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一、故事梗概
本剧以“中华茶艺泰斗”范增平先生60余年茶文化生涯为核心,横跨1960年代台湾至2022年两岸茶界,串联“茶缘初结—两岸茶桥—老骥伏枥—薪火相传”四大人生阶段。从20岁因一盏冻顶乌龙弃公职、拒婚约投身茶艺,到48岁冲破隔阂成为首位赴大陆交流的台湾茶艺学者,再到75岁带病往返两岸传茶、82岁病床边修改《两岸茶文化交流志》,范增平以“茶为媒、文化为魂”,化解两岸茶人误解、填补茶艺理论空白、推动茶非遗进校园,更用一生践行“中华茶艺不分彼此”的信念。剧中既有他与家人的理念碰撞、与茶农的肝胆相照、与弟子的薪火接力,也细腻呈现功夫茶冲泡、宋代点茶、茶器修复等非遗技艺,最终以两岸青年共守茶山的温情结局,诠释“茶心昭日月,文脉永流传”的深层内核。
人物深度刻画




阿福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一杯茶的诚意”化解隔阂,用“一件工具的托付”传递情感。他是两岸茶人“从陌生到熟悉、从隔阂到相融”的见证者,也是范增平“两岸茶桥”理念的第一个实践者。
全30集剧情介绍
第一阶段:茶缘初结(1-6集)——年少执迷,埋下文化根脉
第1集《一盏乌龙定此生》
- 时间:1965年,台湾南投
- 剧情:20岁的范增平在父亲好友的茶铺喝到第一杯冻顶乌龙,茶汤的醇厚让他瞬间“触电”;父亲为他谋得公职,他却在报到前夜翻出《茶经》手抄本,对着母亲遗留下的粗陶茶杯立誓“要把中华茶学弄明白”。家庭冲突爆发:父亲摔碎他的茶罐怒斥“没出息”,未婚妻林秀(非后期妻子林慧)劝他“现实点”,范增平沉默后,将公职委任状压在茶罐下,连夜赴台北找茶艺大师拜师。
- 文化点:还原台湾传统功夫茶“温壶、洗茶、高冲低斟”流程,展现冻顶乌龙的“蜜香回甘”特质。
第2集《徒步寻茶三十里》
- 时间:1966年,台湾阿里山
- 剧情:为学“宋代点茶”技艺,范增平听闻深山有位90岁老茶人,揣着2个馒头徒步30公里进山,中途遇暴雨摔下山坡,茶书被淋湿仍紧紧抱在怀里。见到老茶人时,对方因他“年轻浮躁”拒教,他便在茶屋外守了3天,每天清晨帮老茶人扫院、煮水,最终老茶人被他掌心的水泡打动,演示“茶筅击拂”技艺,教他“点茶要心平,如待人”。
- 情感点:范增平写信给父亲,字里行间满是对茶的执着,父亲收到信后默默将摔碎的茶罐粘好。
第3集《手抄茶经到天明》
- 时间:1967年,台北出租屋
- 剧情:范增平在图书馆借到孤本《茶经》,因不能带出馆,便每天闭馆后手抄,连续15天只睡3小时。某天抄到“茶之出”章节时,因过度劳累晕倒,醒来后第一反应是摸向桌上的手稿,发现墨迹未干,竟用体温烘干纸页。弟子(早期学徒)劝他“拍照省事”,他却说“手抄才懂茶经里的温度,拍照是冷的”。
- 文化点:展现《茶经》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茶产地认知,为后续他赴大陆考察茶山埋下伏笔。
第4集《未婚妻的最后通牒》
- 时间:1968年,台湾台中
- 剧情:林秀多次约范增平见面,他却总因“要去茶厂看制茶”爽约;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时,林秀递上分手信,说“你爱的是茶,不是我”。范增平拿着信在茶摊坐了一夜,摊主阿姨煮了一壶老茶劝他“茶要煮透才香,人要想透才明”,他最终在信背面写下“茶里有中华魂,我不能丢”,次日将信寄回林秀家。
