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生
一一浅说君子小人之辨
文/戴 志(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
天地有阴阳,人间有君子小人。樵者问渔者“小人可绝乎”,渔者一句“不可”,道破世间平衡之理——君子禀阳刚正气而生,小人承阴柔邪气而存,无阴则阳不立,无小人则君子之名亦无从彰显。世间万物的消长,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而是阴阳盛衰的动态平衡。若以十分为度,阳占六分则阴剩四分,阴居六分则阳余四分,即便是阴阳相半的五分均分,也不过是平衡的另一种形态。由此观之,君子与小人的势力消长,本就是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
治世与乱世,恰是这一法则的鲜明印证。治世之时,君子占六分而小人居四分,阳刚之气主导人心,于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人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职,纲常有序而天下太平。反观乱世,阴邪之气渐长,小人势力压过君子,便有了“君不君,臣不臣”的乱象——君主失德、臣子失忠、父子失亲、兄弟失和,人人背离本分,纲纪崩坏而天下动荡。可见,君子小人的盛衰,从来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时代风气的折射;世之治乱,亦非偶然的际遇,而是阴阳失衡的必然结果。
而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不在名分,而在言行。君子以行为先,常行胜于言——他们不尚空谈,只以笃实之心做事,以真诚之行立身,虽未必有惊世之语,却能在日积月累中成就实事。小人则以言为饰,常言胜于行——他们善用巧语伪装,以虚浮之辞惑人,虽表面光鲜,内里却空洞无物,看似热闹的言辞背后,往往藏着败事之祸。治世多笃实之士,是因阳刚之气鼓舞人脚踏实地,于是成事者众,国家因之兴旺,家庭因之和睦;乱世多缘饰之人,是因阴邪之气诱使人投机取巧,于是败事者多,国家因之衰亡,家庭因之离散。
细思之,兴国兴家者与亡国亡家者,差距或许只在“言行”二字。笃实者以行建功,哪怕路远途艰,终能积小胜为大胜;巧饰者以言避事,纵然一时得利,终将因虚浮而倾覆。这世间从无“绝小人”的可能,却有“扶君子”的可为——守笃实之心,行踏实之事,让阳刚之气渐长,使君子之势渐盛,便是每个普通人对治世的助力。
天地阴阳不可偏废,君子小人亦非绝对。明辨二者之理,不苛求消灭阴邪,而致力于涵养阳刚;不执着于批判小人,而专注于做好君子,方能在阴阳消长中守得住本心,在世事变迁中安得了大局——这便是“君子小人之辨”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