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学刚,湖北省崇阳县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现代苏学学者、当代学人、民间文艺学家、文艺评论家。黄冈师范学院教授/编审。原全国多个文化学会理事,现黄冈市多个文化单位顾问。出版《苏东坡在黄州》《曲艺创作漫谈》等专著8部,文艺作品300余篇。曾获中华文学奖和上海飞鹰优秀论文奖。学术著作连同个人名字,一齐进入新华网、国学网、东坡网,影响辐射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接受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楚天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和新加坡王永元、日本内山精也、韩国赵诚焕和安熙珍等国外学者的访问。
重阳敬老节,常回家看看
饶学刚
重阳节,汉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所以又称踏秋节、登高节、菊花节、赏酒节、茱萸节、老人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沿袭至今。1989年,我国政府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登高踏秋的重阳日仍是今人的健身节。金秋佳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登高赏秋,趣观浮云,俯仰今古,是今人放牧视野、彻悟心智、抒怀酬志、心旷神怡的精神仪式,是对今人生命时空的全景式检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之一)呈现人生最浪漫而最豪迈的一派风光。“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杜牧《七律·九日齐山登高》)以高秋写高情,以酒销忧,颇显名士旷达风范。
赏菊饮酒的重阳日仍是今人的长寿节。九九为秋之尾,草木快速凋零,唯独菊花独立寒秋,迎霜绽放。在现代人眼里,菊花仍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意味:菊是延寿客、不老草;菊是生命力的象征、长寿象征。“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菊花酒是吉祥酒、长寿酒。因此,今日人们重阳赏菊饮酒就成为重阳日的主要活动。请你不妨以菊花酒为伴,以菊明志,吟咏一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菊花重阳的人生情味和美学意义油然而生。
登高赏菊的重阳日还是今日国家的敬老节。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法律明确规定每年重阳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让传统的重阳节的人情意味和美学意义更加发扬光大,传递给我们的是浓浓的多尽孝心,感亲人恩的人伦亲情。“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车行《常回家看看》)劝诫忙碌奔波的人们不要忘记操劳一生的父母。有道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年轻人不在老人身边,并未“常回家看看”,反倒带来的是中央电视台街访老人。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从他们身上感觉不到温暖,不快乐。这不是一般老人的感受和想法。老人们的要求很简单,只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多交流交流。儿女们连这么简单的要求都不能够满足老人,老人们的心肯定是凉的,苦的。这抽打着谁的心?
重阳敬老节,应放假一天,让儿女们常回家看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