- 细节:范增平把林秀送的钢笔用来抄茶经,笔帽上刻的“平安”二字成了他后来随身携带的小物件。
第5集《第一次茶艺课》
- 时间:1969年,台北社区活动中心
- 剧情:范增平首次公开讲茶艺课,仅来了5人(3位老人、2位学生),有人质疑“茶艺不就是泡茶吗,还用学?”他不辩解,现场冲泡功夫茶,从“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三步教起,还带了不同茶器对比口感,课后一位老人说“活了60年,才知道茶能这么喝”。这次课让他坚定“要让茶艺走进生活”的想法,开始筹备民间茶艺社团。
- 转折:父亲偷偷来听课,看到儿子讲茶时眼里的光,回家后将珍藏的紫砂扁壶(父亲好友所赠)送给范增平,说“好好用它泡出中华茶的味道”。
第6集《茶社团的“第一桶金”》
- 时间:1970年,台北
- 剧情:范增平的茶艺社团因缺经费面临解散,他带着弟子去茶厂帮工,白天采茶、晚上炒茶,连续10天每天只睡4小时。茶厂老板被他们的坚持打动,低价卖给他们一批高山茶,他们将茶分装成“小份体验装”,附上手写茶艺说明,在市集售卖,竟被抢购一空。用赚来的钱租了小店面,社团终于有了固定场地,范增平在门牌上写“中华茶艺社”,特意把“中华”二字写得最大。
第二阶段:两岸茶桥(7-18集)——破冰前行,搭建文化桥梁
第7集《30斤茶叶的勇气》
- 时间:1988年,台湾台北—福建武夷山
- 剧情:48岁的范增平听闻大陆茶界近况,决心“带台湾茶去见大陆茶”,偷偷准备30斤高山茶、20件传统茶器,却因两岸交流初期的政策限制,只能通过民间渠道赴福建。出发前,弟子劝他“太冒险”,他摸着紫砂扁壶说“茶是通人心的,再难也要去”,还特意带了父亲送的《茶经》手抄本,想“让大陆茶人看看,台湾也有懂中华茶的人”。
- 冲突:家人担心他“被误解”,女儿范晓梅哭着抱他的腿不让走,他蹲下来哄“爸爸是去送茶,不是去冒险”。
第8集《武夷山的7天等待》
- 时间:1988年,福建武夷山
- 剧情:范增平到武夷山后,想拜访当地茶农阿福,却因“台湾来的”被拒绝,阿福甚至放话“别来打我们茶山的主意”。范增平不气馁,在阿福的茶民宿外搭了临时茶桌,每天清晨煮茶、泡台湾高山茶,见人就递“尝尝台湾的中华茶”。第7天清晨,阿福因暴雨冲垮茶棚焦虑不已,范增平主动帮忙修棚,还教他“用粗布盖茶苗防雨水”,阿福终于松口,邀他进茶屋喝武夷岩茶。
- 文化碰撞:范增平发现台湾功夫茶与大陆工夫茶“手法不同,魂却一样”,两人对着茶器感叹“都是中华的手艺”。
第9集《茶桌上的破冰》
- 时间:1988年,武夷山茶厂
- 剧情:阿福带范增平见武夷山茶界人士,有人质疑他“是不是来抢茶技术”,范增平不辩解,现场冲泡台湾冻顶乌龙与武夷岩茶,说“两岸茶就像兄弟,一个细润,一个醇厚,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华茶”。他还拿出手抄《茶经》,翻到“茶之出”章节说“这里写的‘南方有嘉木’,包括台湾也包括福建,我们本是一家”,在场茶人沉默后纷纷举杯,“以茶代酒,敬中华”。
- 成果:促成首次“两岸茶艺小交流会”,10位台湾茶人与20位大陆茶人齐聚武夷山。
