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玄天岭炮台遗址感怀沁园春
(依苏轼正格,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岭峙玄穹,垒卧残阳,戍角未沉。
望松涛咽石,犹闻鼓角;藓碑铭恨,空见烽岑。
七炮雄峙,万夫坚守,曾扼江城百二深。
登临处,对断垣斜照,古意萧森。
百年风雨侵寻,剩藓蚀铜台认旧箴。
记庚子烽烟,国门洞裂;长顺误国,铁马空临。
炮铸龙纹,墙凝碧血,未向胡尘发一音。
凭栏久,听松风鹤唳,犹带悲吟。
注:上片以"沉、岑、深、森"为韵,写炮台形胜与历史现场感;下片"寻、箴、临、音、吟"为韵,溯庚子之变与未战先溃的痛史。"七炮"指炮台原设七门火炮,"长顺"为当时吉林将军,1900年俄军入侵时下令不抵抗致炮台尽毁。
霜降日再访玄天岭
寒声摇落上危台,万点金黄逐步开。
霜叶堆阶迷旧垒,松针铺径接荒苔。
残碑字蚀风前立,断壁鸦啼日下来。
千古兴亡多少事,只今唯有旧炮台。
注:霜降时节,玄天岭落叶松针叶泛黄,经霜后簌簌铺地,与炮台残垣相映,更添历史沉郁之感。末句化用刘禹锡"山形依旧枕寒流"意,以山石永恒反衬人事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