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茅台镇重阳祭:一坛酒的天地之约
一罗培永
当晨雾还未散尽,赤水河面上的水汽便裹着一缕若有若无的酒香,漫过茅台镇的青石板路。镇口那棵三百岁的黄葛树,枝桠间还挂着昨夜秋风送来的茱萸,树下早已聚满了扛着竹筐的酒坊人,他们裤脚沾着红土,肩头搭着粗布巾,目光都朝着镇子深处的祭坛望,等着那声唤醒全年酿酒季的鼓响。
重阳节于茅台镇,从不是插茱萸、赏菊花那般简单。这里的重阳是“酒的生辰”,是人与天地、河水的一场郑重约定。天刚蒙蒙亮,镇上老酒师们便带着后生,捧着新晒好的红缨子高粱往祭坛去。那高粱粒颗颗饱满,红得像浸了酒液,是头年秋天在赤水河岸的坡地上种下,经了一冬的雪、一春的雨、一夏的晒,才养出这般紧实的性子,老人们说,这是“天地给的酿酒骨”,少了哪一季的滋养,都酿不出茅台镇的魂。
祭坛就设在赤水河畔的高台之上,青石板铺就的台面被岁月磨得发亮,中央立着三块石碑,分别刻着“天”“地”“水”三个篆字。石碑前摆着三只粗陶酒碗,碗里盛着去年酿的基酒,酒液清亮,未喝先醉。辰时一到,镇里最年长的酒师,穿着浆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手持铜锣走到台前,“当”的一声,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
“敬天”老酒师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字字铿锵。两个后生捧着装满红高粱的竹筛,缓步走到碑前,将高粱轻轻撒在祭台上。红高粱落在青石板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与天地对话。“求上天赐风调雨顺,让粮满仓、穗满枝!”众人跟着躬身,手中的酒盏举过眉梢,再将酒缓缓洒在祭台前的土地上。酒液渗入红土,瞬间腾起一股混着泥土与酒香的热气,仿佛天地真的收到了这份敬意。
接着是“敬地”。这次上前的是几个中年汉子,他们扛着锄头,在祭台旁的空地上刨出三个小坑,每个坑里埋上一小把红高粱种子。“谢大地育肥土、生佳禾,让咱茅台镇的红粱有筋骨、有酒香!”老酒师的话音刚落,汉子们便将锄头重重顿在地上,“咚、咚、咚”三声,像是在向土地叩谢。围观的人群里,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奶奶的衣角小声问:“奶奶,为什么要给土地喝酒呀?”奶奶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土地养了高粱,高粱酿了酒,咱们得让土地也尝尝甜呀。”
最热闹的要数“敬水神”。赤水河是茅台镇的“酒之血脉”,每年重阳节前后,河水会变得格外清冽,矿物质含量恰好适合酿酒,老人们说这是“水神送的好酒期”。敬水神的队伍从祭坛出发,沿着河岸缓缓前行,队伍最前面是两个敲锣打鼓的后生,后面跟着抬着酒坛的壮汉,坛口用红布封着,上面系着黄绸带。家家户户的人都跟着队伍走,手里拿着芦苇枝,走到河边时,便将芦苇枝蘸着河水,轻轻洒在酒坛上。
到了河边的祭水台,老酒师亲自打开酒坛封口,将酒缓缓倒入河中。酒液顺着水流散开,在河面晕开一层淡淡的酒香,连河里的鱼儿都游过来,围着酒液打转。“谢水神赐清泉、润佳酿,让咱茅台镇的酒有回甘、有底蕴!”老酒师弯腰,将额头轻轻贴在河面上的水汽里,像是在与水神低语。众人也跟着弯腰,手里的芦苇枝在河面轻点,河水沾在手上,凉丝丝的,却带着一股暖意——那是酒与水交融的温度。
祭典刚过,“下沙”的号子便在镇子上空炸开了锅。“下沙”是茅台镇酿酒的第一步,将红高粱用赤水河的水浸泡、蒸煮,让高粱吸足水分,为后续的发酵做准备。镇里最大的酒坊“同顺和”门口,早已支起了巨大的甑桶,甑桶下的柴火燃得正旺,蒸汽裹着木头的香气往上冒,在阳光下凝成一片白雾。