第10集《阿福的茶焙工具》
- 时间:1989年,武夷山
- 剧情:阿福查出重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把祖传的“竹编茶焙工具”送给范增平,说“这工具传了3代,能焙出最香的岩茶,现在交给你,你要让它继续焙中华茶”。范增平接过工具时,阿福握着他的手叮嘱“别让两岸茶人再隔心”,这一幕被随行弟子拍下,后来成了《中国茶艺学》的扉页照片。
- 情感点:范增平为阿福泡了最后一壶茶,阿福喝着茶说“这辈子没喝过这么好的台湾茶,值了”,闭眼时手里还攥着一片武夷岩茶叶。
第11集《编撰<中国茶艺学>》
- 时间:1990-1992年,台北—大陆多地
- 剧情:范增平发现两岸茶艺“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理论”,决心编撰《中国茶艺学》。为求证一个茶史细节,他往返大陆5省(福建、浙江、安徽、云南、四川),走访20多位老茶人,甚至在云南普洱茶山住了1个月,记录“茶马古道的茶艺传承”。编撰过程中,他因过度劳累患上胃炎,却仍坚持“每个字都要准,不能误了后人”,女儿帮他抄录手稿时,才发现他的笔记本上满是茶渍和修改痕迹。
- 难点:找不到台湾早期茶艺照片,他便翻遍父亲的旧相册,甚至去旧货市场淘老茶器照片,最终凑齐100张“两岸茶艺老照片”。
第12集《书出版那天的泪》
- 时间:1993年,台北
- 剧情:《中国茶艺学》出版当天,范增平带着书去父亲墓前,把书放在墓碑前说“爸,您看,中华茶艺有书了”,又去阿福的茶民宿,把书放在茶焙工具旁,轻声说“阿福,我们的茶学书出来了”。回到家后,他泡了一壶冻顶乌龙,对着空茶桌举杯,“敬所有帮过我的茶人”,女儿拍下他含泪微笑的样子,说“从没见过爸爸这么开心”。
- 影响:这本书成为两岸首本系统茶艺教材,大陆多所茶校将其列为参考书目。
第13集《遇见林慧》
- 时间:1994年,台北茶艺社
- 剧情:54岁的范增平因胃炎住院,邻居林慧(当时是护士)帮他送药、煮粥,两人熟悉后,林慧常去茶艺社帮忙,她发现范增平“对茶细心,对自己粗心”,便主动帮他整理茶文献、提醒他按时吃饭。一次范增平讲课时突然胃痛,林慧递上温水和药,轻声说“以后我帮你盯着饮食”,范增平看着她的眼睛,第一次有了“想找个人一起守茶”的念头。
- 细节:林慧学泡茶时总把“温壶”步骤忘在脑后,范增平不怪她,反而说“你的手温就是最好的温壶”,两人相视而笑。
第14集《上海茶艺博览会的难题》
- 时间:1995年,上海
- 剧情:范增平计划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华茶艺博览会”,却遭遇两大难题:一是台湾茶人因“担心政策”不愿来,二是场地布展资金不足。他连夜打电话给台湾茶友,“这不是普通的展会,是两岸茶人的第一次握手”,又抵押台北的房子凑钱,林慧劝他“别把自己逼太紧”,他却说“这展会比我的房子重要,房子没了可以再买,茶人的机会没了就没了”。
- 转折:大陆茶界人士听说后,主动帮忙联系场地、减免费用,台湾茶友也被他打动,最终来了30位台湾茶人。
第15集《轮椅上的布展》
- 时间:1995年,上海展会现场
