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记者常魁星 编辑苏海军 编辑顾问范存宝)
当红色幕布上“共和国不会忘记 我们珍爱和平”的字样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邓穗会长的致辞声穿过岁月的风,再次将我们的目光拉回那场冰雪与烈火交织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过去七十五年,可那些冻僵在阵地上仍保持射击姿势的身影、那些用胸膛堵住枪眼的决绝、那些在长津湖的寒夜里写下“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的家书,从未在民族的记忆里褪色。
一、热血铸丰碑:他们用生命定义“英雄”的模样
1950年深秋,鸭绿江边的风裹挟着刺骨的寒意,却吹不灭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热血。长津湖的雪深过膝盖,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趴在雪地里,一趴就是十几个小时,许多人永远定格成了“冰雕连”的模样;上甘岭的岩石被炮弹削去两米,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枪眼的瞬间,让冲锋的号角穿透了炮火浓烟;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用纪律与意志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他们中有十几岁的少年,有新婚燕尔的丈夫,有白发父母的儿子,却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共同书写了“英雄”最滚烫的注脚。
这些英雄并非天生无畏,他们也有对生的眷恋、对家的牵挂。可当“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响起,当看到朝鲜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他们毅然扛起钢枪,用血肉之躯在三八线附近筑起了一道“东方壁垒”。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留名青史,而是为了让身后的祖国免遭战火,让子孙后代能在和平的阳光下生长。
二、传承见初心:以纪念与研究延续精神的火种
七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这场战争,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铭记牺牲、珍爱和平。邓穗会长带领的志愿军研究分会,多年来深耕历史研究、收集老兵口述、整理文物史料,让一个个模糊的英雄形象变得清晰可感;无数像李铜这样的普通人,或是修建纪念馆,或是寻访烈士遗骨,或是义务宣讲历史,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英雄的记忆。
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那架弹痕累累的战机、那枚染血的军功章、那封字迹模糊的家书,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可触摸的历史;在全国的中小学课堂上,老师讲述着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让英雄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志愿军烈士后人”的话题持续发酵,无数人接力传递着对英雄的敬意……这些行动,是对“共和国不会忘记”的生动践行,更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三、和平当奋进:英雄的底色是吾辈的前行坐标
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它告诉我们,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以实力与担当去捍卫。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我们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繁荣的经济社会,可这份和平的来之不易,更需要我们时刻警醒。
对我们而言,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接过他们的精神火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为国家科技发展添砖加瓦;医护人员在病床前救死扶伤,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教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培育祖国未来的栋梁……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奉献的人,都是新时代的“英雄”,都在为和平年代的发展续写着华章。
七十五年岁月流转,鸭绿江的水依旧奔涌,长津湖的雪依旧洁白。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灵,早已化作了民族精神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更不会忘记——忘记那些用热血换来和平的英雄,忘记珍爱和平、守护和平的使命,忘记在和平中奋进的责任。因为我们知道,唯有铭记,才能让英雄的精神不朽;唯有传承,才能让和平的光芒永续。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