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滋味
韩云令

前天下班时,孩子们兴冲冲地喊:“妈,给你带了好东西,你肯定喜欢!”我转头一看,竟是多年未见的“甜棒”——那种不结玉米棒的青玉米秆。一瞬间,回忆涌上心头,仿佛又尝到了童年的味道。
上世纪60年代,农村生活还不富裕,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零食。谁家若有棵枣树,便能吃上几颗青翠的枣子,但大多数枣子都要晒干了卖钱,哪舍得让孩子随便吃。没有枣树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家的枣树,偶尔捡几颗落下的解解馋。而甜棒却不用偷,它是我童年最忠实的伙伴,是那个贫瘠年代里专属于我的零食。
甜棒其实是一种特别的玉米秆。会结玉米的秆子又苦又涩,只有不结穗的才清甜可口。高粱秆也是这样,普通的高粱秆没什么味道,专门有一种甜高粱,产量高,秆子也甜。每到收获季节,母亲在田里劳作时,总会留心寻找这些不结穗的玉米秆,去掉头尾,把中间最甜的部分带回家。一次能带回八九根,够我吃上好几天。那时候,我天天盼着庄稼成熟,更盼着母亲早点收工回家,带回那珍贵的甜棒。
除了甜棒,还有一种难忘的美味——蚂蚱。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年,只记得每到豆子成熟的季节,成群的蚂蚱(我们叫它“蝗虫”)就会来吃豆子。母亲在田里割豆子时,会顺手捉蚂蚱,用狗尾巴草一只只串起来。少的时候串一串,多的时候能串两串。回家做饭时,她把蚂蚱放在灶火里烤,烤到翅膀焦了,肉色金黄,那香味比现在的红烧肉还诱人。难怪如今宴席上,有了红烧肉还要上一盘炸蚂蚱呢。
那时的蝗虫灾害很严重,一来就是黑压压的一片,整片庄稼都遭殃。老百姓全靠地里的收成过日子,靠天吃饭,不像现在可以打工、开店,只要肯下力气就有谋生的路子。
今年10月3日,我和丈夫、外甥女回老家,在路边发现了蓖麻叶。现在这种野菜很少见了,既然遇上了,我们便采了些回来尝鲜。丈夫很用心,用开水焯过后,又放在凉水里泡了七八天,每天换水。最后控干水分切碎,用油盐辣椒炒得烂熟,味道好极了。
在我们那个年代,蓖麻叶可没有这么奢侈的待遇。那时的一日三餐远不如现在丰盛,肉食基本见不到,饭桌上以咸菜为主,搭配些麻花叶、茄子泥之类的。为了省着吃,咸菜都腌得特别咸,吃一口干粮只能配一点点咸菜,根本无法想象咸菜现在受欢迎的程度。
这些记忆中的滋味,虽然简单,却承载着岁月的温度,让人觉得亲切,算是我们忆苦思甜的一部分吧!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