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阿拉斯加近海留下航行轨迹,白令海的浪涛不仅记录了一次合法的远海巡航,更折射出国际战略格局的微妙变迁。特约评论员韦民的这篇评论,以“航行自由”的规则逻辑为引线,剖开了美式霸权话语的双重标准,又以055型驱逐舰编队的实战化配置为窗口,展现了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到“远海制衡”的能力跃升。
文章没有停留在军事行动的表层描述,而是深入解读了“克制中的威慑”“规则中的反制”这两大核心策略——中国舰队以“合法航行”的平静姿态,完成了对霸权逻辑的精准回应;以实战化演练的硬核实力,实现了战略主动权的巧妙转移。这种“以静制动”的智慧,正是成熟大国战略自信的生动体现。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支海军的成长,更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秩序重构中的责任担当。当“航行自由”的回旋镖回到原点,世界或许正在读懂:真正的海洋秩序,从来不是某国的专属游戏,而是所有国家共同守护的规则正义。(397字)

【前言】
该篇文章属于军事评论。其核心围绕中国海军远海巡航的军事行动展开,深入解析舰艇编队配置、实战化演练细节等军事要素,同时以军事能力跃升为切入点,阐释背后的战略博弈逻辑,区别于侧重事件本身社会影响的时事评论。(109字)
【军事评论】
航行自由的回旋镖:
中国远海巡航背后的战略觉醒
特约评论员:韦民
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悄然出现在阿拉斯加近海135公里处的阿姆奇特卡海峡附近时,白令海的波涛之下,涌动的是全球海洋秩序的深刻变革。这支由055型"拉萨舰"、052D型"开封舰"等主力舰艇组成的实战化编队,用最平静的姿态完成了最有力的表态——将美国多年来标榜的"航行自由"原封不动地奉还其身。这场被外媒称为"沉默的示威"的行动,不仅标志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制衡的历史性跨越,更揭开了国际权力博弈新旧交替的时代序幕。

一、规则对等: 霸权话语的解构与重塑
"合法航行,自由通行,不针对任何国家。"中国海军这句轻描淡写的回应,恰似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美式"航行自由"的虚伪内核。长期以来,美国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的航行权利异化为推行霸权的工具,自创"国际水域"概念混淆视听,在南海、东海等敏感海域频繁开展所谓"自由航行行动",实质是用军事力量实施威慑施压 。仅2024年,美军就出动各类舰机在南海开展抵近侦察活动超过1000次,将"航行自由"异变为"军事威胁的自由"。
中国此次阿拉斯加巡航,正是对这种双重标准的精准反制。从国际法维度看,阿姆奇特卡海峡附近海域属于公海范畴,中国舰队的航行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与美军在南海的行动逻辑形成镜像对照。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中国从未将航行权利工具化,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国际法精神。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智慧,让美国陷入了进退失据的舆论困境——抗议则暴露双重标准,沉默则默认规则对等,最终只能以海岸警卫队的"观察声明"草草收场。
更具深意的是,这种规则反制已形成体系化态势。从关岛外海055型驱逐舰近距离跟踪美国无人艇 ,到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训练,中国海军正在用一系列合法行动,重构被美国扭曲的海洋规则话语体系。正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所言:"全世界,只有中国能让美国保持沉默。"这份沉默的背后,是霸权话语失效后的战略失语。
二、能力跃升: 远海战力的实战化宣言
阿拉斯加近海出现的中国舰艇编队,绝非偶然的"航行展示",而是一支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远海战斗群。055型驱逐舰作为编队核心,满载排水量超1.2万吨,配备346B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综合电子战系统,其对微小目标的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052D型驱逐舰与054A型护卫舰形成的防空反潜网络,搭配903A型补给舰提供的持续保障,构成了攻防兼备的远洋作战体系。这种配置不是"秀肌肉的游行方阵",而是能遂行远海实战任务的精锐力量。
