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重阳话重阳
文/蔡凤武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秋风萧瑟落叶归根,当菊花在霜寒中悄然绽放,这个镌刻在农历九月初九的节日,便带着古老的诗意与温情,又一次叩开我的心门 。
秋色与追思,重阳的底色,是秋的深邃。古人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茱萸、赏金菊,用仪式感对抗时序流转的苍茫。王维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尽了千年来游子望乡的怅惘 ;而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则透出几分豁达与洒脱 。秋景虽萧瑟,却总给予人的情感而丰富——毛泽东主席笔下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让革命者的豪情注入秋光,重阳不仅是怀旧的节日,更成为坚韧精神的象征 。
如今,城乡街壤,再难觅得“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景象,而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沉思却未曾消减。街道人车喧嚣,心中却思念故乡,忆父母亲人的脚步 。重阳如一面镜,照见的是山河故人,亦是岁月年轮。
重阳又谓“老人节”,尊老敬老的本意在这一日被反复提及。古有“鹿乳奉亲”“扇枕温衾”的佳话 ,今人却常在“孝”与“顺”的平衡中徘徊。伍齐厚的散文《伍家梁的月亮》中那位邻家老人的哽咽——“钱我不缺,只缺人声啊”,恰似一根针,刺破孝道的浮沫, 将乡愁与亲情的融合。当赡养转化为转账记录,当陪伴被压缩为节日匆匆照面,孔子所言“不敬,何以别乎”的诘问,愈发振聋发聩 。
当今时代生活的重压亦非虚言。房贷、育儿、职场奔忙,让“常回家看看”成了奢侈 。然而孝心未必需要大把时间:一句耐心的解释,一次认真的倾听,一顿亲手做的饭菜,甚至隔几日发条信息听老人唠叨,皆是温暖的载体 。正如《常回家看看》所唱:“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孝的根基,终是“敬”与“爱”,而非利益的权衡。
生命之思是传承与包容,重阳亦让人直面衰老与告别。莫泊桑说:“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着自己的父母,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情感扎得多深”。 一位作者在散文诗中经常忆及父母先病故后的痛楚,方知“子欲养而亲不待”并非虚言 。而另一位作者笔下母亲的俭朴、感恩与乐观,如灯塔般照亮后代的路 。这些品质的传承,让孝道超越血缘,成为文明行为的血脉。
更可贵的是“顺”的智慧。真正的孝顺,需放下“为你好”的执念,理解父母渐行渐远的老去和喜怒哀乐,接受他们选择的生活;譬如不强求父母适应新潮,而是走进他们的世界。这种包容,恰如汉江之水,奔流不息,滋养两岸 。
秋夜幕垂,今又重阳,想象一幅画面:儿女携孙辈归来,重阳糕与菊花茶香交织,全家福的笑声荡开暮色 。此刻,孝不在形式隆重,而在让父母感到“被需要”。古时登高为辟邪,今日我们更需辟除“新型不孝”的邪气——以物质替代陪伴,以忙碌掩盖疏离 ,愿陪伴胜于礼俗。
“人生易老天难老”,但生命的厚度从不限于年岁。这个重阳,愿我们少一分“转账”的便捷,多一次“归家”的奔赴;少一句“忙”的托词,多一刻倾听的耐心。因为父母与儿女的缘分,不全是“渐行渐远的目送”,更该有“渐行渐近的陪伴” 。
重阳的月光,依旧如水银泻地,铺满人间。而孝亲敬老之情,当如江河流淌,不止于节,不困于俗,只在日常的每一次握手、每一眼凝望中,让岁月生香 。
朗诵者简介:田田,河北省朗诵协会会员,生于北京,喜爱京剧和声音艺术,希望用诵读感动自己,温暖他人,品位生活的美好!满庭芳艺术联盟主播,清泉朗诵文学艺术团团员,张家口朗诵艺术爱好者联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