- 剧情:开展前3天,范增平因胃溃疡急性发作住院,医生叮嘱“必须卧床,否则会胃出血”。但他趁护士不注意,让弟子推着轮椅偷偷溜出医院,到展会现场指导布展:亲自调整茶器摆放角度、叮嘱“台湾茶区要和福建茶区挨着”、甚至蹲在地上贴茶史海报(动作太大牵动伤口,额头冒冷汗)。林慧找到他时,又气又心疼,却只能帮他擦汗、递药,说“我陪你一起守到开展”。
- 高潮:开展当天,两岸茶人同台表演茶艺,台湾十八道功夫茶与福建工夫茶交替上演,观众掌声不断,范增平坐在轮椅上,握着林慧的手说“你看,我们做到了”。
第16集《茶博会上的“认亲”》
- 剧情:展会上,一位大陆老茶人拿着《中国茶艺学》找范增平,说“我父亲是你父亲的茶友,1949年分开后就没联系过”,两人翻出老照片,发现父辈曾一起在武夷山采茶,老茶人激动地抱他,“我们不仅是茶友,还是亲人”。这样的“茶缘认亲”在展会上发生了3次,范增平说“这展会最大的收获,不是人气,是找回了失散的茶亲”。
- 后续:展会结束后,两岸茶人成立“中华茶艺交流联盟”,范增平被推选为会长。
第17集《收陈砚为徒》
- 时间:1996年,台北
- 剧情:20岁的陈砚(台湾大学生)因“学分不够”被迫来茶艺社听课,起初觉得“茶艺是老古董,没意思”,常迟到、玩手机。一次范增平讲“茶器修复”,拿出自己粘了3次的粗陶茶杯,说“这茶杯就像中华茶,摔碎了还能粘好,只要心在,魂就不会散”,陈砚被这句话打动,开始认真听课,还主动帮范增平整理茶文献。某天他对范增平说“我想跟您学茶,做中华茶艺的传人”,范增平笑着把紫砂扁壶递给他,“先学会用它泡出有温度的茶”。
- 反差:陈砚第一次泡茶时,把开水直接倒在茶叶上,范增平没骂他,反而说“茶不怕烫,就怕不用心”,手把手教他“高冲低斟”。
第18集《带弟子走茶山》
- 时间:1997年,福建—浙江—云南
- 剧情:范增平带陈砚等5位弟子走大陆茶山,每到一处,都让弟子“先采茶、再炒茶、最后泡茶”,说“没摸过茶山的土,没闻过炒茶的香,就不懂茶的魂”。在云南普洱茶山,陈砚因高原反应头晕,范增平陪他坐在茶树下,煮了一壶普洱茶,说“茶能帮你适应这里,就像它能帮两岸人适应彼此”,陈砚看着满山茶树,终于懂了“茶艺不是表演,是对茶的敬畏”。
- 成长:陈砚在日记里写“师父带我们走的不是茶山,是中华茶的根”,后来这篇日记被收录进《两岸茶文化交流志》。
第三阶段:老骥伏枥(19-27集)——年老体衰,仍为茶“燃灯”
第19集《75岁的诊断书》
- 时间:2015年,台北医院
- 剧情:75岁的范增平因“反复头晕、腰痛”去医院检查,确诊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警告“不能再长途奔波,否则会瘫痪”。但他看到安溪茶农发来的“老枞水仙技艺快失传”的消息,还是偷偷订了去福建的机票,林慧发现后,把机票藏起来,说“你要是出事,我怎么对得起那些盼你传茶的人”,两人吵了一架,最终范增平妥协“我带护腰去,只待3天”。
- 细节:范增平把诊断书夹在《茶经》里,上面写着“腰可以痛,茶不能停”。
第20集《安溪茶山的约定》
- 时间:2015年,福建安溪
- 剧情:范增平到安溪后,茶农老周(阿福的徒弟)说“老枞水仙的‘枞香’只有老茶人能泡出来,年轻人学不会”。范增平每天清晨陪老周采茶,教他“轻采芽尖,避免破坏香气”,晚上泡老枞水仙,让年轻人“闭着眼闻香,找山里的味道”。老周劝他“您年纪大了,别这么累”,他却说“我和阿福约定过,要把老技艺传下去,不能食言”。
