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北 京 钟 鼓 楼 记
池国芳
登临钟鼓楼的那日,秋光正好。我与友人管君相约,一同去寻访这老北京中轴线北端的标志。我们从地安门外大街一路向北,远远便望见两座巍峨的古建筑一前一后矗立在蓝天之下——那便是钟楼与鼓楼了。
一
钟鼓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处于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鼓楼在前,红墙朱户,庄严大气;钟楼在后,灰墙黑瓦,沉稳古朴。它们相对而立,仿佛两位时间的老者,看尽了数百年的沧桑变迁。
钟楼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现存建筑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的。而鼓楼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比钟楼更为久远。我不禁想起资料上的记载:钟鼓楼是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在古代,没有现代的钟表,人们便是依靠钟鼓楼的报时来安排劳作起居的。
“走,我们上去看看。”管君拍拍我的肩膀,将我从沉思中唤醒。
我们走进鼓楼,没想到迎接我们的是如此陡峭的台阶。我扶着栏杆,一级级慢慢爬,不禁感叹:“这比北海公园永安寺的台阶还要陡啊!”管君在我身后笑道:“古人建楼,可不管现代人爬楼的辛苦。”
二
气吁吁地登上鼓楼,眼前的景象让我们顿觉一切辛苦都值得。鼓楼二层陈列着数面朱漆木架上的巨型大鼓,其中一面是饱经沧桑的明代主鼓实物,鼓面上还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这伤痕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痛楚,让我和管君沉默了许久。
走到回廊,凭栏远眺,北京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地安门内大街车水马龙,四合院在道路两侧一字排开,郁郁葱葱的古树点缀其中。向北望去,钟楼屹立在夏日湛蓝的天空与白云所形成的背景里。不同于皇宫禁苑的威严肃穆,矗立在胡同之中的钟楼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烟火韵味。
“你看,”管君指向西边,“那是什刹海。”
我们顺着他的手势望去,波光粼粼的什刹海与北海白塔构成了右侧的景致。游船散布在水面,湖岸的垂柳随风荡漾。渐变的青绿色从什刹海延伸到琼华岛,洁白的塔身浸润在蔚蓝色的天空。
这时,一群鸽子背着鸽哨从古老巍峨的灰色钟楼前掠过,发出“嗡嗡”的声响。这声音如此熟悉,让我想起资料上说的,小时候奶奶带作者在钟楼前喝豆汁儿的往事。这悠扬的鸽哨声,或许是老北京最动人的背景音乐了。
三
从鼓楼下来,我们走向钟楼。钟楼比鼓楼小一些,但也同样壮观。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有黑琉璃瓦和绿琉璃瓦剪边。与立于道路尽头的鼓楼相比,钟楼更加靠近民居。
登临钟楼,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那座铸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大钟。大钟通高7.02米,重达63吨,从重量上说堪称“古钟之王”。我绕着这口巨钟走了一圈,想象着它昔日鸣响时,声音传遍整个京城的壮观景象。
管君告诉我,清代将每夜划分为五更,晚八时(戌)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十时(亥)曰二更;十二时(子)曰三更;二时(丑)曰四更;四时(寅)曰五更;五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
“难怪古人说‘晨钟暮鼓’,原来钟鼓楼的报时还有这么多讲究。”我感叹道。
四
在钟楼上俯瞰,满眼都是生活的烟火气。随风而动的衣物、骑着板车载着货的大爷、坐在街口聊天的奶奶……如果说站在鼓楼上看到的是壮阔的城市和华丽的建筑,那么站在钟楼上看到的就是北京的古韵。
这让我想起当代诗人刘楠的《七律·鼓楼》:
“飞檐城阙隐威龙,千载犹闻亮鼓钟。
登岗如瞻君帝浩,凭栏似俯将臣恭。
风云变幻乾坤转,天地更新日月从。
璀璨遗存成一景,欣迎春夏与秋冬。”
而马萧萧先生1993年赠北京电视台“什剎海”栏目的对联更是巧妙:
“钟鼓楼上欣看首都新气象,什刹海边饱览京城老风情。”
这些诗联,无不捕捉到了钟鼓楼的历史韵味与时代气息。
五
从钟楼下来,我们在广场上休息。广场上有下棋遛狗的老人,还有踢毽子、抖彩带锻炼身体的人。暖阳阳的午后就是这般惬意。一群游客在鼓楼前拍照,兴奋地讨论着刚才看到的击鼓表演。
“你看他们,”管君指着那些拍照的游客,“每个人来这里,似乎都在寻找不同的东西——有人寻找历史,有人寻找风景,有人只是来打卡。”
我点点头:“但不管为什么而来,站在这古老的建筑面前,谁能不生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呢?”
有时真羡慕生长在北京的人,有这么多历史古迹可以去探访和追寻。我们的古人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来到文化古迹所在,会被古迹的气质所影响和震慑,你的心都会跟着静下来。
六
夕阳西下,我们准备离开。回望钟鼓楼,在夕阳的余晖中,它们显得更加古朴庄严。我不禁想起清人舒甘来题北京的对联:
“一条中轴线显昔日辉煌,帝乡气派,天下威仪,凝为凤峙楼台,龙飞宫殿;
千古北京城彰吾邦赫奕,当代新图,百年远梦,化作雄都崛起,大国复兴。”
这对联精准地捕捉到了钟鼓楼在北京城历史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我敬佩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他们不仅能建造出如此巍峨的建筑,还能设计出如此精密的报时系统。钟鼓楼不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对时间的理解和尊重。
钟鼓楼的存在,连接着北京的过去与现在。它们见证了多少朝代的更迭,多少悲欢离合,却依然静静地屹立在这里,提醒着我们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
七
临别之际,我填了一首《卜算子·钟鼓楼》,以表敬意:
巍巍两楼峙,
暮鼓晨钟彻。
阅尽千年古都秋,
声震燕山月。
时光似水流,
历史翻新页。
盛世长鸣醒世人,
气韵永难灭。
钟鼓楼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中,但那份历史的回响,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