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乃仁
【前言】
在金马这片卧虎藏龙的面食江湖里,朱毅的刀削面馆能屹立二十余载,靠的不仅是坚守,更是开放包容的匠心。十几年来,他走遍金马市场各家刀削面馆,与多位老师傅切磋琢磨,将山西刀削面的筋道与陕西面的醇厚完美融合,终成一家之风。这盏不灭的灯,照见的不仅是时光,更是一段博采众长、守正出新的味觉传奇。
清晨六点半,天光还未破晓,西安高新区甘家寨东区的巷子尚在沉睡。金马鸡汤刀削面馆的灯却已亮起,像一颗温润的星子,点亮了这条尚未苏醒的街巷。这盏灯,二十多年未曾灭过。
“面和得咋样?”她回头问,声音里还带着清晨的沙哑。朱毅走到案板前,手指轻轻按进面团——那触感不软不硬,恰到好处。这个标准,是他们用整整三年的晨昏交替换来的。“先烧汤,我再醒会儿面。”他说着,转身取出那个洗得发白的布包。布包展开,八角、桂皮、香叶静静躺在其中,每一味香料都承载着二十余年的光阴。
上午十点,阳光斜斜地照在“金马鸡汤刀削面”的招牌上。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朱老板,还是老样子,加个蛋!”“云姐,今天汤再多点,太香了!”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中,苏云利落地摆着碗筷,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后厨里,朱毅已经托起了醒好的面团。他微微沉肩,手腕轻转,削刀在面团上划过优美的弧线。一条条银鱼似的面条“唰唰”落入沸水,那声音,像极了春雨敲打屋檐。这手艺,是他把太极的韵律化进了削面里——年轻时他总掌握不好力道,是苏云陪着他,从天亮练到天黑,直到手腕形成肌肉记忆。如今,每一刀都精准利落,那是岁月赠予的从容。
“面好了!”朱毅端着刚出锅的面走到前厅,苏云立即舀起一勺滚烫的鸡汤。金黄的汤汁缓缓浇在面上,葱花在热气中舒展,香气瞬间在小小的店里炸开。“哇,这香味绝了!”队伍里响起阵阵赞叹。
正午时分,店里座无虚席。食客们吸溜着面条,脸上洋溢着满足。有位常客打趣道:“云姐,你们这面啊,吃着就像回家的感觉。”苏云正在给一位老人添汤,听到这话,眼眶微微发热。这就是她和朱毅一直追求的——用一碗面,温暖每一个漂泊的灵魂。
傍晚,最后一抹夕阳透过窗棂,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食客渐渐散去,朱毅揉着酸痛的肩膀,苏云递过一杯温水:“累了吧?”他接过水杯,看着妻子眼角的细纹——那里面,藏着他们共同走过的二十多年。“不累,”他轻声说,“你看,咱们的面,让这么多人露出了笑容。”
窗外,暮色渐浓,小店的灯却依旧明亮。这些年来,不是没有诱惑。有人开出优厚的条件请他们开分店,都被婉拒了。“面要用心做,人要用心待。”朱毅常说。他们知道,这碗刀削面里,不仅有香料的醇厚、面条的筋道,更有着他们共同走过的岁月——那些相濡以沫的晨昏,那些相视而笑的瞬间,都化作了这碗面最独特的味道。
夜深了,小店的灯终于熄灭。月光如水,静静洒在招牌上。明天,当第一缕晨光升起时,这盏不灭的灯,将再次亮起;而那团入心的暖,又将在一揉一削间,开始新的传递。
【后记】
这些年间,朱毅的足迹遍布金马市场的每个角落。他向山西老师傅请教老陈醋的运用,与陕西面馆老板探讨臊子的熬制,甚至为了一个和面秘方三顾茅庐。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求学精神,让他悟出了“晋面为骨,秦汤为魂”的独门技艺——既保留了山西刀削面的筋道爽滑,又融入了陕西鸡汤的醇厚鲜香。这碗看似寻常的刀削面,实则承载着两地饮食文化的对话,也见证了手艺人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升华的智慧。
张莉,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国家职业二级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会员,荣获全国优秀心理学工作者荣誉称号。曾从事多年记者工作并在省级电台做过播音主持。长期从事宣传、心理学及组织人事管理工作。积极深入中小学、高等院校、医院、社区以及家庭等宣传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咨询讲座,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