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拾荒】
散文. 羊汤
作者/北大山
我喝羊汤,总能喝出一股青草味。有人说,那是羊粪的味道,可我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感觉。羊汤中的淡淡草香,似乎已经浸到了骨子里,藏到了记忆深处。
平泉的羊汤,久负盛名。是不是契丹人,利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在这儿创造出来的美食,尚未可知。七七年在平泉读书,书读得一般般,可街头的羊汤却让我给喝了遍。来上一个烫手的吊炉烧饼,要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晨光中眉毛上所挂的洁白晨霜,顷刻就会被融化得无影无踪。
更早些的时候,自家做羊汤,便宜得令人乍舌。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老百姓有些吃的喝的都要凭票去买。在收购站买一副羊下货(包括羊血,全部内脏,大骨头,筋头巴脑等)只需一块五。若分开来买,一个羊蹄子卖一分,一个羊头卖一毛,…。会过日子的,将吃出来的骨头拿出去卖,也能回收大概一块钱左右。由于这个东西很便宜,因此,小的时候喝过的羊汤,可谓是不计其数。后来喝羊汤,无论出处如何、正宗与否,只要是能尝得到曾经的味道,哪怕是只有一点点,那便是有奶就是娘了。

现在去店里喝羊汤,一小碗二十多块。里面的食材也就有多半勺,八成以上都是水。照此,现在的一副羊下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怎么也得越过上千元,喝羊汤似乎成了一种高档消费。在望京,去护国寺喝羊汤,一个烹饪好的羊蹄子,得花二十多块才能吃到。不知从何时起,我与羊汤结下了很深的情缘。当我一个人回乡时,总会让羊汤店热闹红火一时。
小的时候,在自己家喝的羊汤,与现在在店里喝的羊汤,味道上是有区别的。应该说各有优势,如,家里做的,除了羊的各个部位上的食材都有外,里面还要加些羊血,但汤汁显得没有那么厚重。而店里面的羊汤则不然。店里的羊汤,其优势主要得益于那一锅不知煮自何年何月的老汤。一碗好喝的羊汤,除了有香味四溢的拆骨肉和细细的肚丝……外,在清清的汤里还要放些调味的全佐料,如,香菜、胡椒粉,醋和辣椒等,尤其是那红红辣椒,绝对增添了羊汤的厚重和诗意。一碗汤下肚,引发大汗淋漓,能使人感到无比的畅快。
结婚后,喝羊汤的次数减少了许多。夫人的肠胃,好像很尊贵,她是万万不能喝羊汤的。没办法,想喝羊汤的时候,我只能偷偷的到店里去喝。后来,夫人有时也为我专做,不过次数很少。夫人不在家的时候,便是我“开斋”的日子。这时,我就会隔三差五地到店里去喝羊汤。
最近,母亲病了。我从北京回来看她,在市医院陪了几天床。之后,我独自回下板城。早晨醒后,给市里二姐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母亲的情况,她告诉我母亲已经出院了。我又问了一下打过去的钱是否够用。她说:“不但够用,还有剩余”。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高兴过后,想起了早餐。今天只有我一人在家,无论如何,都要去喝一顿久违了的羊汤。
羊汤端上来了,清汤的上面飘着几片绿绿的香菜叶,挂着油的细细羊肠飘在上面,白白的、圆圆的、油油的。食欲马上勾了上来,放入些辣椒、胡椒粉和陈醋等,用勺搅动一下,一种非常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用勺舀了一点送入口中,带来的口感是爽而不腻,绵香不断,风味独具。厨师的妙手回春,把常人所想象的脏腥味一扫而空。给舌尖带来的感觉是酸酸的、辣辣的、麻麻的、酥酥的。现在虽然已是冬季,仍能感受的到,有肥美草场的清香在口中萦绕,舌尖此时已完全被陶醉了。于是,一手拿勺,一手拿着烧饼,狼吞虎咽起来。
好舒服的一顿早餐!让我喝出了兴奋,喝出了少年的记忆,喝出了自然的芳香。饭后,回到书房。回味羊汤,意犹未尽,提笔写下此文。
一个烧饼,一碗羊汤,人生不过如此!
2018.11.20 于下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