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七回 
稻菽盈畴歌岁稔 干群携手谱新篇
作者:刘连成
       2000年6月的暖阳里,一纸吉林省府的批文,为双辽农场掀开了新页。它告别四平市直管的旧辙,正式归入“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的怀抱。就连中小学的校牌也换了新装,鎏金的“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字样,在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中,悄然晕染开新世纪的光彩。
       这缕光一晃,便照进了2001年初。中共四平市委组织部的任命文件送达农场时,张学光正蹲在一分场的田埂上,与分场场长李永成唠着去年的收成。“张书记,您新官上任,可得给咱指条亮堂路啊!”李永成眼里满是热盼。张学光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朗声应道:“咱不玩虚的,今年先把职工代表大会开起来,去年的账算得明明白白,今年的活儿规划得妥妥帖帖,保准不让大伙儿白出力!”
       2002年2月16日,双辽农场第十七届职工代表大会如期而至。张学光站在台上,手中的工作报告没有半句空话套话,字字都是实打实的“干货”:“去年咱场里评出6个先进单位、47名先进个人。李永成、刘连富两位分场场长,就是咱场的标杆!”台下掌声如潮,李永成、刘连富的脸上,笑成了两朵绽开的花。
      可2002年的天公偏要出些难题——春夏连旱,地里的庄稼眼看着就蔫了势头。张学光急在心里,带着农业科的人整日扎在田间地头:一边组织人手打电机井,30眼井在田埂上连成一线,恰似给干裂的土地扎上了“输液管”;一边领着大伙建大棚、修沟渠,150公顷退耕还林的树苗刚栽下,又马不停蹄购置喷灌设施。就连老农户都念叨:“张场长比咱还疼庄稼,这灾年里,咱心里反倒踏实!”
       更让农户们喜上眉梢的,是“订单农业”的推行。年初,张学光就带着生产资料公司的人,跟孤家子国储库签下了1000公顷优质水稻的订单。秋收时节,国储库按合同上门收粮,价格比市价每吨高出200多元。一分场的老队长王树祥拉着满车水稻去交售,算完账后攥着厚厚的一沓钱,激动得手都打颤:“咱种了一辈子地,从没像现在这样,还没下种就知道能赚多少,张场长这招,绝了!”这一年,全场农工单靠订单农业就增收近200万元,家家户户的院墙上,都多了几串红通通的辣椒,晒出了日子的红火劲儿。
       农闲时,张学光又琢磨起“余粮变肉蛋奶”的门道。他带着总场科室的干部分头下到各分场,挨家挨户动员:帮养牛户申请补贴,给养猪户找销路,还请了技术员来给养鸡户开课。年底一算,全场新增养牛户150家、养猪户360户、养鸡户210户。从前闲在家里的富余劳动力,都忙着喂牛、养猪、收鸡蛋,连村里的老光棍都乐呵:“现在天天有活干、有钱赚,日子比以前有奔头多啦!”
       这边农业搞得热气腾腾,张学光又将目光投向了“长郑经济开发带”。他不搞“拉郎配”式的强撮合,反倒放开手脚让个体投资者自己拿主意,350万元的投资全是个体出资,招商引资户占比达31.6%,没掺一分钱国有成分。有人担心这般“放手”会出岔子,张学光却笑道:“咱要的就是让老百姓自己当老板,市场说了算,这才能长久!”没成想,开发带刚建成,就引来了不少商户入驻,年底还被四平市评上“先进单位”,成了农场的“金名片”。
      2002年最后一天,双辽农场的年终报表让所有人笑开了花:粮食总产量1.8万吨,创历史新高;工农业总产值4541万元,商业销售总额2000万元,个体私营经济产值3000万元,招商引资额突破2000万元,全场社会总产值达1.2亿元,还实现减亏95万元。更叫人骄傲的是,双辽农场成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唯一农垦代表,张学光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时,台下的掌声频频响起,久久不息。
       这一年,二分场、一分场西坨成了“文明村”,生产资料经销处、冷冻加工厂、中学被评为“文明单位”,姜建国等10个家庭还捧回了“文明户”的奖状。中学的中考成绩依旧在双辽市拔得头筹,孩子们放学时,常能看见张学光在校园里转悠,有时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笑着跟老师说:“咱农场的孩子,不光要成绩好,还得有个干干净净的校园!”
      夕阳西下时,张学光总爱走到田埂上,望着金黄的稻田、齐整的大棚、忙碌的养殖场,还有远处开发带里渐次亮起的灯光。刘连富提着一篮刚煮好的玉米走过来,递给他一根:“张场长,尝尝咱今年的新玉米,比去年更甜!”张学光咬一口,清甜的汁儿顺着嘴角往下淌,他望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笑着说:“这日子啊,就像咱这玉米,准保一年比一年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