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一部经书的命运:从洪水浮箱到摩诃庵刻石
汪国新
一套珍贵《集篆三十二体金刚经》刻石,静静安藏在北京海淀区的摩诃庵内。她是唯一存世的宋代集篆佛经,将三十二种篆书艺术与《金刚经》的般若智慧熔于一炉,是书法史与佛教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双重瑰宝,是刻石永存文化的传奇。
然而,这份宁静的背后,是一场跨越四百年的惊险传承,其起点既竟是一场滔天洪水。
一部经典的铸造者
这部经典何以如此珍贵?她连接几代人的因缘,三个关键人物决定了这部经典的命运。
一是五代时期僧人梦英,五代篆书杰出代表,他集十八体金刚经。
二是宋代僧人释道肯,他广集三十二体篆文书,成就《集篆三十二体金刚经》。其艺术价值非凡,它创造性地将多种篆书字体与《金刚经》的经文深度融合,不仅是宋代篆书艺术的生动体现,更开创了用“一书多体”来诠释宗教经典的先河。
三是明代汪可受,传承薪火的关键人物。历经四百年岁月传承,其背后,绕不开一个人——明代官员汪可受。正是他,偶然获得这部宋代失传的篆体古本,并倾力推动将其刻石永存,使文化瑰宝免于湮没于尘烟。
万历年间,黄河水患极其严重,特别是曹县、单县、徐州等段,决堤频繁。朝廷常常派遣中央大员或委任地方高级官员专职负责。汪可受任“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整饬河工水利道”,以山东右参政的高级身份,凭借按察司佥事的监察权,全权负责整饬山东段的黄河堤防、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工程。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在他因病辞归期间,他在洪流漂浮的木箱中,意外获得此古本,遂命其子道春处理残卷,又嘱门生洪度摹写整理,更亲自倡导刻石立碑;洪度历时两载,将水渍漫漶的字迹一一摹定清晰,并先刊木版,以广流传;终在僧人性宏等人襄助之下,依洪度摹本,将全经镌于六十余块汉白玉石,嵌置于摩诃庵金刚殿壁内,为这失传多年的篆体珍本,寻得了永恒的归宿。

若没有汪可受从洪水中抢救古本、组织人手整理、全力推动刻石,今天我们恐怕再也见不到这套刻石了。
汪可受的序文与启示
而这段往事的细节,全靠汪可受亲笔写的《金刚般若经集篆序》才得以流传。这篇序文,是四百年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最关键的第一手资料,也给这场文化传承事件的真实性做了担保。
汪可受《金刚般若经集篆序》
余往自河上,病归。取人所弃地,于黄莲之洲堤而耕之。创丈室以比涧槃,因自号黄莲居士。戊申夏五月十六日,洪水溃堤而入,田庐没焉。余仅以身免,入城居。又十日余,当知非之辰,以长斋谢客,独掩一室,礼佛求忏悔。二十七日午,出一苍头,进曰:顷鼓棹颓垣之下,有箧浮来触舟。取视,之中藏故纸,似已浥烂。夜若有鬼物守此者,大惊,梦寐不知其何物也。命男道春,展暴日中。点画如新,始知为《古刻集篆金刚经》。盖宋僧道肯,因五代僧梦英所集十八体,增成三十二体者也。计得经在余求忏之时,又素经行观息处,余以是因缘,大惊喜。报家大人逸斋翁,集亲朋同观,咸惊喜!以为得未曾有,往徒闻水螺护经之异,而今身亲见之矣。客有能以符呪致鬼神者问之,得绝句诗二。
其一曰:
何处经文翻贝叶,洪涛千丈拥豪光。龙宫泻出非凡手,海藏输来献法王。
其二曰:
维摩丈室已随波,护法诸天几度过。为示源头真脉络,金刚一部本无多。