- 风险:某天采茶时,范增平因护腰松动,差点从茶山陡坡摔下去,幸好老周及时拉住他,他却笑着说“没事,茶芽没摔着就好”。
第21集《摔倒后的“最后一课”》
- 时间:2015年,安溪茶山
- 剧情:范增平在教年轻人“老枞水仙冲泡技巧”时,因山路湿滑摔倒,膝盖擦破流血,却坚持坐在石头上继续讲,“你们看,泡老枞水仙要‘慢’,就像爬山,慢才能稳,才能闻到枞香”。陈砚赶来时,看到师父的裤子沾着血和泥,却还在比划冲泡手势,当场红了眼,“师父,我们回去,剩下的课我来讲”,范增平却摇头“我讲的不是课,是阿福的托付”。
- 情感点:晚上林慧视频时,看到他膝盖的伤,哭着说“明天我就过去陪你”,范增平赶紧说“小伤,别担心,你在家好好整理文献”。
第22集《台灯下的揉腰》
- 时间:2015年,安溪民宿
- 剧情:范增平因腰痛整夜睡不着,林慧赶来后,每天晚上蹲在他身后帮他揉腰,力度轻了怕没效果,重了怕他疼,只能一点点试。揉着揉着,林慧说“当初嫁你,就知道你是‘茶痴’,现在我陪你一起痴”,范增平转过身,握着她的手,“委屈你了,跟着我没享过福,净操心”,两人在台灯下共泡一壶老白茶,茶烟袅袅,映着桌上的药盒,温情又心酸。
- 细节:林慧把他的止痛药分成“饭前、饭后、睡前”三小份,用茶包袋装好,写上“茶人的药”,范增平每次吃药都笑着说“这药有茶香味”。
第23集《杭州的公益茶课》
- 时间:2018年,杭州社区
- 剧情:78岁的范增平在杭州开设“公益茶课”,专门教老人和孩子泡茶,他说“老人懂茶,能传故事;孩子爱茶,能传未来”。一次课上,他突然头晕(高血压犯了),学生劝他休息,他却喝一口自己泡的绿茶,说“茶能静心,也能提神,我再讲10分钟”,继续教孩子“怎么拿茶杯才不会烫到手”。课后,一位老奶奶送他自己做的茶点,说“谢谢范老师,让我知道茶能这么有意思”。
- 传承点:有5位杭州大学生听课后,主动加入“中华茶艺交流联盟”,成了年轻一代的传茶人。
第24集《女儿的“最后通牒”》
- 时间:2019年,台北
- 剧情:范增平因腰椎间盘突出再次住院,女儿范晓梅从国外回来,哭着劝他“爸,您都79了,别再跑两岸了,我陪您在家养老”,甚至把他的机票、护照藏起来。范增平翻出年轻时手抄的《茶经》,对女儿说“这上面记的不只是茶事,是中华的根,我要是停下来,根就断了”,又拿出阿福的茶焙工具,“阿福把工具交给我,不是让我藏起来,是让我传下去”,女儿看着父亲坚定的眼神,最终妥协“我陪您一起去,帮您盯着身体”。
第25集《陈砚的“第一次主持”》
- 时间:2020年,厦门两岸茶会
- 剧情:范增平让陈砚独立主持“两岸青年茶会”,陈砚因紧张出错——把“台湾高山茶”说成“外国茶”,台下一片哗然,他当场慌了神,想下台。范增平却走上台,拍着他的肩膀说“没关系,茶不分外国中国,中华茶就是一家,你说的没错”,又对台下说“年轻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敢站在这里,敢传中华茶”。陈砚稳住情绪,重新主持,最终茶会圆满成功,会后他对范增平说“师父,我懂了,传茶不仅要懂茶,还要有勇气”。
- 成长:陈砚后来在杭州开设“增平茶社”,把范增平的理念传递给更多青年。
第26集《抢救老茶厂技艺》
- 时间:2021年,台湾南投老茶厂