十几个壮汉赤着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满是汗珠,他们围着甑桶站成一圈,每人手里拿着一把木锨。“嘿哟——下沙喽!”领头的汉子喊了一声,众人跟着应和,木锨铲起红高粱,高高举过头顶,再“哗啦”一声倒入甑桶。红高粱落在滚烫的甑桶里,瞬间腾起更浓的蒸汽,蒸汽里裹着高粱的清香,飘得满街都是。
围观的人里,有不少外地来的游客,他们举着手机拍照,却忍不住被这热闹的场面感染,有人甚至跟着号子声拍手。一个来自上海的年轻人,凑到甑桶边,伸手想摸一摸刚倒入的高粱,被旁边的酒师拦住:“小心烫!这高粱得蒸够时辰,才能出好味。”年轻人笑着缩回手,深吸了一口蒸汽:“这香味太特别了,比我在城里闻过的任何香水都好闻。”
酒坊里,女人们也没闲着。她们坐在院子里的石磨旁,将泡好的高粱倒进石磨,推着磨盘碾成碎粒。石磨“吱呀吱呀”地转着,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有个穿碎花裙的妇人,一边推磨一边哼着小调,调子是茅台镇特有的酒歌,歌词里唱着“红粱红,河水清,酿出好酒敬亲人”。旁边的姑娘们跟着哼唱,歌声混着石磨的声响,飘出院子,与街上的号子声叠在一起,成了重阳最动听的旋律。
到了午后,镇上的广场上摆起了长桌宴。家家户户都端来自己做的菜,有赤水河里的清水鱼、用红高粱面做的窝窝、还有自家腌的腊肉。最显眼的是桌上的酒坛,每个坛子里都装着新酿的“重阳酒”,酒液呈琥珀色,倒在碗里,还冒着细密的气泡。
老酒师端着酒碗,走到广场中央:“今天是咱茅台镇的大日子,敬了天地水神,下了新沙,咱得喝一杯,祝今年的酒比去年更醇!”众人纷纷端起碗,“干杯”的声音响彻广场。酒入口中,先是一丝微辣,接着便是满口回甘,最后留在唇齿间的,是红高粱与赤水河交融的清香。有个老人喝了一口,眯着眼睛感叹:“这酒,有当年的味儿!”
广场的角落里,几个后生正在比试“下沙”的手艺。他们每人拿一把木锨,比赛谁铲的高粱又快又匀。围观的人拍着手喊加油,输了的人要罚喝一碗酒,赢了的人会得到李老爹亲手递的一把新木锨——那是酒坊里最珍贵的奖励。小姑娘们则在旁边跳皮筋,跳的调子也是酒歌的旋律,她们的辫子随着动作甩来甩去,像极了田埂上摇曳的红高粱。
夕阳西下时,赤水河被染成了金红色,河面上的水汽与酒香交织在一起,像是给茅台镇罩上了一层温柔的纱。酒坊里的甑桶还在冒着蒸汽,“下沙”的号子声渐渐轻了,却依旧萦绕在镇子的每个角落。老酒师坐在祭坛旁的黄葛树下,看着远处嬉戏的孩子,手里摩挲着一只旧酒碗,碗沿上还留着去年重阳的酒渍。
“明年的重阳,又该是好光景。”他喃喃自语,目光望向赤水河的尽头,那里,夕阳正缓缓沉入河面,将河水与天空连成一片,就像茅台镇的酒,连着天地,连着岁月,连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
这便是茅台镇的重阳节,没有文人墨客的风雅,却有最质朴的天地之敬;没有奢华的仪式,却有最热闹的人间烟火。从敬天敬地敬水神,到热气腾腾的下沙,每一个环节都藏着茅台镇与酒的故事,每一声号子都透着茅台镇人的执着。在这里,重阳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对传统的坚守,更是一坛好酒的序章,只要赤水河还在流,红高粱还在长,这重阳的热闹,便会一年又一年,伴着酒香,延续下去。
赤河秋影映重光
祭礼虔心祈岁祥
玉液三觞酬昊宇
红粱万斛入蒸仓
号传古意情难改
火炙新粮韵始彰
岁岁佳时循旧俗
酱香飘处是吾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