镇志》副总编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担任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