汪可受以精炼的笔触,在序文里把发现经卷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那会儿他从治理黄河重要岗位上因病回乡,在黄莲洲(今湖北省黄梅县)开垦了一块荒地,建了间小屋自住疗养,也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黄莲居士”。戊申年(1608)夏天五月,洪水冲垮堤坝,田宅被淹,他好不容易脱险进城暂住。十多天后5月26日,是他的五十岁生日,他守斋谢客、闭门礼佛忏悔。第二天,家里的仆人来报:在断壁残垣的水边撑船时,有个箱子浮过来撞了船,打开是些快烂的旧纸,夜里还像有鬼神守着,吓得人睡不着。汪可受让儿子汪道春把纸拿到太阳下晒,没想到字迹竟变得清清楚楚,原来是一部《古刻集篆金刚经》,还是宋代释道肯在五代僧梦英十八体篆书基础上增补成三十二体的版本。他又惊又喜,请父亲汪勋大人看后,还召集亲朋来看,众人称奇,“以前只听说过水螺护经的奇事,如今竟亲眼见了”。
汪可受推动刻石,就是想让这部失传已久的艺术珍本永久流传,不被时光湮没。我则从这篇序文里,读出耐人寻味的深意。
1.与《金刚经》的缘分深厚
汪可受从小接触佛学,7岁能背诵心经。在明代,禅宗常以《金刚经》为核心经典,汪可受对这部经熟稔于心。明代士大夫相信居士佛教的不少,袁宏道、焦竑都曾为佛经作注,汪可受也在这个圈子里,《金刚经》在他心里分量极重。他潜心学佛,《金刚经》中所讲的“空性智慧”,成了他面对人生起伏时的精神支柱,帮他平衡仕途与心性修养——经里“离相无住”的思想,和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相通,让他格外有共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让他对生命无常有了更深的体悟。对他而言,《金刚经》不只是佛学智慧的载体,更是士大夫安顿身心、贯通三教的思想媒介。我特别注意到序文里提的“得经在余求忏之时,又素经行观息处”两句,透露出重要的细节——“经行观息”是佛教禅修里动静结合的方法,是他平日的修行功课,可见学佛行佛早已成了他的日常。
2.知非自省,能感天动地
汪可受在生日这天,吃长斋,谢访客,独自一人在屋内礼佛,经行观息,反省忏悔。可受没有自认为是圣人,而是不断内观养正的学习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能“知非”,能反省。动物不求认识自己,惟人求自省。真正的自由人,是努力认识自身与人的本质的人。一辈子没有学会反省的人,是没有生命成长的人,只有工具性学习而没有进入生命学习。对于虔诚反省的人,上天都是喜悦的。“洪水献经”的传奇发生在汪可受知非反省的第二天,让汪可受公倍感惊喜。
3.两首绝句,神圣意味浓郁
汪可受在序文中记录了当时有位懂符咒、能通鬼神的朋友,为他这段奇遇写了两首诗。作为此序文结尾的诗篇,把一场毁家的灾难,变成了通透的修行启示。
′第一首:
何处经文翻贝叶,
洪涛千丈拥豪光。
龙宫泻出非凡手,
海藏输来献法王。
先问经从哪来,再答洪水里藏着豪光——原本毁屋的洪水,竟成了护持经卷的力量;这经卷,是龙宫里流出来的宝贝,绝非俗世寻常之物,是专门献给汪可受这位虔诚的修佛之人的。能通鬼神的朋友,不仅是安慰他——丢了田宅不算亏,更是强调,这稀世之宝是龙宫给你的馈赠。诗中灵物送宝的隐喻,让偶然事件升格为神圣行为。
第二首:
维摩丈室已随波,
护法诸天几度过。
为示源头真脉络,
金刚一部本无多。
你那间像维摩诘居士一样的清修小屋被冲走,但护持佛法的天神一直都在。之所以有这场洪水献经,就是为了让你看清佛法与生命的根本。《金刚经》讲的般若智慧,本就简单纯粹——是“空”“一”。洪水让你丢了外在的栖居之所,却得了内心的觉悟,这才是最珍贵的。
这两首小诗,将一场奇遇,点化为精神的启明。它的隐喻在于,处于困厄之中的人,可以经佛理寻得超然与安宁。

历史回响与当代追问
汪可受“洪水献经,刻石传世”的传奇,让我们认识到,成就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工程,有时需要超越偶然的因缘际会,而这份际遇更偏向于心怀敬畏的真正修行者。
四百年前的一场洪水中,汪可受挽救了这部险遭永埋水底的篆体佛经,今天,我们是否也曾遇到类似的“文化漂流”?我们是否对濒危的非遗、散佚的文献、倒塌的古建筑视而不见?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高度重视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汪可受,四百年来,关于他的一代廉臣的文化符号缺失、文化载体缺乏、文化记忆模糊。
在他的故乡湖北黄梅,我们该如何擦亮“汪可受”这个名字,如何将这位一代清廉臣、文化守护者的精神,从即将消逝的记忆中打捞上来,使之成为滋养乡土、启迪后人的活水源头?
′本文作者:汪国新,湖北黄梅人,汪可受第十三代孙,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正教授),中国教育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科研机构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