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举行。来自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婷婷,讲述了她和一粒大米的故事。
开远那片连绵的稻田,也见证了她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为一位“中国新农民”的历程……

开远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滇东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和中心城市。这里历史悠久,夏商周时属古畹町国范围,先秦时期属滇国领地……现代的开远市,文旅活力持续迸发,城市文化记忆鲜活。
秉持“无限开远不止于美”内核,开远推动文旅从“观光”到“疗愈”“游览”到“沉浸”转型。积极推动文旅产业从“观光”向“疗愈”,从“游览”向“沉浸”转型升级。今年1至8月,全市累计接待旅游者384.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8.24亿元,同比增长8.39%,“可游、可居、可养、可创”的城市形象愈发鲜明。

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承载了中国5000年的饮食文化。大米是中国人心中的“白月光”,有名有姓的大米数之不尽。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的优质稻——“云恢290”,在大米家族中不仅占有一席之地,还是开远人餐桌上的最爱。
秧门打开,五谷丰登。

“八宝米、墨江紫米、卧龙谷香软米、勐海香米、遮放贡米、元阳梯田红米……”在“云南六大名米”中,卧龙谷香软米榜上有名。卧龙米口感软糯、清香,冷不回生、热不稀烂,不论是做米饭还是粑粑,都是绝佳的美味。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要走多少路,才能抵达我们的餐桌呢?

“云恢290”,凝聚了李婷婷的父亲李文祥一生的心血。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他做到了。
“找准一粒米,种好这粒米”——是老农李文祥多年的追求,他也做到了。
1996年,开远市引进高原优质稻种“云恢290”,在当地推广种植。李文祥从此与“云恢290”结缘,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从“一把簸箕、两把筛子、一杆秤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用“一粒米”带富了一群人……

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
走进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这里是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也是李婷婷的故乡。
漫步时间回廊,岁月如沙。
从小,李婷婷就跟着父亲长在稻田里,看着父亲和乡亲们年复一年地和水稻打交道。每到丰收时节,看着父亲和乡亲们挂在脸上的笑,小婷婷深知父辈们的汗水、心血和灵魂,已经和水稻镌刻、缠绕在了一起。
用一季的守候,写满殷殷的期望,期望在一个轮回里,又是一树繁华的芬芳。
“云恢290”采用原始的手工播种方式,以米种米,原生态、纯手工,种出了纯粹的味道。

时光如水,岁月流转。
2005年,李婷婷从城里辞了销售工作回村,看到当时每公斤大米只能卖到7毛5,乡亲们还要扛着粮食跑10公里去镇上卖,扣掉路费和路上吃饭的钱,一年辛苦钱剩不下多少钱……这种种粮难、卖粮难的现象,让李文祥萌生了自己建厂,解决乡亲们的收购难题。
2008年,随着米厂扩建,李婷婷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事业,自己也融入其中。她发挥自己精通电脑的特长,帮父亲解决了很多具体困难。往年收粮时,父亲会从铁皮柜里翻出好几本厚厚的本子,上面记满了农户的卖粮数,边角都被翻得卷了边。

第二天,她把电脑搬去收粮点,蹲在装满稻谷的麻袋堆里,给农户们建起了电子台账,键盘上落满了稻谷也没顾上擦。
傍晚时,陈奶奶拉着半车稻谷来卖。以前,每次她都要等两个多小时,等父亲在本子里翻到她的记录才算清账。那天,李婷婷在系统上面输完她的名字后,几分钟就把钱递到了她手里。陈奶奶高兴地说:“丫头,这玩意儿真方便了!”那一刻,她才明白父亲说的“为耕者谋利”,就是让种地人少等一会儿、多拿一分踏实钱。
随着企业的发展,来卧龙米业参观和研学的团队越来越多。

后来她发现,很多从城里来的孩子总问:“大米是长在树上还是 长在水里?她就想着怎么让孩子们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于是创办了“小谷粒农场”,让更多人来农场学农耕、知农辛、懂感恩、惜粮食。
现在,农场每年接待上万人次,还被评为“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上个月,有个曾来插过秧的孩子,带着爸妈来买米,说“要吃自己插过秧的那种米”。看着孩子认真的模样,李婷婷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稻田里跑的光景,突然觉得这份事儿又多了一层意义。

但愿日子清静,抬眼皆是温柔。
后来,卧龙米业还办了农民田间学校,5年时间里培训了2万多人次的新农人。今年的丰收季,望着满仓的“卧龙谷”稻谷,李婷婷就想起了袁隆平院士的话:“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她还记得袁隆平说过的另一句话:“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一生专注一粒米,只为致富一方人”,这是卧龙米业坚守的初衷。李婷婷,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文图/张 密 张红飞 余 迷 陶家淇)