- 剧情:南投一家有80年历史的老茶厂因亏损要关闭,厂里的“传统炭焙技艺”面临失传,范增平得知后,主动拿出积蓄帮茶厂周转,还带陈砚等弟子去茶厂学习炭焙,“这技艺是中华茶的宝贝,不能丢”。他每天和茶厂工人一起烧炭、翻茶,手上磨起水泡也不停,说“炭焙要‘看火色、闻茶香’,机器代替不了”。经过3个月努力,茶厂终于扭亏为盈,工人对他说“范老师,您救的不是茶厂,是我们的传家宝”。
第27集《录音笔里的茶工艺》
- 时间:2021年,台北家中
- 剧情:范增平的手因帕金森综合征开始颤抖,握不住笔,无法记录茶工艺,便买了录音笔,每天深夜在书房录音:“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要分3次,第一次中火,第二次小火,第三次文火,火太急会焦,太缓会淡……”林慧坐在旁边,帮他整理录音内容,偶尔提醒“昨天说的老枞水仙的采摘时间,是不是漏了”,范增平笑着说“还是你细心,我这脑子越来越不好使了”。
- 细节:录音笔里除了茶工艺,还有他对茶人的叮嘱:“阿砚要记得,传茶要用心,不是用嘴;晓梅要记得,茶是中华的,不能忘本……”
第四阶段:薪火相传(28-30集)——茶心不灭,文脉永续
第28集《病床边的手稿》
- 时间:2022年,台北医院
- 剧情:82岁的范增平因肺炎住院,病床边放着《两岸茶文化交流志》的手稿(已写了5年),弟子们轮流读给他听,他躺着修改字句:“这里要加上阿福的茶焙工具,那是两岸茶情的见证”“台湾冻顶乌龙的历史,要和福建武夷山的茶史连起来”。医生劝他“别费神,先养病”,他却说“这手稿比我的病重要,我怕没机会改完了”。林慧握着他的手,“你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改完,一起看着它出版”。
- 温情点:陈砚把“增平茶社”的年轻茶人带到病房外,集体给范增平鞠躬,“师父,我们等您回来,一起传茶”。
第29集《台北薪火会》
- 时间:2022年,台北国际会议中心
- 剧情:范增平康复后,在台北举办“中华茶艺薪火会”,200多名两岸青年茶人到场。他拄着拐杖走上台,手里拿着阿福的茶焙工具和手抄《茶经》,说“我老了,手也抖了,但中华茶不会老,你们年轻,就是中华茶的薪火”,然后把《两岸茶文化交流志》手稿交给陈砚,“这稿子交给你,要把两岸茶人的故事写下去,要让更多人知道,中华茶艺是一家”。陈砚接过手稿,含泪点头“师父,您放心,我们会传下去,不会让您失望”。
- 高潮:全场茶人一起冲泡两岸名茶,台湾高山茶、福建武夷岩茶、浙江西湖龙井……茶汤汇在一起,象征“两岸茶人一家亲”,范增平看着这一幕,笑着说“这就是我一生想看到的”。
第30集《茶山的回响》
- 时间:2023年,福建武夷山
- 剧情:春日的武夷山,83岁的范增平坐在茶山边,看着陈砚带两岸青年茶人采茶、煮茶、论茶:台湾青年教大陆青年“功夫茶冲泡技巧”,大陆青年教台湾青年“武夷岩茶的炭焙工艺”,孩子们在茶树下追跑,手里拿着小茶杯。范增平举起紫砂扁壶,对着远方轻声说“爸,阿福,你们看,中华茶的根扎深了,薪火也传下去了”,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茶歌在山谷间回荡。
- 结局:镜头逐渐拉远,武夷山连绵的茶山与台湾阿里山的茶山在画面中重叠,字幕出现“茶心昭日月,文脉永流传”,全剧终。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