编队在航行途中开展的全流程演练,更凸显了中国海军的实战化能力。从通信抗干扰、卫星受阻应急机制,到防空布控、反潜声纳部署,几乎涵盖了远洋作战的所有关键环节。而演练区域的选择极具战略深意——白令海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的战略通道,是美国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核心巡逻区,堪称其"本土安全屏障"。中国舰队在此开展实战化训练,相当于在美军"家门口"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战力展示,其威慑意义不言而喻。
此次单国独立巡航,较去年中俄联合巡航更具标志性意义。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已完全具备独立组织远海复杂任务的能力,彻底摆脱了"近海防御"的传统定位。这种能力跃升并非一蹴而就:从辽宁舰入列到山东舰服役,从055型驱逐舰批量下水到双航母编队西太演训,中国海军用十余年时间走完了他国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望洋兴叹"到"经略远洋"的历史性跨越。
三、博弈转型: 中美战略态势的微妙逆转
美国对中国舰队抵近巡航的"反常沉默",折射出中美海上博弈的态势反转。以往美军舰机在南海挑衅时,动辄以"中国威胁论"大做文章,甚至将渔船活动炒作成"军事威胁"。但此次面对家门口的中国舰队,美军却罕见保持克制,这种态度转变的背后是实力对比的深刻变化。
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心理优势的瓦解。长期以来,美国将西太平洋视为"后院",将阿拉斯加近海当作"绝对安全区"。中国舰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心理垄断,让美国首次在本土周边感受到"安全距离"的压缩。其二,战略主动权的转移。过去中美博弈多表现为"美主动挑衅、中被动回应",如今中国已能主动设置议题,在美核心利益区开展合法活动。其三,规则解释权的平衡。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航行自由"不是美国的专属权利,任何国家都有权在国际法框架内开展远海活动。
这种态势逆转在西太平洋已形成连锁反应。今年6月,055型"南昌"舰在关岛外海近距离跟踪美国无人艇,展现了对第二岛链关键区域的掌控能力 ;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的常态化演训,更将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延伸至第二岛链。这些行动共同构成了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有效制衡,迫使其一改往日霸道作风,开始学着适应"平等对手"的存在。
四、大国智慧: 克制背后的战略自信
中国舰队此次行动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去得了",更在于"稳得住"。全程不高调宣扬、不发表通稿,仅以"合法航行"回应外界关切,这种克制态度恰恰彰显了成熟大国的战略自信。越平静越显底气,越克制越有力量——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远比高调抗议更具威慑力。
这种自信源于对规则的娴熟运用。中国始终在国际法框架内行动,让美国找不到抗议的法理依据;源于对实力的清醒认知,知道自身远海战力足以支撑合法权益;更源于对战略全局的精准把握,明白适度展示力量比过度炫耀肌肉更能达成战略目标。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行动风格,与美国动辄动武、滥用制裁的霸权行径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
从更宏大的视角看,中国的远海巡航并非要与美国搞"零和博弈",而是要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美国将"航行自由"异化为霸权工具,实质是用单边意志挑战国际规则;中国则用合法行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各国平等的海洋权利。这种区别,决定了两种"航行自由"主张的不同命运:前者终将因背离国际法精神而遭到抵制,后者则会因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而获得认同。
当中国舰队缓缓驶离阿拉斯加近海,白令海的波涛渐渐平复,但全球海洋秩序的变革才刚刚开始。这场"沉默的示威"传递的信号清晰而坚定:世界不是美国一家的"后花园",海洋不是霸权主义的"游乐场",任何国家的"自由"都不能建立在他人的"不安全"之上。
未来,中国海军必将更频繁地出现在远海大洋。但这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守护规则;不是为了追求霸权,而是为了维护平等。正如航行自由不应是美国的"专属特权",维护海洋秩序也不应是中国的"单独责任"。当更多国家觉醒,共同抵制霸权逻辑,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海洋秩序才会最终形成——而中国舰队此次阿拉斯加巡航,正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篇序曲。(2678字)
共3037字 2025年10月26日于宝鸡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